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豐田廣納人才多方突圍 加速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發展

文丨萊維特

在豐田與馬自達展開第二次合作的同時,

豐田還不遺餘力的招攬日本本土的IT人才,加強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

2017年8月4日,豐田與馬自達簽署合作協定,雙方將在具體業務和資本方面展開合作,具體內容涉及在美國設立生產整車的合資公司、電動車的共通技術研發、共同研發車載互聯技術、在先進安全領域進行技術協作和相互補充商品線等。

其實,早在2015年5月13日,雙方就以為了“進一步提升汽車魅力”的目的,在有效利用雙方的經營資源、實現雙方商品與技術互補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並埋下了在各個領域探討合作可能性的伏筆。

其中,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合作再次彰顯日系汽車企業協作作戰的優良傳統,也是豐田與馬自達奮起直追的良好開端。

馬自達搭豐田自動駕駛順風車

對於自動駕駛的態度,豐田認為改該手段是實現“交通事故零傷亡”的理想路徑,正在加速研究相關技術,爭取在2020年能夠在車輛上應用。這一時間節點與主流車企的規劃大致一致。

2016年1月,豐田在矽谷設立新公司-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INC. (TRI),

作為其技術革新基地,計畫在5年內投入1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的研究。“TRI將致力於開發能與人協調配合的人工智慧技術,從而應用於製造不會發生事故的汽車、實現任何人都能享受自由移動樂趣的移動工具、以及開發輔助老年人過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機器人等。並且,TRI將進行可廣泛應用於新材料研究、生產管理系統等領域的技術開發,造福社會。” 對於新公司的主要任務,
TRI CEO Pratt這樣介紹到。

對於自動駕駛,豐田有兩個產品規劃,分別為Chauffeur和Guardian。其中,Guardian是一個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在行駛過程中監測車輛周圍的環境,在出現危險時警告駕駛員,必要時介入以避免事故發生;而Chauffeur則相對高級,將達到Level 4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夠在城市道路或省際公路上自動駕駛。

然而,2016年秋天,豐田發佈的新型自動駕駛實驗車只能在高速公路上實現自動駕駛,距離自動駕駛還有很遠的距離。

豐田的合作夥伴馬自達在此領域的建樹更是屈指可數。在技術儲備方面,馬自達的i-Activsense主動安全技術仍處於自動駕駛主動安全技術的一級水準。對此,在今年3月份,馬自達澳大利亞公司市場行銷總監Alastair Doak表示:“馬自達也在研究自動駕駛系統,但這並不是公司聚焦的關鍵技術。”同時,Alastair Doak的表述讓外界看起來,馬自達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態度也有所遲疑:“我們有一個計畫,我們正在充滿信心地開發。但我們的理念仍然非常注重駕駛人員,這是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堅持的。自動駕駛技術如何才能與駕駛人員任和諧共處。”

但是在與豐田達成合作意向之後,馬自達在“Zoom-Zoom 可持續發展宣言2030”的發佈會上表示,從2020年開始,馬自達將試驗“Mazda Co-Pilot Concept”自動駕駛技術,並將在2025年之前實現旗下車型全系標配。從此可以看出,在自動駕駛領域,馬自達多少有點搭豐田順風車的意思,或者是雙方的合作增強了其對未來趨勢的認同和決心。畢竟,豐田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理念,“人與車朝著同一個方向,有時互相守護,有時互相幫助,構建心靈相通的夥伴關係”,與馬自達的駕乘體驗沒有本質的區別。

豐田在國內強勢招聘IT人才

毫無疑問,對於自動駕駛理念的認同是促進雙方在該領域深入合作的基礎。但相對來說,豐田顯得更加積極一點,即使是在人才儲備方面。這或許也是豐田在2020年就開始應用自動駕駛技術,而馬自達從2020年才開始測試的原因之一。

在TRI成立之初,豐田就在有意識的進行人才儲備。首先,該公司設立在矽谷,在斯坦福大學附近安營紮寨,便於招攬IT技術人才;其次,在挖掘本地技術人才的同時,TRI還設立了多個研究中心,靠近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密西根大學等美國一流學府,推進與上述高校設立的研究中心合作。

不僅如此,豐田還把人才招攬的範圍擴大到了國內。一張印有“相較于矽谷人才,我們更想要南武線地區的工程師。”字樣的海報出現在日本國內IT人才聚集的河原車站。南武線沿路聚集了多家日本科技巨頭的研發中心,“對於像豐田這樣知名的日本公司來說,在類似這樣的區域直接投放廣告,明目張膽地招攬特定公司的特定人才,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東京獵頭公司HCCR K.K.董事總經理凱西•阿貝爾(Casey Abel)對豐田的招聘方式持有這樣的看法。

儘管這樣的招聘方式具有一定的侵略性且與日本的本土文化有點不太相符,但是豐田也是迫不得已。

相對於很早就進入IT領域的美國汽車企業,豐田已經落後了很多。在2012年,福特便在帕洛阿爾托建立了一家科學實驗室來開發軟體;在2013年,通用就已經在密西根州建立了兩個資料中心,旨在簡化產品開發、製造、行銷、銷售,以及連通服務。而豐田汽車在2016年才宣佈自己的互聯汽車戰略。

除此之外,在蘋果、穀歌、亞馬遜等強勢公司林立的矽谷,豐田汽車的IT人才招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相關技術人才薪酬不斷飆升也對豐田汽車的業務發展提出考驗。反觀國內,上述兩個負面因素則緩解很多。隨著東芝等行業巨頭沒落之後,大量的技術人才待價而沽;而且,與美國IT人才的薪酬相比,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的調查顯示,日本IT專業人士的平均年薪約為600萬日元(約合5.45萬美元),大概是前者的一半。這也將緩解未來豐田研發費用的壓力,保證自動駕駛研究的順利進行。

但這並不是公司聚焦的關鍵技術。”同時,Alastair Doak的表述讓外界看起來,馬自達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態度也有所遲疑:“我們有一個計畫,我們正在充滿信心地開發。但我們的理念仍然非常注重駕駛人員,這是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堅持的。自動駕駛技術如何才能與駕駛人員任和諧共處。”

但是在與豐田達成合作意向之後,馬自達在“Zoom-Zoom 可持續發展宣言2030”的發佈會上表示,從2020年開始,馬自達將試驗“Mazda Co-Pilot Concept”自動駕駛技術,並將在2025年之前實現旗下車型全系標配。從此可以看出,在自動駕駛領域,馬自達多少有點搭豐田順風車的意思,或者是雙方的合作增強了其對未來趨勢的認同和決心。畢竟,豐田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理念,“人與車朝著同一個方向,有時互相守護,有時互相幫助,構建心靈相通的夥伴關係”,與馬自達的駕乘體驗沒有本質的區別。

豐田在國內強勢招聘IT人才

毫無疑問,對於自動駕駛理念的認同是促進雙方在該領域深入合作的基礎。但相對來說,豐田顯得更加積極一點,即使是在人才儲備方面。這或許也是豐田在2020年就開始應用自動駕駛技術,而馬自達從2020年才開始測試的原因之一。

在TRI成立之初,豐田就在有意識的進行人才儲備。首先,該公司設立在矽谷,在斯坦福大學附近安營紮寨,便於招攬IT技術人才;其次,在挖掘本地技術人才的同時,TRI還設立了多個研究中心,靠近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密西根大學等美國一流學府,推進與上述高校設立的研究中心合作。

不僅如此,豐田還把人才招攬的範圍擴大到了國內。一張印有“相較于矽谷人才,我們更想要南武線地區的工程師。”字樣的海報出現在日本國內IT人才聚集的河原車站。南武線沿路聚集了多家日本科技巨頭的研發中心,“對於像豐田這樣知名的日本公司來說,在類似這樣的區域直接投放廣告,明目張膽地招攬特定公司的特定人才,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東京獵頭公司HCCR K.K.董事總經理凱西•阿貝爾(Casey Abel)對豐田的招聘方式持有這樣的看法。

儘管這樣的招聘方式具有一定的侵略性且與日本的本土文化有點不太相符,但是豐田也是迫不得已。

相對於很早就進入IT領域的美國汽車企業,豐田已經落後了很多。在2012年,福特便在帕洛阿爾托建立了一家科學實驗室來開發軟體;在2013年,通用就已經在密西根州建立了兩個資料中心,旨在簡化產品開發、製造、行銷、銷售,以及連通服務。而豐田汽車在2016年才宣佈自己的互聯汽車戰略。

除此之外,在蘋果、穀歌、亞馬遜等強勢公司林立的矽谷,豐田汽車的IT人才招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相關技術人才薪酬不斷飆升也對豐田汽車的業務發展提出考驗。反觀國內,上述兩個負面因素則緩解很多。隨著東芝等行業巨頭沒落之後,大量的技術人才待價而沽;而且,與美國IT人才的薪酬相比,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的調查顯示,日本IT專業人士的平均年薪約為600萬日元(約合5.45萬美元),大概是前者的一半。這也將緩解未來豐田研發費用的壓力,保證自動駕駛研究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