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核污染物助力追蹤全球洋流變化 &"pooh sticks?"

剛看到的BBC上的新聞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0950305

題目是“ Radioactive 'pooh sticks' trace carbon's ocean journey ”,文章是說法國和英國的核燃料再處理廠的放射性碘在百慕大地區附近的水域被發現。

放射性碘這個沒啥太大問題,即使它穿過北冰洋迂回了一大圈,
還穿過了格陵蘭島,但科學家依然認為碘濃度過低,沒啥危害。

而有意思的地方是,這些放射性物質可以揭示海洋洋流迴圈。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原子彈競相問世,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說是心有餘悸。不過另有科學家研究了爆炸後的放射性沉降物,發現這些沉降物能夠有力地追蹤全球水迴圈和深海通風狀況。

放射性追蹤當然好,測量精准又快捷。但即使是為了科學,

也不能沒事就搞原子彈爆炸。所以科學家們就求助於英國謝拉斐爾德核燃料再處理廠和法國拉阿格核廢料處理廠排放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們尤其鍾愛放射性碘,I-129。

首先,要申明的一點是,這些放射性物質是合法排放,而且都排放了50多年……

科學家要做什麼呢,科學家要做的就是等這邊處理廠排放了放射性碘,再等碘隨著深海洋流顛簸進入北大西洋。科學家唯一要做的就是跟在後面取樣測定就好了。

入海北上,轉北極圈,南下再鑽百慕大

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學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John Smith 博士,這樣說道“這是首次精確且持續地追蹤了大西洋水體向北流入北冰洋、繞著北極盆地迴圈一圈、再回到北歐海域,也就是所謂的‘北極迴圈’,然後南下北美大陸斜坡,至百慕大地區,深度可達3000米之下。”

真是一場壯闊的“國際旅行”。

實際上科學家們也利用過其他物質進行追蹤,

比如說用於冷藏冷凍的含氯氟烴。但是哪裡比得上放射性碘!放射性碘的半衰期是1570萬年,完全不用擔心在調查過程中,碘這個示蹤劑突然不見了。而且放射性示蹤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即使濃度很低,也能夠檢測得到。另外它溶於海水中,與洋流一道深沉起伏。

目前,放射性碘抵達的最南部是波多黎各,但預期它會繼續南下到達南大西洋,而最終穿越了全球海洋。

放射性碘的世界旅行

科學家們並不止步於此,他們還希望能夠找到比碘更出色的人工放射性示蹤劑,以更為全面地理解海洋洋流。

你以為這是一篇科普貼?no,這是一篇正經地玩耍貼。

pooh sticks

John Smith 博士在解釋放射性碘的作用的時候,舉了個“pooh sticks”的例子,

就是在河流上游扔個能浮起來的東西下去,然後看小夥伴們扔的東西能在哪裡冒出頭來。維琪百科上給的答案則更加競技化,大家都扔一根棒子下去,誰的棒子在下游最先出現,誰就是贏家。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覺得,啊,這個遊戲真有趣啊。不過扔扔棒子就好了,現在河流污染這麼嚴重,全國又在加大力度整治黑臭水體,還是不要往河流裡亂扔什麼垃圾了。尤其不要扔塑膠瓶!

P.S. 這項研究屬於利用地理化學物質追蹤海洋洋流的研究國際項目GEOTRACES,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看看。

P.S. 這項研究屬於利用地理化學物質追蹤海洋洋流的研究國際項目GEOTRACES,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