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的原子彈救了50萬人的命?原子彈的三大誤解,你知道幾個?

導讀:

1945年8月6日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是一個永遠難以忘卻的日子,美國在這一天向日本的廣島投下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三天后,同樣的命運也降落到了長崎的頭上。這兩顆原子彈當場炸死了十幾萬日本人,

另有十幾萬日本人死於核輻射後遺症。然而幾十年來,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個巨大的數字上,以至於許多真相都被這個模糊的數字所掩蓋,那麼今天就來聊聊那些鮮為人知的有關原子彈的內幕……

第一個內幕:原子彈結束了戰爭

到今天為止,絕大部分人,尤其是美國人都認為,是美國的這兩顆原子彈才促使日本最終放棄了垂死掙扎,事實上,美國的所有歷史教科書也正是如此記載的。但是日前一份日本政府御前會議的會議紀要卻打了美國人的臉,根據這份紀要說明,真正結束戰爭的,是原子彈爆炸之前兩天蘇聯出人意料的對日宣戰。

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幻想,把已經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當成戰爭結束後的仲裁者,可是蘇聯的“背信棄義”卻帶給了日本人甚至比後來原子彈轟炸更為沉重的打擊。日本的一些學者也曾指出:

“事實上,是蘇聯發動的攻擊,而非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事件說服政治領袖決定結束戰爭。

上述兩個事件一起,再加上8月9日投放的第二顆原子彈,在提出投降理由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摘自長穀川毅《與敵人賽跑》

第二個內幕:投放原子彈救了50萬美國大兵的命

根據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回憶,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指揮官曾經言之鑿鑿的告訴自己,

按照攻佔硫磺島和中途島那樣的傷亡率計算,如果對日本實行登陸作戰,那麼美軍的傷亡數字很有可能會超過50萬。但是,當時軍方實際估算的情況到底是怎樣呢?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家考證後得出結論,美國聯合作戰計畫委員會在1945年6月曾預測稱,如果執行登陸日本作戰計畫,將會導致美軍傷亡人數達到19.3萬人,而不是杜魯門所宣稱的50萬。

第三個內幕:除了投放原子彈和登陸日本本土,再沒有別的辦法快速解決戰爭

在二戰後期,歐洲戰場的義大利和德國先後投降,唯獨日本仍在困獸猶鬥,日本一些高級軍官甚至還喊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準備拖著全體日本百姓去給他們陪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的解決戰爭,避免更多的人員傷亡,就成為了當時美軍的一道難題。

當時美軍除了使用原子彈和登陸日本作戰,其實還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第一種是延續李梅將軍的燃燒彈轟炸策略,這一策略曾經給日本帶來了不亞於原子彈爆炸的人員傷亡,其給人造成的心理恐慌程度,也要遠遠大於暫態結束的原子彈轟炸,而且以當時美國的製造力來說,可以持續供應燃燒彈。但是如此一來,就有可能讓日本徹底變成地獄,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接受日本的有條件投降,根據美國當時截獲的情報獲悉,日本內閣中,除了狂熱的好戰分子外,還有一部分人主張有條件投降,投降條件就是戰爭結束後,不要把裕仁天皇當做戰犯對待。這個條件可以說是日本投降的最大心結,然而羅斯福總統堅決拒絕了日本這一要求。

但是實際上,在1945年4月羅斯福去世後,日本的這一要求實際上得到了美國的默認,在麥克亞瑟等人的力保下,戰爭結束後裕仁一直逍遙法外,平安的活到了87歲,居然成為了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這對於全世界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國家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大的遺憾!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美國對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的呢?歡迎移步到下方評論區暢所欲言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的解決戰爭,避免更多的人員傷亡,就成為了當時美軍的一道難題。

當時美軍除了使用原子彈和登陸日本作戰,其實還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第一種是延續李梅將軍的燃燒彈轟炸策略,這一策略曾經給日本帶來了不亞於原子彈爆炸的人員傷亡,其給人造成的心理恐慌程度,也要遠遠大於暫態結束的原子彈轟炸,而且以當時美國的製造力來說,可以持續供應燃燒彈。但是如此一來,就有可能讓日本徹底變成地獄,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接受日本的有條件投降,根據美國當時截獲的情報獲悉,日本內閣中,除了狂熱的好戰分子外,還有一部分人主張有條件投降,投降條件就是戰爭結束後,不要把裕仁天皇當做戰犯對待。這個條件可以說是日本投降的最大心結,然而羅斯福總統堅決拒絕了日本這一要求。

但是實際上,在1945年4月羅斯福去世後,日本的這一要求實際上得到了美國的默認,在麥克亞瑟等人的力保下,戰爭結束後裕仁一直逍遙法外,平安的活到了87歲,居然成為了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這對於全世界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國家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大的遺憾!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美國對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的呢?歡迎移步到下方評論區暢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