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私人定制”農產品,就能綠色、有機、安全?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吃雞蛋,也要認識下蛋的雞”。當“舌尖上的安全”備受矚目,標榜有機、安全的農產品“私人定制”模式近年來漸成消費新潮流。

然而,生產週期長、缺認證、難辨別等問題,讓“私人定制”農產品生產者面臨多重考驗。

業內人士表示,農產品“私人定制”異軍突起更需加快農產品綠色、有機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為吃石榴,認養一棵樹

吉林長春市民李明彤剛剛收到雲南發來的一箱石榴,他說:“今年春天我在網上花500元認養了一棵石榴樹,

不用農藥,石榴籽小、肉足,雖然分攤到每個石榴價格挺貴,但吃得放心。”李明彤在長春農博會上找到一家郊區蔬菜“私人定制”的農場,準備再認養一塊菜地。

不用化肥和農藥、新鮮直達……長春農博會上眾多標榜綠色、有機、安全的“私人定制”農產品頗為吸引眼球,百余名長春消費者每天都能收到來自長春市農安縣春江堰家庭農場的“蔬菜快遞”,這個農場的47座溫室種植著數十種蔬菜。

“果蔬全部有機種植,會員制銷售並配送到家。”農場負責人陳釗說,“農場擁有1000多位會員,現在產能不足,比如香瓜上市時,只能滿足一半會員的需求。”

記者採訪發現,“私人定制”農產品多是通過互聯網完成對接,消費者輕點滑鼠就能租種一塊地,自選種植的菜品,而形式上則出現全託管、半託管、自耕種等,可以自己種也可以委託當地農民、企業管理。

數倍高價“感覺”到的“有機”

“我們以盆為單位為會員一對一配送有機蔬菜,品種自選,每盆58元。”吉林省植悅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蕾說,“土壤採用椰糠,種子是兩元一顆的有機菜種,施用生物發酵肥,連水都是淨化過的。”

從每斤12元的豆角到每個10多元的土豆,高於普通蔬菜數倍甚至幾十倍的“私人定制”農產品以生產全程不施用農藥、化肥為賣點,

同時水、土壤等周邊種植環境也實行苛刻標準。

如何讓消費者認為物有所值?“體驗經濟”在農產品“私人定制”領域愈發普遍。吉林省輝南縣的一個“私人定制”水稻農場每逢小長假就會與銀行、科技企業等合作組織客戶開展吃住免費的體驗活動。

“其實我也不知道蔬菜是不是有機,但企業的宣傳讓我感覺是,

而且這麼高的菜價一定物有所值。”李明彤曾參加過長春周邊一家蔬菜農場組織的體驗活動。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能讓消費者通過手機APP線上查看,做到“眼見為實”,但不少“私人定制”農產品並未進行有機認證,而由於農產品種養週期長、環節多,很多環節存在產品受污染的可能性。

食材更安全需權威認證“護航”

據瞭解,有機水稻、蔬菜的種植土壤需要此前6年未使用農藥、化肥,周邊更不能有垃圾場、化工廠等污染源。一位在“私人定制”蔬菜農場工作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監控等技術手段一定程度保證生產上的“有機”,但土壤、水等是否真的一點沒污染“誰也不敢保證”,真正有機不是包裝出來的,而是需要很大的投資,要看老闆的良心。

“消費者付出高價‘私人定制’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吃得健康,但這個行業處於起步階段,生產者良莠不齊。”吉林省農特產品加工協會秘書長趙玉敏說,消費者選擇某家“私人定制”農場的原因多出於朋友間“口口相傳”,而非權威機構的檢測認證。

業內人士表示,農產品“私人定制”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直供,縮短了產業鏈,但同時也弱化了產品檢測程式。趙玉敏建議,由於消費者難以辨認農產品是否真正綠色、有機,可通過權威機構認證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

此外,專家表示,涉及農產品“私人定制”生產、流通、加工等環節,經營者要在品質安全上下工夫,築牢消費者與經營者間的信任關係。“從消費心理來講,讓農產品銷得好,賣出好價錢,最關鍵的應當還是可追溯體系建設。這才是目前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短板所在。”吉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元勝說。

圖片源自互聯網綜合

編輯:白晨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食材更安全需權威認證“護航”

據瞭解,有機水稻、蔬菜的種植土壤需要此前6年未使用農藥、化肥,周邊更不能有垃圾場、化工廠等污染源。一位在“私人定制”蔬菜農場工作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監控等技術手段一定程度保證生產上的“有機”,但土壤、水等是否真的一點沒污染“誰也不敢保證”,真正有機不是包裝出來的,而是需要很大的投資,要看老闆的良心。

“消費者付出高價‘私人定制’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吃得健康,但這個行業處於起步階段,生產者良莠不齊。”吉林省農特產品加工協會秘書長趙玉敏說,消費者選擇某家“私人定制”農場的原因多出於朋友間“口口相傳”,而非權威機構的檢測認證。

業內人士表示,農產品“私人定制”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直供,縮短了產業鏈,但同時也弱化了產品檢測程式。趙玉敏建議,由於消費者難以辨認農產品是否真正綠色、有機,可通過權威機構認證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

此外,專家表示,涉及農產品“私人定制”生產、流通、加工等環節,經營者要在品質安全上下工夫,築牢消費者與經營者間的信任關係。“從消費心理來講,讓農產品銷得好,賣出好價錢,最關鍵的應當還是可追溯體系建設。這才是目前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短板所在。”吉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元勝說。

圖片源自互聯網綜合

編輯:白晨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