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軍隊為何被稱作“皇軍”,日本少壯派發動兵變清君側!

相信大家都在抗日劇中見過這樣的情景,漢奸或者偽軍一臉諂媚地稱呼日本軍人叫皇軍,普通老百姓或者八路都是一臉蔑視地叫小鬼子。那麼皇軍這個稱呼是怎麼安到日本軍人頭上的呢?其實“皇軍”這個稱呼是日本軍人的自稱,

他們自己稱呼自己叫做皇軍,漢奸們自然也這麼叫了!

為什麼侵華日軍會以皇軍自稱呢?皇軍即“大日本皇軍“又稱“皇禦軍”,而日本新式陸軍是在明治維新時期建立的。根據明治二十二年(1889)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日本是一個以天皇為最高統治者的天皇制國家,即“皇國”又稱“皇禦國”天皇既是國家領袖,又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在其統帥之下的軍隊就稱為“皇軍”。

正是由於日本天皇這一精神圖騰的存在,整個日本才能避免四分五裂!而且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時,

日本國內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而且當時日本老百姓對天皇的怨懟也已經愈演愈烈了,如果當時日本天皇沒有通過對外戰爭迫使日本全民不得不萬眾一心的一致對外,日本國內或許早已爆發大規模的武裝暴動了。

第一個喊出皇軍口號的其實是“皇道派”的代表人物荒木貞夫,所謂的皇道派其實是當時日本陸軍內部的兩個主要派系之一。當時的日本軍隊實際上分成了兩個派系,一個是以日本帝國陸軍中的青壯派軍官為主的“皇道派”,他們這一派整天嚷嚷著要為天皇流盡最後一滴血,這批人之所以被稱呼為“皇道派”,就是因為他們的代表人物這批人被稱呼為“皇道派”,

因為他們的代表人物荒木總是把“皇”字掛嘴上,什麼“皇軍”、“皇國”、“皇道”之類。可惜這一派不怎麼受待見,連天皇也不太鳥他們。

另一個是以陸軍高級軍官為主的“統制派”,包括東條英機、今村均、武藤章、富永恭次、下山琢磨等人。和皇道派不同的是,統制派是一個小圈子,

他們只限于一些參謀。而許多青年將校都在接近皇道派。統制派的思維模式比皇道派“保守”很多,他們研究的是怎麼樣在“現行憲法下合法地開展國家革新的辦法”,希望通過軍部大臣來實現“國家革新”。

因為思想觀念的衝突,“皇道派”決定發動兵變來除掉“統制派”的那群老頑固,恢復天皇的榮光,這就是著名的二·二六事件。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帝國的一次失敗兵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余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


這次事變是日本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這次行動看似是“皇道派”慘敗使得實力大減。但是極為諷刺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對外擴張、法西斯化等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

恢復天皇的榮光,這就是著名的二·二六事件。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帝國的一次失敗兵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余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

這次事變是日本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這次行動看似是“皇道派”慘敗使得實力大減。但是極為諷刺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對外擴張、法西斯化等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