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只為尋找一個人!

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京師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皇后自焚死,建文帝朱允炆及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終,至今下落仍是歷史之謎。

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虛歲只有兩歲,被囚禁在中都鳳陽廣安宮。直到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朱文圭才被釋放出來,此時他已經五十六七歲,在外面連牛馬都不認識。明英宗下詔給他安排十幾個女婢,以續建文帝的香火。但是朱文圭很快就去世,建文帝這一條血脈就斷了。

建文帝三個弟弟,朱允熥24歲,

朱允熞17歲,朱允X13歲,三人都被囚禁在鳳陽,不久後陸續去世。

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和幼子,都掌控在手心,隨時可殺。但建文帝本人及太子朱文奎,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雖然明成祖宣佈建文帝死于宮中大火,

但他清楚是自己永遠的心病。

隨後的十幾年,明朝外患非常嚴重,北邊蒙古欲復辟,以至朱棣多次御駕親征。明成祖準備遷都北京,從1406年開始,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營建北京城。

在這種背景之下,就不難解讀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下面從最不可能到最可能進行分析。

目的之一,耀武揚威。有些史書分析,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成祖是個特別實際的人,耀武揚威可以有,但絕不是這個時候。也就是說,向海外展示中華肌肉,這是鄭和下西洋的結果,而非目的。

目的之二,掃蕩張士誠的殘餘勢力。張士誠是元末江浙一帶的割據勢力,為朱元璋所滅,但其死了三十多年,其逃到海上的殘餘又還有多少破壞力?顯然這只是順帶目的,

遇上張士誠的舊部殘餘就一併掃除,但絕非主要目的。

目的之三,對印度帖木兒帝國進行陸海夾擊。其實對遠在印度的蒙古後裔,大明王朝絕對是有心無力發起攻擊。在鄭和下西洋過程中,也從來沒有與帖木兒帝國發生衝突。此目的只能說明朝的一個備用選項,萬一明朝攻擊印度,這支艦隊將作為一支奇兵。

目的之四,去麥加朝聖。鄭和是伊斯蘭教徒,我們稱為穆斯林。一生去一次麥加朝聖,是穆斯林畢生的信念。去麥加朝聖是鄭和個人的目的,而非明成祖的目的。實際上鄭和第三次和第七次下西洋,都去了麥加。

目的之五,尋找建文帝。《鄭和傳》中說的很清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