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真的是為了研究可控核聚變?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核聚變指的僅是氘和氚之間的聚變反應。而實際上,原子序數比鐵小的元素,如氦,碳,矽等,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發生核聚變。而人類選擇之所以只選擇氚和氘作為聚變材料,

是因為它們發生核聚變的條件最不苛刻。相比其他元素,氫和它的同位素氘和氚,原子核都只有一個質子,氚和氘之間發生聚變反應,只需要克服兩個質子之間的排斥力。而其他元素,則需要克服一堆質子之前的排斥力。

研究可控核聚變有兩條獨立的路徑,

其一是磁約束,也就是用巨大的磁場將高溫高壓等離子體約束在一定的空間內,使其發生核聚變。其二是慣性約束,所謂慣性約束,就是將特製的靶心放在那裡,然後用鐳射照射靶心,使其在極短的時間內加熱的超高溫狀態。在靶心的等離子由於慣性還來不及散開的時候,使其發生核聚變。

磁約束是目前可控核聚變研究的主流,如我國的東方超環,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都是採用的磁約束方案。然而,可控核聚變慣性約束也有一些國家在研究,例如我國的神光計畫,以及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NLF),都是慣性約束方案。現在慣性約束中進展最快的便是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以下簡稱NLF)。

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

NLF一開始並非為研究可控核聚變而啟動的。1992年,蘇聯剛剛解體,美國突然之間失去了頭號對手,花鉅資研究核武器技術已經不那麼必要了。於是,剛剛上臺的克林頓為了表示自己是世界和平的愛好者,宣佈美國將暫停核子試驗。

而實際上,美國對不斷提升核武器性能的興趣並沒有減少,在宣佈暫停核子試驗後,美國就開始找尋核子試驗的替代方案。這個時候,有科學家站出來建議,可以用鐳射製作點火器,起爆微型氫彈。這樣不僅可以低成本的繼續研究核武器技術,而且還可以促進雷射技術的研究,為鐳射武器提供技術基礎。這個想法讓美國能源部心動不已,在1994年,能源部撥款啟動了“國家點火裝置”的技術。

但是,這項技術實質上還是“核子試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如果就這麼明目張膽地搞下去,等於美國自己打自己的臉。這個時候,又有熱心科學家出來解釋,說這個試驗中的核聚變靶心極其微小,只不過指甲蓋大小。靶心引爆後的核聚變能並不大,未來有一天能夠如果能實現連續引爆靶心(微型氫彈),然後加以收集,進而轉化為電能,豈不是就是實現了人類夢寐以求的可控核聚變?

也就是說,美國建造國家點火裝置,雖然初衷是改進氫彈性能,但是長遠來看,這也是為人類早日掌握可控核聚變做貢獻。不知是為了證明NLF真的可以研究可控核聚變,還是為了掩飾美國用這個裝置研究氫彈的真實目的,就在國際社會質疑NLF的時候,美國能源部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委員會卻贊同了該項目,以表明該項目確實是可以研究可控核聚變的。

1997年,NFL正式開工建設,雖然明面上該專案掛上了研究可控核聚變的招牌,但是美國國內一些耿直的科學家和政客們依然對此項目耿耿於懷,一有機會就攻擊美國政府掛羊頭賣狗肉。不過,在“國家利益”面前,這些爭論即使聲音再大,也無法阻擋美國政府對該專案的資助。到2010年NLF建成,美國在該專案上的耗資已經超過了40億美元。

相比磁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的原理顯得更加簡單。即用多點鐳射同時從不同方向照射在一個約指甲大小的靶心上,使得靶心發生核聚變反應(相當於微型氫彈起爆)。但實際上,這個過程的實現要求很高的科技水準。

靶心示意圖

從外面望去,NLF是一棟10層樓高的建築物,它長215米,寬120米,大概是三個足球場大的面積。為了讓微小的靶心發生核聚變反應,NLF利用鐳射製造的高溫,要比太陽內部的溫度還要高百倍。為何溫度要求如此之高,這裡要提一下描述核聚變發生條件--勞森判據。

根據勞森判據,當溫度,等離子密度和時間(維持上述溫度和密度)的乘積大於一個常數的時候,核聚變才會發生。在太陽內部,等離子密度極大,且這種狀態可以長期維持,所以即使太陽內部溫度僅僅1600萬度,就能發生核聚變反應。然而在實驗室中,人類根本無法長時間維持如太陽內部一樣巨大的等離子密度,因此,只有大幅度提高溫度,才能讓核聚變發生。

在NLF項目中,靶心的製作幾乎沒有難度,只需要製作一個藥丸大小的氘和氚混合丸。NLF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儘量提高每一束鐳射的能量,並讓這些鐳射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在相差不到億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同時從不同的方向照射到靶心。

因此,NLF實質上就是一個超級複雜的鐳射光學系統,把鐳射控制系統做好了,NLF也就基本成功了。

為了實現鐳射的精准控制,NLF啟動了超過六萬種各種高科技裝置。其鐳射控制主系統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主鐳射系統,光束控制系統,鐳射注入系統,光脈衝發生系統,光開關區域和終端光束彙聚系統。

NLF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130噸重的目標靶室,在NLF點火的時候,這個靶室將是微型氫彈爆炸的地方。靶室的中心孔直徑達到了10米,並用30釐米厚的混凝土掩埋。

NLF核心

NLF點火的過程相當複雜,也相當壯觀:先將外部鐳射增強一萬倍,然後將這一束鐳射分為48束,然後,再次對著48束鐳射再次增強,然後再將它們進一步分為192束鐳射。此時,這些雷射光束的總能量已經增加到了原來的3000萬億倍。在誤差不超過一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這些雷射光束打到直徑約3毫米的氘氚燃料靶時,瞬間產生超過一億度的高溫,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此時,靶心將發生核聚變,等同於引爆一顆微型氫彈。

NLF現在主要有三項任務,其一就是為優化美國核武器性能而進行相關核子試驗,其二是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其三,這個任務似乎比較牽強,即為了保證美國能源安全進行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研究。

自2010年NLF首次點火以來,NLF已經進行了多次成功的點火試驗,並且在去年實現了輸出能量(鐳射)大於輸入能量(聚變能),使得聚變能的利用至少從理論上變成了可能,但是,這個成果更主要的意義在於,美國可以方便的利用NLF進行核武器研究了。NLF的第一個任務目標,即優化美國的核武器性能,基本上已經達到。NLF已經可以基本勝任美國核武器研究的相關實驗了。

NLF的第二個任務,即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這個任務似乎有些牽強。因為NLF啟動後即引爆氫彈,在設計上就沒有考慮維持恒星內部那種高溫高壓等離子體環境。相比之下,說磁約束裝置能夠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似乎更說得通一些。

磁約束可控核聚變示意圖

至於第三個任務,即研究可控核聚變,雖然相比磁約束裝置,NLF已經可以實現頻繁點火。但是,NLF實現慣性約束形勢的可控核聚變還遙遙無期,甚至連方向都還沒有。

首先,要實現慣性約束下的可控核聚變,必須先保證靶心引爆的連續性,這樣才能保證聚變能的連續輸出。而目前,NLF每啟動一次,則需要休整數天,根本無法實現靶心連續起爆(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連續引爆)。

其次,如何收集聚變能並進行轉化為電能問題,這在NLF項目中也沒有考慮過。

再次,微型氫彈靶心如何連續的加入點火裝置,每次起爆後產生的雜質如何消除,以避免影響對後續聚變反應,這些NLF裝置中也沒有考慮。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設計一個裝置去束縛極高溫極高壓的聚變能,這不僅是工程學,而且是材料學上的一個難點。

因此,NLF雖然閃耀著科技之光,並且加持了研究可控核聚變和研究宇宙奧秘的任務,但是其本質上依然只是一個研究核武器的裝置,不能因為其成功運行而對其在研究可控核聚變方面有太大的期望。

也就是說,美國建造國家點火裝置,雖然初衷是改進氫彈性能,但是長遠來看,這也是為人類早日掌握可控核聚變做貢獻。不知是為了證明NLF真的可以研究可控核聚變,還是為了掩飾美國用這個裝置研究氫彈的真實目的,就在國際社會質疑NLF的時候,美國能源部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委員會卻贊同了該項目,以表明該項目確實是可以研究可控核聚變的。

1997年,NFL正式開工建設,雖然明面上該專案掛上了研究可控核聚變的招牌,但是美國國內一些耿直的科學家和政客們依然對此項目耿耿於懷,一有機會就攻擊美國政府掛羊頭賣狗肉。不過,在“國家利益”面前,這些爭論即使聲音再大,也無法阻擋美國政府對該專案的資助。到2010年NLF建成,美國在該專案上的耗資已經超過了40億美元。

相比磁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的原理顯得更加簡單。即用多點鐳射同時從不同方向照射在一個約指甲大小的靶心上,使得靶心發生核聚變反應(相當於微型氫彈起爆)。但實際上,這個過程的實現要求很高的科技水準。

靶心示意圖

從外面望去,NLF是一棟10層樓高的建築物,它長215米,寬120米,大概是三個足球場大的面積。為了讓微小的靶心發生核聚變反應,NLF利用鐳射製造的高溫,要比太陽內部的溫度還要高百倍。為何溫度要求如此之高,這裡要提一下描述核聚變發生條件--勞森判據。

根據勞森判據,當溫度,等離子密度和時間(維持上述溫度和密度)的乘積大於一個常數的時候,核聚變才會發生。在太陽內部,等離子密度極大,且這種狀態可以長期維持,所以即使太陽內部溫度僅僅1600萬度,就能發生核聚變反應。然而在實驗室中,人類根本無法長時間維持如太陽內部一樣巨大的等離子密度,因此,只有大幅度提高溫度,才能讓核聚變發生。

在NLF項目中,靶心的製作幾乎沒有難度,只需要製作一個藥丸大小的氘和氚混合丸。NLF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儘量提高每一束鐳射的能量,並讓這些鐳射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在相差不到億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同時從不同的方向照射到靶心。

因此,NLF實質上就是一個超級複雜的鐳射光學系統,把鐳射控制系統做好了,NLF也就基本成功了。

為了實現鐳射的精准控制,NLF啟動了超過六萬種各種高科技裝置。其鐳射控制主系統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主鐳射系統,光束控制系統,鐳射注入系統,光脈衝發生系統,光開關區域和終端光束彙聚系統。

NLF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130噸重的目標靶室,在NLF點火的時候,這個靶室將是微型氫彈爆炸的地方。靶室的中心孔直徑達到了10米,並用30釐米厚的混凝土掩埋。

NLF核心

NLF點火的過程相當複雜,也相當壯觀:先將外部鐳射增強一萬倍,然後將這一束鐳射分為48束,然後,再次對著48束鐳射再次增強,然後再將它們進一步分為192束鐳射。此時,這些雷射光束的總能量已經增加到了原來的3000萬億倍。在誤差不超過一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這些雷射光束打到直徑約3毫米的氘氚燃料靶時,瞬間產生超過一億度的高溫,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此時,靶心將發生核聚變,等同於引爆一顆微型氫彈。

NLF現在主要有三項任務,其一就是為優化美國核武器性能而進行相關核子試驗,其二是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其三,這個任務似乎比較牽強,即為了保證美國能源安全進行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研究。

自2010年NLF首次點火以來,NLF已經進行了多次成功的點火試驗,並且在去年實現了輸出能量(鐳射)大於輸入能量(聚變能),使得聚變能的利用至少從理論上變成了可能,但是,這個成果更主要的意義在於,美國可以方便的利用NLF進行核武器研究了。NLF的第一個任務目標,即優化美國的核武器性能,基本上已經達到。NLF已經可以基本勝任美國核武器研究的相關實驗了。

NLF的第二個任務,即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這個任務似乎有些牽強。因為NLF啟動後即引爆氫彈,在設計上就沒有考慮維持恒星內部那種高溫高壓等離子體環境。相比之下,說磁約束裝置能夠類比恒星內部狀態,揭示宇宙奧秘,似乎更說得通一些。

磁約束可控核聚變示意圖

至於第三個任務,即研究可控核聚變,雖然相比磁約束裝置,NLF已經可以實現頻繁點火。但是,NLF實現慣性約束形勢的可控核聚變還遙遙無期,甚至連方向都還沒有。

首先,要實現慣性約束下的可控核聚變,必須先保證靶心引爆的連續性,這樣才能保證聚變能的連續輸出。而目前,NLF每啟動一次,則需要休整數天,根本無法實現靶心連續起爆(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連續引爆)。

其次,如何收集聚變能並進行轉化為電能問題,這在NLF項目中也沒有考慮過。

再次,微型氫彈靶心如何連續的加入點火裝置,每次起爆後產生的雜質如何消除,以避免影響對後續聚變反應,這些NLF裝置中也沒有考慮。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設計一個裝置去束縛極高溫極高壓的聚變能,這不僅是工程學,而且是材料學上的一個難點。

因此,NLF雖然閃耀著科技之光,並且加持了研究可控核聚變和研究宇宙奧秘的任務,但是其本質上依然只是一個研究核武器的裝置,不能因為其成功運行而對其在研究可控核聚變方面有太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