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約伯斯在哪裡?“潘剛之問”問道實體經濟

從雷布斯,到賈布斯,中國的約伯斯到底在哪裡?當這個問題以“提案”的方式出現在“兩會”時,

一語中的,戳中了中國企業家和中國實體經濟最攸關的命脈。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來自實業界——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也因為此,由一份提案引發的“潘剛之問”成為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兩會引發企業家和媒體高度關注的焦點。

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潘剛提前抵達北京,作為全球乳業8強、亞洲乳業第一、伊利集團的掌門人,潘剛帶了兩份提案:一份是中國實體經濟方向,

討論如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一份是農業農頭企業的發展方向,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份提案回歸初心,直面中國實體經濟走向何方。

實業界的約伯斯在哪裡?

一到北京,面對央視、新華社等媒體採訪,潘剛反而提出了更多問題,其中,追問“中國的約伯斯在哪裡?”引起了所有人的高度關注。

從實業出身的潘剛,背後執掌的伊利集團,

在2015年營業總收入突破600億大關,蟬聯亞洲第一乳企。在荷蘭合作銀行2016年度“全球乳業20強”榜單,伊利排名躍升至全球乳業8強。今年年初,伊利登上英國著名品牌評定機構Brand Finance 2017年度全球品牌500強榜單,成為中國乳業唯一上榜品牌。

然而,在潘剛眼裡,伊利只是中國實體企業的一個縮影,中國實體經濟到底遇到了哪些“痛點”,還有哪些“刮骨療傷”的療法,要走向何方?以及需要什麼樣的實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都是需要深思的。

潘剛在提案中指出,我國實體經濟目前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綜合成本持續上升以及部分資本對實業的負面衝擊等問題和挑戰,嚴重制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為此,他建議,國家亟需出臺一籃子政策,從創新扶持、降低企業成本、完善資本市場法律法規等方面,促進實體企業的健康發展,振興中國實體經濟。

具體再到農業,潘剛認為,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著品質提升難度大、成本上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等深層次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落實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精神,就需要大力培育和扶植農業龍頭企業。

“約伯斯精神”與中國實業

在潘剛看來,“約伯斯精神”濃縮為兩點就是品質精神和創新精神。

以目前我國農業為例,農業企業首先規模較小,同時,過度分散,在品質上無法做到極致的品質精神。

經濟日報《2017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報告》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資產價值平均為746.17萬元,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總資產平均為6393.54萬元。這一數字與其他行業的企業相比相去甚遠。

同時,在實體經濟上,創新不足更是目前實體經濟的第一制約因素,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0.9%,而發達國家企業的這一比例平均為2%。 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我國大致在30%左右,科技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而這兩個指標先進國家高達60%-70%之間。

潘剛認為,美國約伯斯的出現,也正是始終都堅守品質和創新兩大主題,也正是不斷追求創新,並堅守品質,才成就了約伯斯。

所以,對於中國實業,要在實業中成就中國式約伯斯,必須堅守品質,並不斷追求創新。

供給側與成本“加減法”

除了“約伯斯”式的堅持,中國實體經濟的出路之一則是通過供給側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究員劉英曾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農業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發展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從滿足量的角度向提升質的要求轉變,從供給側角度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結構性問題,達到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村的綠色生態發展。

而在本次提案中,潘剛建議,要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就要大力培育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同時會在技術創新方面大大領先,在這方面可以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由政府主導,聯合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創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那些具有行業共性的關鍵性技術。

除此之外,對於實體經濟未來,如何做好成本的加減法,同樣是實體經濟尋找出路的另外一個方向。

首先,對於政府的各類行政性收費,應該需要做減法,通過全面清理整頓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繼續加大對各種違規收費查處力度,有效降低企業運營的制度性☆禁☆交易成本。

"加法"則可以理解為“積極發展直接融資管道”,包括:推進資產證券化創新發展,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加強債券市場“矩陣式”發展,積極發展項目收益債及可轉換債券、永續票據等股債結合產品,簡化境內企業境外融資核准等等,“這樣也可以説明實體企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資成本。”

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我國大致在30%左右,科技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而這兩個指標先進國家高達60%-70%之間。

潘剛認為,美國約伯斯的出現,也正是始終都堅守品質和創新兩大主題,也正是不斷追求創新,並堅守品質,才成就了約伯斯。

所以,對於中國實業,要在實業中成就中國式約伯斯,必須堅守品質,並不斷追求創新。

供給側與成本“加減法”

除了“約伯斯”式的堅持,中國實體經濟的出路之一則是通過供給側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究員劉英曾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農業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從依靠資源投入的發展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從滿足量的角度向提升質的要求轉變,從供給側角度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結構性問題,達到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村的綠色生態發展。

而在本次提案中,潘剛建議,要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就要大力培育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同時會在技術創新方面大大領先,在這方面可以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由政府主導,聯合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創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那些具有行業共性的關鍵性技術。

除此之外,對於實體經濟未來,如何做好成本的加減法,同樣是實體經濟尋找出路的另外一個方向。

首先,對於政府的各類行政性收費,應該需要做減法,通過全面清理整頓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繼續加大對各種違規收費查處力度,有效降低企業運營的制度性☆禁☆交易成本。

"加法"則可以理解為“積極發展直接融資管道”,包括:推進資產證券化創新發展,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加強債券市場“矩陣式”發展,積極發展項目收益債及可轉換債券、永續票據等股債結合產品,簡化境內企業境外融資核准等等,“這樣也可以説明實體企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