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南13處地方與唐太宗有關,也有人說是誤傳,真相如何?

濟南最早的歷史有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西漢時還設立有濟南國。知道隋唐歷史的人,對山東和濟南的豪傑也非常熟悉。那麼,你知道嗎——濟南的這13處地方都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

1、唐冶(yě)

冶,古指冶煉金屬、燒鑄鐵器的地方。沒錯,這裡曾是唐期冶鐵重鎮。

據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路過此處發現附近的山上盛產鐵礦。於是,下令修建冶煉廠,招募民眾冶煉兵器,以此作為東征時的兵器供應後備基地。1958年時,考古人員曾在此出土過古鐵錘、鐵鍬、礦燈等物,證實了傳說的可信。

如今的唐冶

如今的唐冶已被濟南市規劃為唐冶新區,位於城市東西發展軸、東部南北產業發展軸的交匯處。順便說一句:唐冶附近的房價現在是老貴了,有錢抓緊買吧。畢竟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呵呵。

2、唐王鎮

此鎮為千年古鎮。得名據傳是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經在這裡安營紮寨。現在的唐王鎮是濟南有名的“大白菜之鄉”,

是濟南蔬菜供應的主產地。

唐王鎮是濟南的菜籃子

3、講書院村

位於曆城區東彩石。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講書談兵。現在,村裡尚存當年講書談兵的遺址——福聖寺。

4、西營鎮

位於曆城區。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

認為此地是能攻能守的軍事要地,便安營紮寨兩處,一營駐西,另一營駐南。此地位於西邊,得名西營。

如今的西營

5、遛馬嶺

位於曆城區西營東北。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有兵營住紮此地,因山路平坦,將士常在此遛馬。

6、拔槊(shuò)泉

位於曆城區西營東北處,

是濟南72名泉之一。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把自己的大“槊”插到地裡,拔槊而得泉。泉畔的村名也得名拔槊泉村。

拔槊泉是濟南72名泉之一

7、天晴峪

位於曆城區西營東,東為佛峪,南鄰坔窩。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一路上陰雨綿綿,

行軍艱難。路過此地時忽然風起雲散,雨過天晴,故得名天晴峪。

8、閣老村

位於西營南,現分為上閣老、中閣老、下閣老三個村。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因戰事失利,兵馬退回時困於此地。各將分兵屯守,由舊時告老還鄉的一名閣員負責,在此休整和操練兵馬。為紀念閣老的功德,故得名閣老村。

9、藏主庵

位於曆城區西營南。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因戰事失利,兵馬退回時困於此地。後養精蓄稅,再戰而勝。因此修建了“唐主庵”以示紀念,後改名藏主庵。

10、降甘村

位於曆城區西營南,現分為上降甘、後降甘兩村。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駐軍設立弓射箭,教習兵士操練射術而得名“箭杆村”。後因方言所致,誤傳為降甘村。

古村流傳著許多唐軍駐兵的故事

11、雲河

位於曆城區車川東,鄰近錦繡川水庫。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在河邊迎見了故友而得名“迎河莊”,也稱“雲河莊”。

12、廒而莊

位於曆城區車川西,錦繡川南岸。1946年曾為濟南市委、市政府的駐地。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建倉收藏糧食而得名。廒,就是糧倉的意思。

13、馬鬧坡

位於章丘區閆家峪鄉。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歇馬休整。夜裡天上突然落下七顆星(隕石),馬受驚而鬧。

東征高麗在濟南留下許多印跡

濟南這13處地方都和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有關。那麼,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東征高麗?東征中在濟南駐紮練兵過嗎?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是隋朝征戰高麗的延續。李世民當政後曾說,遼東是中國固有領土,被高麗奪走。隋朝出兵三次沒有成功,高麗人“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我“長夜思之”不能入睡,我發誓要“為中國複子弟之仇!”史載,東征高麗詔令一出,國人自備武器要求參戰,“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

隋朝三征高麗失敗後,狂妄的高麗人把隋陣亡將士屍骨築成“京觀”(收集屍首後堆建而成的大土堆,以示炫耀和蔑視)。面對此景,李世民於貞觀五年派司馬長孫師帶兵毀掉“京觀”,把將士的屍骨安葬。高麗人則北起扶余城,南至大海修了千餘裡城牆對抗唐軍。

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告狀來了:百濟攻城40餘座,與高麗圖謀斷絕朝貢之路。李世民派人出使高麗,命其停止戰爭遭拒。於是,自貞觀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麗而不勝,最終病亡,時年53歲。

華夏子弟血灑遼東

唐太宗李世民病亡後,其子唐高宗李治先滅百濟,再滅高麗,與新羅聯軍一起最終取得勝利。高麗劃為九都督府,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由薛仁貴領兵2萬鎮守。

在前後長達10餘年的東征中,唐太宗李世民曾御駕親征。但是學術界對於御駕親征路線有爭議,一說李世民征高麗,山東並非主線,《資治通鑒》記載的路線中涉及山東的僅萊州一地,主要路線為遼寧等地。由此記載,唐軍應該是沒有到達過濟南。

東征高麗圖

另一說認為,唐軍收復遼東失地,途經山東是較經濟的路線,雖然史書記載的行軍線並非山東,但在山東各地練兵、冶煉、休整都是十分可行的,大量的遺存和民間傳說不可能是空穴來風。

濟南13處地方到底和唐太宗李世民有沒有關係?先放下史書記載不談,我們能想像到的是:為收復遼東失地,為過去死難的子弟復仇,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華夏大地全民皆兵,濟南、濟南人又如何能置身於外呢?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濟南這些哪怕是傳說中的唐軍練兵、冶鐵、休整的地方,都寄託了國人渴望勝利,報仇血恨的希望和信念。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不要說我們只會仁義禮智信,我們也是有仇必報、恩怨分明的。君子之怒,舉世皆驚;中國之怒,地動山搖。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因戰事失利,兵馬退回時困於此地。後養精蓄稅,再戰而勝。因此修建了“唐主庵”以示紀念,後改名藏主庵。

10、降甘村

位於曆城區西營南,現分為上降甘、後降甘兩村。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駐軍設立弓射箭,教習兵士操練射術而得名“箭杆村”。後因方言所致,誤傳為降甘村。

古村流傳著許多唐軍駐兵的故事

11、雲河

位於曆城區車川東,鄰近錦繡川水庫。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在河邊迎見了故友而得名“迎河莊”,也稱“雲河莊”。

12、廒而莊

位於曆城區車川西,錦繡川南岸。1946年曾為濟南市委、市政府的駐地。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建倉收藏糧食而得名。廒,就是糧倉的意思。

13、馬鬧坡

位於章丘區閆家峪鄉。得名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在此歇馬休整。夜裡天上突然落下七顆星(隕石),馬受驚而鬧。

東征高麗在濟南留下許多印跡

濟南這13處地方都和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有關。那麼,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東征高麗?東征中在濟南駐紮練兵過嗎?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是隋朝征戰高麗的延續。李世民當政後曾說,遼東是中國固有領土,被高麗奪走。隋朝出兵三次沒有成功,高麗人“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我“長夜思之”不能入睡,我發誓要“為中國複子弟之仇!”史載,東征高麗詔令一出,國人自備武器要求參戰,“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

隋朝三征高麗失敗後,狂妄的高麗人把隋陣亡將士屍骨築成“京觀”(收集屍首後堆建而成的大土堆,以示炫耀和蔑視)。面對此景,李世民於貞觀五年派司馬長孫師帶兵毀掉“京觀”,把將士的屍骨安葬。高麗人則北起扶余城,南至大海修了千餘裡城牆對抗唐軍。

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告狀來了:百濟攻城40餘座,與高麗圖謀斷絕朝貢之路。李世民派人出使高麗,命其停止戰爭遭拒。於是,自貞觀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麗而不勝,最終病亡,時年53歲。

華夏子弟血灑遼東

唐太宗李世民病亡後,其子唐高宗李治先滅百濟,再滅高麗,與新羅聯軍一起最終取得勝利。高麗劃為九都督府,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由薛仁貴領兵2萬鎮守。

在前後長達10餘年的東征中,唐太宗李世民曾御駕親征。但是學術界對於御駕親征路線有爭議,一說李世民征高麗,山東並非主線,《資治通鑒》記載的路線中涉及山東的僅萊州一地,主要路線為遼寧等地。由此記載,唐軍應該是沒有到達過濟南。

東征高麗圖

另一說認為,唐軍收復遼東失地,途經山東是較經濟的路線,雖然史書記載的行軍線並非山東,但在山東各地練兵、冶煉、休整都是十分可行的,大量的遺存和民間傳說不可能是空穴來風。

濟南13處地方到底和唐太宗李世民有沒有關係?先放下史書記載不談,我們能想像到的是:為收復遼東失地,為過去死難的子弟復仇,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華夏大地全民皆兵,濟南、濟南人又如何能置身於外呢?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濟南這些哪怕是傳說中的唐軍練兵、冶鐵、休整的地方,都寄託了國人渴望勝利,報仇血恨的希望和信念。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不要說我們只會仁義禮智信,我們也是有仇必報、恩怨分明的。君子之怒,舉世皆驚;中國之怒,地動山搖。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