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為何會被流放新疆4年之久?

大家好!歡迎來看我的文章,大家對我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對今天聊的話題有什麼想法,對小編的觀點是否認同,在這篇文章內容之外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參與討論哦!

紀曉嵐看起來頗得聖寵,地位顯赫,但實際上可能也只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小擺設而已。對此,乾隆皇帝並不隱瞞。據說,有一次,紀曉嵐為他的一位犯了罪的朋友尹壯圖求情,乾隆皇帝聞聽之下立即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真是一句話驚醒懵懂人,這樣的一句“夫子自道”不可能不在紀曉嵐的心裡留下難以揮去的陰影。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極端殘酷的政治環境下,我們看到以紀曉嵐為代表的漢族最優秀的腦袋,通過編纂《四庫全書》這項工程,一方面秉承主子的意思,極力對古人的著作進行全面的“閹割”;另一方面,在“閹割”古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被有意無意地實施了“精神自宮”手術。

一些漢族的知識精英從此只能夠像紀曉嵐一樣,把超人的才情施之於說點笑話、弄個楹聯和挖苦同僚的範疇,斷然是不會再像其不遠的前輩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一樣,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潛心於獨立思考的著述事業了。

西元1768年,備受乾隆帝寵愛的紀曉嵐因給其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獲罪,被流放烏魯木齊。正當紀曉嵐一帆風順,在官場上青雲直上之時,一場官場的厄運卻悄悄降臨到他的身上。這一年,兩淮鹽運使司虧空1000萬兩白銀,乾隆皇帝準備追究歷任兩淮鹽運使,當時已經還鄉的兩淮鹽運使之一盧見曾(紀曉嵐此前將長女嫁給盧見曾之子)也在追查之列,

因姻親關係,紀曉嵐曾將此事私下透露給盧見曾,使得盧見曾及早轉移家財。

關於紀曉嵐洩密的方式,也是非常有趣的。據傳乾隆皇帝後來追查洩密一事時,紀曉嵐是一口咬定,不曾寫過一個字。連乾隆皇帝也感到好奇,

不明白紀曉嵐是如何泄的密。據楊子忱、李建良、宋益三所著《紀曉嵐全傳》一書記載:“思來想去,紀曉嵐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拿了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裡,用漿糊把口封好,裡外沒有寫一個字,打發人連夜送到盧見曾家中。 

盧見曾接到信封之後,先是驚愕不解,將裡面的東西倒在幾案上,看了又看,揣測良久,終於明白其中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盧見曾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資產,安頓到別處去,一切準備停當,查抄的人姍姍來遲,已經是半月之後了。”

也有學人研究說,上述所列不實。真實的情況是,紀曉嵐聞得乾隆欲追查鹽案虧空事後,是當面將消息告知了盧見曾的兒子盧謙。而盧謙又寫信將此事告知了父親盧見曾。其實,在乾隆追查鹽案虧空一案時,盧見曾已經離任,告老還鄉。然而,儘管上述《紀曉嵐全傳》書中所述紀曉嵐洩密的方式值得推敲,但終究還是紀曉嵐洩漏了消息。而且盧見曾在兩淮鹽運使任上貪歿鹽商賄款16000兩白銀的事也是事實。

後來,紀曉嵐洩密的隱情被查出。同時,發現向盧見曾洩漏消息的還不止紀曉嵐一人,另有內閣候補中書徐步雲、軍機處行走中書王文哲等一百多人,後來這些人也都受到了此案的牽連。最後,除有20多人被殺外,其他所有受牽連的人也都落得個流放邊疆,效力贖罪的下場。

紀曉嵐達到新疆之後,發現烏魯木齊都統是溫福,曾經與自己有過交情,於是紀曉嵐在這裡也沒有吃多少苦頭,相反被溫福召入軍帳,掌管案牘文書;紀曉嵐在給夫人的信中也說明了自己在這裡的處境,讓家裡人不要替他擔心。

乾隆三十六年,即西元1772年,在業師劉統勳等人的幫助下,紀曉嵐得以重返京城,48歲的他再次回到京城之後被乾隆加恩任翰林院編修,只是物是人非,很多舊友不願再與他交往,世態炎涼讓他感慨萬千!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挽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紀曉嵐死後,諡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先是驚愕不解,將裡面的東西倒在幾案上,看了又看,揣測良久,終於明白其中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盧見曾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資產,安頓到別處去,一切準備停當,查抄的人姍姍來遲,已經是半月之後了。”

也有學人研究說,上述所列不實。真實的情況是,紀曉嵐聞得乾隆欲追查鹽案虧空事後,是當面將消息告知了盧見曾的兒子盧謙。而盧謙又寫信將此事告知了父親盧見曾。其實,在乾隆追查鹽案虧空一案時,盧見曾已經離任,告老還鄉。然而,儘管上述《紀曉嵐全傳》書中所述紀曉嵐洩密的方式值得推敲,但終究還是紀曉嵐洩漏了消息。而且盧見曾在兩淮鹽運使任上貪歿鹽商賄款16000兩白銀的事也是事實。

後來,紀曉嵐洩密的隱情被查出。同時,發現向盧見曾洩漏消息的還不止紀曉嵐一人,另有內閣候補中書徐步雲、軍機處行走中書王文哲等一百多人,後來這些人也都受到了此案的牽連。最後,除有20多人被殺外,其他所有受牽連的人也都落得個流放邊疆,效力贖罪的下場。

紀曉嵐達到新疆之後,發現烏魯木齊都統是溫福,曾經與自己有過交情,於是紀曉嵐在這裡也沒有吃多少苦頭,相反被溫福召入軍帳,掌管案牘文書;紀曉嵐在給夫人的信中也說明了自己在這裡的處境,讓家裡人不要替他擔心。

乾隆三十六年,即西元1772年,在業師劉統勳等人的幫助下,紀曉嵐得以重返京城,48歲的他再次回到京城之後被乾隆加恩任翰林院編修,只是物是人非,很多舊友不願再與他交往,世態炎涼讓他感慨萬千!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挽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紀曉嵐死後,諡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