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研人員發現手與刺激間距離可調控情緒刺激的加工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孫向紅研究組研究員杜峰等已有研究發現,視覺認知加工和注意受手與刺激間距離的調節。比如,手近時注意脫離和轉換更慢;手近時會誘發更大的西蒙效應(Simon effect);離手近的刺激具有注意的優先性,

且能得到更強的認知加工等。這些現象統稱為手近效應(hand proximity effect)。但至今沒有研究考察過情緒刺激的加工是否受手與刺激間距離的調控。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杜峰採用行為和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研究手與刺激間距離是否調控情緒刺激的加工。實驗1要求被試對圖片邊框的顏色進行反應。結果發現手近時負性圖片的反應時間顯著長於手遠時,

而正性圖片和中性圖片的反應時間在手近和手遠時沒有顯著差異(圖1)。實驗2採用一套新的情緒刺激圖片,重複實驗1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說明,手近時只增強了負性情緒刺激的加工,對中性情緒刺激無影響。

實驗3使用 ERP 技術,考察情緒圖片誘發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是否受手與刺激間距離的調節。實驗要求被試認真觀看每張圖片,但無需做出任何反應。

結果發現,手近時負性圖片誘發的 LPP 波幅顯著大於手遠時,而中性圖片誘發的 LPP 波幅在手近手遠時沒有顯著差異(圖2)。該結果進一步說明手近時只增強了負性刺激的加工。

該研究表明手與刺激間距離調控了負性情緒刺激的加工,從而為手近效應提供了新證據。另外該研究提示不是所有的刺激在手近時都能得到更強加工,可能只有那些對個體造成威脅的、具有生物進化意義的刺激才能得到更強加工。

這可能是因為,威脅性刺激離手越近時,越有可能對個體造成傷害,所以個體需調用更多心理資源以應對這些威脅刺激。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31470982)以及中科院心理所課題(Y4CX033008)的資助。研究結果已發表於 Cognition 。

圖1. 實驗1的結果:不同效價的情緒圖片在手近手遠兩種條件下的反應

圖2. 實驗3的結果。(A)四種結合水準下 LPP 的地形圖;(B)四種結合水準下的 LPP 的波幅形圖(陰影部分表示計算 LPP 平均波幅的時間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