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兒童劇市場大熱利潤微薄:“爆發”還是“虛火?

兒童內容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兒童劇市場也水漲船高。儘管整個市場潛力巨大、參與者眾多,但利潤依然十分微薄。

作者 時代財經 史成超

暑假即將結束,兒童劇的“觀影熱”卻依然在持續。

“平常演出量一個月在30多場左右。兒童節期間達到70多場。而這個暑假,光北京地區,我們就有100多場演出。”廣州瑜源童話劇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佩對時代財經表示。

事實上,不止暑假,平日、節假日,兒童劇的觀眾數量都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根據大麥資料統計,今年春節期間親子家庭已經成為北京地區第二大文藝演出消費主體,占演出觀眾總數 17%,76 場兒童劇共吸引 3 萬人。

而資本早已嗅到金錢的味道。目前為止,深圳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隸屬的聚橙網路,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今年6月,知行教育向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增資1500萬元。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 0~14 歲兒童超過 2.2 億,約占人口總數的 16.6%。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會迎來第四次嬰兒潮。二胎政策和消費升級的雙向刺激下,兒童內容市場開始升溫。其中,兒童劇市場增長尤其明顯,

開始進入爆發階段。

中國家長習慣了說教

“兩年前,我還在學校的時候,周圍沒什麼人做兒童劇。現在回老家,發現很多人都想做這個。”

2015年,20歲的李金昊從山東一所藝術院校的表演專業畢業後,加入在廣州的兒童劇團,成為了一名全職演員。對於兒童劇市場的變化,他有著十分直觀的感受。

兒童劇如今也被稱作親子劇。家長的意識,尤其是媽媽的意識,決定了這個市場的走向。

“家長們看完劇會發朋友圈,不是誇你,就是罵你。如果看完以後,家長不開心,這個劇碼就死掉了。如果家長受到觸動,口碑就傳播出去了。”瑜源劇團總導演、製作人的龔邁程對時代財經說。

市場上對於好的劇本並沒有一個標準。國內大部分兒童劇都是由經典童話改編而來,

或者直接使用經典童話的劇情。市場上比較認同的、高票房的劇碼,大多是安徒生、格林童話延伸出來的故事。

“改編是無奈之舉。作為一個民營劇團,有時候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宣傳一部全新的兒童劇。”北京醜小鴨卡通藝術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平曾這樣描述改編劇稱為主流的原因。

原創內容缺乏的同時,是盜版內容的氾濫。

很多國際版權的界限並不清晰,

不少話劇團在直接照抄迪士尼的改編童話,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但也有話劇團模仿迪士尼的模式,用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自己做改編的原創劇碼。例如市場上較受歡迎的《白雪公主續之魔法小公主》,講的是白雪公主結婚後生下的女兒的歷險故事。

與此同時,從海外引進的兒童劇碼數量也開始增長。2016年,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引進15部國外兒童劇演出380 場次,包括英國的親子環球熱舞派對《跳舞吧!寶貝》、西班牙多媒體動畫互動劇《貓飛狗跳》等。

近距離、互動性、重體驗、打破傳統觀演關係是引進兒童劇碼的突出特點。海外劇大多內容很短,技術性強、有創意但缺乏豐富的劇情。占觀眾席百分之60%的父母並不買帳。

“大部分觀眾還是需要劇情。中國的家長習慣了說教。”龔邁程說。

現在還不賺錢

有統計資料顯示,25%的觀眾是第一次看兒童劇,這意味著這個市場很有潛力。但目前為止,利潤依舊十分微薄。

“這個行業看起來很光鮮。但其實不是這樣。”龔邁程表示,“大部分企業的主要收入依靠商演售票,只有30%的劇碼能夠盈利。”

2011年,瑜源劇團拍出了第一部原創劇碼——將動畫片《豬豬俠》改編成兩部原創舞臺劇,前後一共投資了190萬。按照龔邁程的說法,“沒賺到什麼錢”。

劇團大部分利潤分給了當地的演出商、劇院。為了降低風險,不少劇團採取只拿演出勞務費用,而不是採取票房分成的方式。

有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只拿演出費是一種比較省心的模式,對於養活幾十個演員已經戳戳有餘。“可能他們日後會採取票房分成的盈利模式,但需要劇場和劇團簽訂保底協議,達不到預期的票房,劇團就需要承擔責任。這就是上面提到的風險。“

此外,儘管兒童劇的成本相對成人話劇更低,但票價也保持在一個較低水準。

“100元是個檻,”長期關注兒童劇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這也是家長能接受的底線。一家三口出來看劇,花費不超過300塊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

資本的熱土

資本在兒童劇領域早已嗅到了金錢的味道。

目前為止,深圳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隸屬的聚橙網路,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今年6月,知行教育向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增資1500萬元。

此外,國營劇院也是兒童劇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木偶劇院行銷經理李志軍認為,各地重視文化消費也是兒童劇票房增長快的原因之一。“為了促進文化消費,各家劇院都推出優惠措施,看演出也變得更加方便、便宜,比如自從北京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以後,憑文惠卡就可以在中國木偶劇院6折看兒童劇。”

在海外,兒童節目的產業鏈更加成熟。Sesame workshop 1969 年推出的《芝麻街》稱得上最經典的 IP,且已經傳播到 150 多個國家,並開出了全球連鎖的少兒培訓機構芝麻街英語,今年還和智慧玩具品牌 WowWee 共同推出了以片中形象 Elmo 為原型的編碼機器人。

從這些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的兒童劇熱才剛剛拉開帷幕。

【本文由時代財經旗下商業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至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包括英國的親子環球熱舞派對《跳舞吧!寶貝》、西班牙多媒體動畫互動劇《貓飛狗跳》等。

近距離、互動性、重體驗、打破傳統觀演關係是引進兒童劇碼的突出特點。海外劇大多內容很短,技術性強、有創意但缺乏豐富的劇情。占觀眾席百分之60%的父母並不買帳。

“大部分觀眾還是需要劇情。中國的家長習慣了說教。”龔邁程說。

現在還不賺錢

有統計資料顯示,25%的觀眾是第一次看兒童劇,這意味著這個市場很有潛力。但目前為止,利潤依舊十分微薄。

“這個行業看起來很光鮮。但其實不是這樣。”龔邁程表示,“大部分企業的主要收入依靠商演售票,只有30%的劇碼能夠盈利。”

2011年,瑜源劇團拍出了第一部原創劇碼——將動畫片《豬豬俠》改編成兩部原創舞臺劇,前後一共投資了190萬。按照龔邁程的說法,“沒賺到什麼錢”。

劇團大部分利潤分給了當地的演出商、劇院。為了降低風險,不少劇團採取只拿演出勞務費用,而不是採取票房分成的方式。

有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只拿演出費是一種比較省心的模式,對於養活幾十個演員已經戳戳有餘。“可能他們日後會採取票房分成的盈利模式,但需要劇場和劇團簽訂保底協議,達不到預期的票房,劇團就需要承擔責任。這就是上面提到的風險。“

此外,儘管兒童劇的成本相對成人話劇更低,但票價也保持在一個較低水準。

“100元是個檻,”長期關注兒童劇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這也是家長能接受的底線。一家三口出來看劇,花費不超過300塊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

資本的熱土

資本在兒童劇領域早已嗅到了金錢的味道。

目前為止,深圳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隸屬的聚橙網路,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今年6月,知行教育向小橙堡兒童藝術劇團增資1500萬元。

此外,國營劇院也是兒童劇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木偶劇院行銷經理李志軍認為,各地重視文化消費也是兒童劇票房增長快的原因之一。“為了促進文化消費,各家劇院都推出優惠措施,看演出也變得更加方便、便宜,比如自從北京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以後,憑文惠卡就可以在中國木偶劇院6折看兒童劇。”

在海外,兒童節目的產業鏈更加成熟。Sesame workshop 1969 年推出的《芝麻街》稱得上最經典的 IP,且已經傳播到 150 多個國家,並開出了全球連鎖的少兒培訓機構芝麻街英語,今年還和智慧玩具品牌 WowWee 共同推出了以片中形象 Elmo 為原型的編碼機器人。

從這些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的兒童劇熱才剛剛拉開帷幕。

【本文由時代財經旗下商業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至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