華文網

二戰後被關在西伯利亞的60萬日軍俘虜為何不反抗?壓根沒力氣

二戰末期,蘇聯在解決完德國三個月後開始對日宣戰,157萬蘇聯軍隊越過中蘇邊境向盤踞中國東北多年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號稱日軍精銳中精銳的關東軍僅僅抵抗十多天后,

就在蘇軍的鋼鐵洪流下投降了。此戰擊斃日軍8萬多人,俘虜59.4萬多人。蘇聯人不會忘記日軍曾經在蘇聯遠東殺燒搶掠的事情,現在正是報仇的好機會。

這幾十萬的日軍戰俘在蘇聯人眼裡都是寶貴的勞動力,便將他們送到了西伯利亞戰俘營,

在氣候環境最嚴酷的地區,60萬日軍戰俘在這裡經歷了近十年的地獄生活。最後或者回到日本的只有三分之二多點,十多萬日本人永遠留在了寒冷的西伯利亞。

如此嚴酷的戰俘生活和那些被美軍俘虜的日軍相比就是一個地獄,一個天堂了。雖然美軍也非常痛恨日本戰俘,

但戰後的日本等於就成為美國的後花園了,這些戰俘又被投入到了日本的戰後建設之中,畢竟是在自己老家坐牢,他們也非常願意,而蘇聯就是完全不一樣了。當時的關東軍應該知道蘇聯對待戰俘的態度,為何不拼死一搏呢?

其實1945年的日本關東軍已經不是當年那支“皇軍之花”了,他們中的很多精銳早就戰死在中國,後來又有大批關東軍精銳被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上,而日軍只是拿些新兵以及日本僑民填補上東北關東軍的缺額,數量高達25萬人。

1945年8月時的關東軍八成以上都是新兵,

其中年齡較大以及較小的都很多,他們當兵時間很晚,並沒有什麼很強的戰鬥能力。在加上蘇軍剛從歐洲戰場上下來,戰鬥力可謂千錘百煉,這支關東軍在蘇軍面前早就被打的自信心都沒了,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抗都很少。

而關東軍被俘虜後不敢反抗的重要原因,應該還是蘇軍對待俘虜的強硬手段。

蘇軍共派出了2萬精銳部隊看守這些日軍戰俘,為此蘇聯還修建了267個戰俘營,下設2112個戰俘所、392個工作隊,將這些戰俘分割開來。他們在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戰俘營時,日軍戰俘不僅是饑寒交迫,同時更要負擔繁重的勞作。

據後來的日本戰俘回憶說,當時住的戰俘營其實就是簡陋的木屋,甚至只是帳篷,當寒冬來臨時,每天都有凍死的戰俘屍體被拉出來,但由於地面都被凍得太硬了,根本挖不開土埋他們,所以也只能拋屍荒野了。

這些在西伯利亞勞作的日本戰俘,同時面對了惡劣天氣加蘇軍的強硬手段,根本沒力氣進行反抗,在留下十幾萬屍體後才僥倖活著回到那滿目蒼夷的日本老家之中。

據後來的日本戰俘回憶說,當時住的戰俘營其實就是簡陋的木屋,甚至只是帳篷,當寒冬來臨時,每天都有凍死的戰俘屍體被拉出來,但由於地面都被凍得太硬了,根本挖不開土埋他們,所以也只能拋屍荒野了。

這些在西伯利亞勞作的日本戰俘,同時面對了惡劣天氣加蘇軍的強硬手段,根本沒力氣進行反抗,在留下十幾萬屍體後才僥倖活著回到那滿目蒼夷的日本老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