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虛此行!心動在這一城風光

日出金剛台·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編者按:8月初,由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社、中國保健營養理事會、中國健康城市研究院等機構主辦的河南省商城縣榮獲“中國長壽之鄉”暨“中國健康小城”授牌儀式在北京舉行。

這個人口不足80萬的縣城,健在的百歲以上老人有83人,區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1歲。——可見山水資源占了優勢。

幾位朋友從商城縣西河漂流回來,告訴我們那裡晚上住房爆滿,差點訂不到位置。驚奇之餘,瞭解到這個縣城的旅遊近年發展迅猛:2016年,

全縣接待年遊客約4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約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和7%。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茗陽湯泉國際旅遊度假中心、金剛台貓耳峰景區、金剛台西河景區都有了進一步建設發展,隨著鄉村旅遊的異軍突起,旅遊基礎設施加強,服務水準提高。合理的開發,使旅遊重大項目建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此帶動扶貧工作的發展,為遊客和居民帶來了福利。
——可見在旅遊上下了功夫。

8月中旬,帶著好奇與期待,東方今報記者走訪了商城金剛台、西河、黃柏山、裡羅城……為您記錄尋訪“長壽之鄉”的源頭,聆聽山水之間那些動人故事。在秋山如妝的夢裡水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地方的迅速發展,還有居民樂於還家的精神狀態,以及大別山人的樸實與堅守……

信陽市商城縣東南邊陲,金剛台鄉,山高200米至750米,在雲霧中起伏。

在山頂上看日出,披露珠拾階而下,一路溪流相隨。山泉穿行於山縫間,在岩石上濺起白花,叮咚作響。琉璃河、陶家河、鄭家河、四道河、掉靴河……似乎每一條河流,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日復一日,奔向淮河。

清晨的風,從山的這邊刮到那邊,再沿著峽谷來到山野。風吹的蘆花搖晃,

吹的金色小麥一茬茬換成了新綠水稻。

陽曆八月,萬物生長,靜待收穫。農閒時節,農人仍習慣早起。當太陽經過池塘,房檐,照耀整個村子,他們已經打點好菜園,坐在門前歇息了。

進一家院子。階前立一捆芝麻,竹簸箕裡曬著莧菜。曾姓女主人正與婆婆掰玉米。

多出來的玉米粒兒是曬乾給豬吃的,晾在房頂上,平添一抹金色。

莊稼與土地,是農人身心的歸屬。過去的一個世紀,無論社會如何動盪,農人的習慣很難改變。這點百歲老人倪奶奶最有發言權。

被稱為長壽村的金剛台鄉廬店村,面朝兩山一峽谷,三條小河緩緩流淌,彙聚于金剛臺山下北麓。走進草木蔥榮的桐花穀,看到接滿白瓣黃蕊的油桐樹。倪奶奶就住在山谷中,如今已經四世同堂。幹活,吃自家菜,喝山泉水,便是她的“長壽秘訣”。

村支書告訴我們,這裡的山泉溪水含多種礦物質,谷內空氣清新自然,經權威部門測定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釐米20000個以上,被稱為“天然氧吧”。“周邊村民絕少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為代表的現代富貴病患者,也沒有以惡性腫瘤為代表的現代生態惡化類疾病患者,人均壽命高於城區和其它臨近地區。”他說。

對待我們山外來客,老人們都很熱情,相伴介紹,邀你喝茶。老人說,廬店村有兩千多人,8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37位,90歲以上的有6位……比這些老人更久遠和未被親眼見證的歷史,被書寫在村口:乾隆年間官至刑部侍郎的程國仁,紅軍烈士劉家成,共產黨人王清……一幅幅歷史水墨畫展現著耕讀文化的訴求,是保留,抑或重塑。而大別山商城歷史革命紀念館,見證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回溯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52為共和國開國將軍的革命里程。

革命洗禮過的村莊,和平年代又恢復了寧靜。

在杜畈村北灣組,一棵800多歲的旱柳,一棵500多歲的烏桕,一棵一千多年的皂莢,在圍繞池塘的沙地上,守護著身後的民居。

村莊的建造講究風水,屋前有池塘,屋後有山,整體格局則由樹木守護。村子兩邊的山頭,一邊狀如青龍,一邊狀如白虎,“白虎”比“青龍”高,壞了“規矩”,村民就種上了刀狀的皂莢,把“白虎”震住。千百年來,村莊未經歷重大變故,村民篤信是因為有了這些“樹神”守護。

晴天西河·從靠天吃飯到產業創收

秋收時節。放炮敲鑼聲不絕於山間,山民一邊吆喝,一邊持獵槍狂奔,把糟蹋禍害農作物的野生動物攆走,以保收成。

商城剪紙藝術家朱華梅的作品“攆山圖”,記錄著舊時的大別山民俗。數個甲子過去,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後代,已搬進新村,難得的是山水依舊如此完好,野生動物也獲得保護。

金剛臺山另一側是西河景區。峭壁峽谷中,激流飛瀑建築一道道透明屏障,水汽騰起,似煙霧彌漫,恍若夢境,有詩為證:“金剛台高勢聳天,無限瀑布掛滿山。峰尖谷底尚是水,幽谷以下全是煙。”

利用這種高度差,旅遊公司在當地開設了漂流項目。總落差200米、總落差200米的漂流,吸引各地遊客來此狂歡。

導遊賈潔雨是一位黑瘦的姑娘,在她的朋友圈記錄著屬於峽谷景色的四時變換:春來百花爭豔,鳥語花香,夏日林蔭幽深,清風徐來,秋至丹桂飄香,紅葉滿目,冬日林海朔風,青松傲雪。

在潔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親水棧道。腳下魚兒嬉戲,空中花燈造型別致。沿望月湖,自北往南,蜿蜒環繞。穿過水簾洞,進入環湖親水棧道。回望林木環繞的望月湖,與遠方望月崖遙相呼應,似女子晨起化妝,“小山重疊影明滅”。

峽谷兩岸佈滿茶園,茶穀中一簇簇蔓珠華沙,鵝黃色的長條花瓣,在午後微光中閃耀。

山水優勢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提供天然後盾。在西河茶園,少量村民正在採摘夏茶,茶園的承包人告訴我們,採摘集中的春季,僅茶產業這一項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專職120人,兼職達到500人。

農民新村,寬敞整潔,灰牆黛瓦。在超市買到一種不常見的孝感米酒。詢問得知,店主妮秋姐是從湖北來的媳婦。妮秋姐一邊抱著啃豬腳的孫子,一邊向我們介紹近年光景。從土坯房搬到新居,從務農到經營超市。她將自家種的豆角與辣椒晾曬、醃制,製成一罐罐土特產品,在超市或者拿到景區附近出售。

一路桂花,將路延伸到民居。踏著大理石穿過景觀池,面前是兩、三層的小樓,外面繪有“愛蓮說”、“觀蓮思蓮”的水墨圖。

杜畈村村支部書記王健說,這個組的村民祖祖輩輩圍著漁船生活,比較富裕,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人靠漁業致富。

不是捕魚的季節。站在塘邊,遙想從古到今的某個時候,一張大兩撒向水面,所有的魚兒被網上岸,堆滿沙灘。風兒吹走腥氣,留下肥美的魚。

有林為伴,日夜與樹打交道,農人的智慧便被賦予無限可能。朱裴店村的謝成泰,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根雕師傅。金剛台鄉盛產高山雲霧茶,謝成泰也是以種茶為主業,閒暇時間做根雕、石雕。

去拜訪時,他正在門口鑿著一塊木頭。他的左右是一大一小花瓣形狀的人工池塘,小一些的用石頭雕刻的龍頭做裝飾,龍嘴裡冒出水,周邊也有小小的噴泉。

進門,房梁雕花、石頭堆砌的花盆、根雕坐椅,還有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品,將樸素的庭院裝扮得很別致。核桃木、紅檀、紅豆杉與農具一起整齊地碼放在牆邊。

謝成泰拿出自己花了兩年多時間創作的得意作品:一條全手工、兩三米長的木制龍船。他卷起褲腿,分別把船身、底盤、船槳運到門前大一些的池塘邊,拼裝好,邀請我們划船。

坐在穩穩當當的船上,可以看見映在水裡的青山,隨著漣漪蕩漾。

這位農民藝術家笑了,帶著一絲自豪。

午後黃柏山·雲自無心竹自閑

初到商城縣時,拜訪了葉雕技藝傳承人餘貴明。普通的葉子經過他的手中刻刀,被雕進各種場景與人物,葉片薄如蟬翼卻柔韌如布,折壓不斷。難能可貴的是,很多色澤不一、略有瑕疵的葉子,為他所用,呈現出立體多樣的美感,湖、山、樹仿佛陽光賦予多種色彩。

據商城縣文化部門考證,該地區葉雕源于漢朝,最開始以樹葉、樹皮、獸皮、金屬箔等材料進行裁剪和雕刻,兼具記事和美術功能,千年來從未斷絕。餘貴明十幾歲其跟著爺爺在葉子上刻字,經過學習美術書法提高基本功,對其進行傳承創新,其作品在國家級非遺展出中,贏得中外喝彩。

“秋天採集打過霜的葉子,蒸煮和浸泡後把它們攤在地上,就來回走動,看顏色、形狀,在心裡構思,然後用小刀一點點地剔除葉肉,稍有不慎一張就毀掉了。”餘貴明說,這個工作需要安靜,因此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中創作。

那些牧童吹笛,竹影橫斜,林間喂兔的場景,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直到來到山水之間,看見了餘貴明的創作源泉,也許這也是他拒絕不少一線城市的發展邀請的原因吧。

去黃柏山的路上,總覺得向雲和山越來越近的地方出發。野生紫薇盛放在沿路山崖,牛在草坪上擺著尾巴,一轉身又潛入水中,露出兩隻角。水鳥飛過河灘,留下幾片羽毛與蝴蝶相逐。

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從車窗一閃而過,探出頭去確認,真的是在看書。在這農閒的午後時光。

車在盤山路上走了很久,一路的山水卻看不夠。在山間的護林站歇腳喝茶,長亭芳草。

林站共七人,常年守護山林。負責後勤的周姐今年47歲,已在此工作三十多年,孩子上高中住宿,除了一月五天輪休假外,吃住在山上。“主要是防火防盜,現在盜伐的少了。冬天大雪封山,只能走路不過車,好久都不下山。”周姐告訴我們,山上雖交通不便,但環境好,每天轉山看樹,一天天也就那麼過去了。

周姐留我們吃飯。引山中泉水做飯,柴火在灶台下劈啪作響。燉豬肉,燒竹筍,炒珍珠菜……不一會,珍饈一一上桌,主客相對而坐,大快朵頤。

飯後閒庭信步,入千畝竹林。厚實的竹牆連山風都擋得住。竹影橫斜,影映在石階。此時的竹林很靜,她的喧囂只來自目光所及的枝頭上的三寸日光,浮雲般燦爛。

拾階而上,每走一步便迫不及待俯瞰,溝谷清泉,古樹參天。這樣的地方,也是國家保護動物白冠長尾雉、商城肥鯢的家,後者對水質要求極高。

臺階越走越陡,抵達獅子嶺。站在山崖的玻璃月臺上,腳下騰空,如騰雲駕霧。走在玻璃棧道上,一覽眾山小。

下山。晚餐時間,一家家端著飯碗坐在門口,有車經過好奇探頭張望。老人牽孩離屋舍,雞犬聞聲走動,孩童手中糖果化掉一半。

晚霞中的裡羅城·民間藝人的堅守

去裡羅城的路上,看見一排長長向日葵,倒在田園中,像一條金燦燦的河。花盤如鑲著金邊的浪花,殘葉捲曲而黏連,相依為命般互相握住雙手。

這是夕陽西下的傍晚,當餘暉落入裡羅城的河裡,少年扎猛子跳了進去。當地的居民游泳時還不忘撈一網小魚,一些遊客帶著孩子來到這裡,赤腳在水車旁嬉戲。在母親溫柔的鼓勵聲中,帶著游泳圈下水小孩緊張的面容一點點舒展開,最終恢復孩童的純真笑臉。

這是秋天的傍晚,卻有著初春的活力。我們稱其為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大道漠然——歲月無情,方顯人情珍貴。

傍晚,四處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灰牆黛瓦映射著淡黃色的夕陽餘暉。

“老漢我六十五,老婆我六十三,都誇我身體好,都誇我好顏面。走起路來咚咚響,人老轉少年。”一位過路老漢唱了起來。

老漢告訴我們,這是商城“火綾子”,一種集體歌舞。

沿著這個線索,我們前往商城縣雙鋪鎮龍塘村尋找民間藝人劉世巨。土坯房中,老人給我們拿出商城民歌研究會的書籍,介紹了火綾子的來歷。

傳說在東周時期,商城為諸侯封食之地,因乾旱築台求雨,產生中國最古老的舞種雩舞,火綾子就是其中一種。明初,商城隸屬鳳陽府,火綾子又含安徽鳳陽花鼓多種元素。

雙鋪至今保留著逢節慶演出的習慣。上月初,當地“桂花藝術團”團長的妻子過七十歲生日,火綾子演員們又熱鬧一番:頭戴氊帽、身穿長衫的老漢領男女演員出場,組成“雙滾球”、“滿天星”等隊形,隨後由老漢喝住鑼鼓,開始說押韻的板詞,內容囊括禮儀、搞笑、勸人、時政等等,眾人附和互動,隨後男女邊唱邊舞。

劉世巨說,雙鋪鎮至今保留著民歌傳統,節慶婚事都會請人去家裡演火綾子,僅當地就有五六個團體,平時忙於家務田地,一個電話,便開著汽車舞臺到家門前。

劉世巨是其中的一員。年幼喜愛歌舞,只要有演出,“十裡八裡也要去看”,後來在當地劇團編舞蹈班,由於記詞快、熱情高很快成為骨幹。

在演出的過程中,劉世巨發現這些表演充滿了民間智慧和趣味。隨著老一輩藝術家逐漸年長或離開人世,他意識到保存這份珍貴文化的重要性,不僅整理了火綾子歌詞,還走訪、搜集各種民間故事、歇後語,然後一點點寫下來。從90年代起至今,他已經整理出十幾疊民間文學,字數多到自己也數不清。近年,劉世巨通過商城縣文聯主席朱華梅,將其整理所得贈與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庫。

如今老人一隻眼睛換上了白內障,帶動面部神經出現了問題,但他還在堅持收集相關材料。他的兒女都外出工作,老伴在今年2月去世。“老伴最支持我了,當初想不起來歌詞,還得靠她提醒,現在只能自己想了。”說到這裡,他有些傷感。

日落,在滿院花樹卻能看出主人無力修理的院中,劉世巨唱起他熟悉的火綾子。

“六月底三伏熱,桃花熱的甩著懷。石榴惹得咧著嘴,桃子熱的火似血,表妹越熱臉越白——”

來源:東方今報 圖文:章繼軍/王 姝

如今已經四世同堂。幹活,吃自家菜,喝山泉水,便是她的“長壽秘訣”。

村支書告訴我們,這裡的山泉溪水含多種礦物質,谷內空氣清新自然,經權威部門測定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釐米20000個以上,被稱為“天然氧吧”。“周邊村民絕少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為代表的現代富貴病患者,也沒有以惡性腫瘤為代表的現代生態惡化類疾病患者,人均壽命高於城區和其它臨近地區。”他說。

對待我們山外來客,老人們都很熱情,相伴介紹,邀你喝茶。老人說,廬店村有兩千多人,8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37位,90歲以上的有6位……比這些老人更久遠和未被親眼見證的歷史,被書寫在村口:乾隆年間官至刑部侍郎的程國仁,紅軍烈士劉家成,共產黨人王清……一幅幅歷史水墨畫展現著耕讀文化的訴求,是保留,抑或重塑。而大別山商城歷史革命紀念館,見證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回溯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52為共和國開國將軍的革命里程。

革命洗禮過的村莊,和平年代又恢復了寧靜。

在杜畈村北灣組,一棵800多歲的旱柳,一棵500多歲的烏桕,一棵一千多年的皂莢,在圍繞池塘的沙地上,守護著身後的民居。

村莊的建造講究風水,屋前有池塘,屋後有山,整體格局則由樹木守護。村子兩邊的山頭,一邊狀如青龍,一邊狀如白虎,“白虎”比“青龍”高,壞了“規矩”,村民就種上了刀狀的皂莢,把“白虎”震住。千百年來,村莊未經歷重大變故,村民篤信是因為有了這些“樹神”守護。

晴天西河·從靠天吃飯到產業創收

秋收時節。放炮敲鑼聲不絕於山間,山民一邊吆喝,一邊持獵槍狂奔,把糟蹋禍害農作物的野生動物攆走,以保收成。

商城剪紙藝術家朱華梅的作品“攆山圖”,記錄著舊時的大別山民俗。數個甲子過去,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後代,已搬進新村,難得的是山水依舊如此完好,野生動物也獲得保護。

金剛臺山另一側是西河景區。峭壁峽谷中,激流飛瀑建築一道道透明屏障,水汽騰起,似煙霧彌漫,恍若夢境,有詩為證:“金剛台高勢聳天,無限瀑布掛滿山。峰尖谷底尚是水,幽谷以下全是煙。”

利用這種高度差,旅遊公司在當地開設了漂流項目。總落差200米、總落差200米的漂流,吸引各地遊客來此狂歡。

導遊賈潔雨是一位黑瘦的姑娘,在她的朋友圈記錄著屬於峽谷景色的四時變換:春來百花爭豔,鳥語花香,夏日林蔭幽深,清風徐來,秋至丹桂飄香,紅葉滿目,冬日林海朔風,青松傲雪。

在潔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親水棧道。腳下魚兒嬉戲,空中花燈造型別致。沿望月湖,自北往南,蜿蜒環繞。穿過水簾洞,進入環湖親水棧道。回望林木環繞的望月湖,與遠方望月崖遙相呼應,似女子晨起化妝,“小山重疊影明滅”。

峽谷兩岸佈滿茶園,茶穀中一簇簇蔓珠華沙,鵝黃色的長條花瓣,在午後微光中閃耀。

山水優勢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提供天然後盾。在西河茶園,少量村民正在採摘夏茶,茶園的承包人告訴我們,採摘集中的春季,僅茶產業這一項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專職120人,兼職達到500人。

農民新村,寬敞整潔,灰牆黛瓦。在超市買到一種不常見的孝感米酒。詢問得知,店主妮秋姐是從湖北來的媳婦。妮秋姐一邊抱著啃豬腳的孫子,一邊向我們介紹近年光景。從土坯房搬到新居,從務農到經營超市。她將自家種的豆角與辣椒晾曬、醃制,製成一罐罐土特產品,在超市或者拿到景區附近出售。

一路桂花,將路延伸到民居。踏著大理石穿過景觀池,面前是兩、三層的小樓,外面繪有“愛蓮說”、“觀蓮思蓮”的水墨圖。

杜畈村村支部書記王健說,這個組的村民祖祖輩輩圍著漁船生活,比較富裕,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人靠漁業致富。

不是捕魚的季節。站在塘邊,遙想從古到今的某個時候,一張大兩撒向水面,所有的魚兒被網上岸,堆滿沙灘。風兒吹走腥氣,留下肥美的魚。

有林為伴,日夜與樹打交道,農人的智慧便被賦予無限可能。朱裴店村的謝成泰,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根雕師傅。金剛台鄉盛產高山雲霧茶,謝成泰也是以種茶為主業,閒暇時間做根雕、石雕。

去拜訪時,他正在門口鑿著一塊木頭。他的左右是一大一小花瓣形狀的人工池塘,小一些的用石頭雕刻的龍頭做裝飾,龍嘴裡冒出水,周邊也有小小的噴泉。

進門,房梁雕花、石頭堆砌的花盆、根雕坐椅,還有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品,將樸素的庭院裝扮得很別致。核桃木、紅檀、紅豆杉與農具一起整齊地碼放在牆邊。

謝成泰拿出自己花了兩年多時間創作的得意作品:一條全手工、兩三米長的木制龍船。他卷起褲腿,分別把船身、底盤、船槳運到門前大一些的池塘邊,拼裝好,邀請我們划船。

坐在穩穩當當的船上,可以看見映在水裡的青山,隨著漣漪蕩漾。

這位農民藝術家笑了,帶著一絲自豪。

午後黃柏山·雲自無心竹自閑

初到商城縣時,拜訪了葉雕技藝傳承人餘貴明。普通的葉子經過他的手中刻刀,被雕進各種場景與人物,葉片薄如蟬翼卻柔韌如布,折壓不斷。難能可貴的是,很多色澤不一、略有瑕疵的葉子,為他所用,呈現出立體多樣的美感,湖、山、樹仿佛陽光賦予多種色彩。

據商城縣文化部門考證,該地區葉雕源于漢朝,最開始以樹葉、樹皮、獸皮、金屬箔等材料進行裁剪和雕刻,兼具記事和美術功能,千年來從未斷絕。餘貴明十幾歲其跟著爺爺在葉子上刻字,經過學習美術書法提高基本功,對其進行傳承創新,其作品在國家級非遺展出中,贏得中外喝彩。

“秋天採集打過霜的葉子,蒸煮和浸泡後把它們攤在地上,就來回走動,看顏色、形狀,在心裡構思,然後用小刀一點點地剔除葉肉,稍有不慎一張就毀掉了。”餘貴明說,這個工作需要安靜,因此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中創作。

那些牧童吹笛,竹影橫斜,林間喂兔的場景,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直到來到山水之間,看見了餘貴明的創作源泉,也許這也是他拒絕不少一線城市的發展邀請的原因吧。

去黃柏山的路上,總覺得向雲和山越來越近的地方出發。野生紫薇盛放在沿路山崖,牛在草坪上擺著尾巴,一轉身又潛入水中,露出兩隻角。水鳥飛過河灘,留下幾片羽毛與蝴蝶相逐。

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從車窗一閃而過,探出頭去確認,真的是在看書。在這農閒的午後時光。

車在盤山路上走了很久,一路的山水卻看不夠。在山間的護林站歇腳喝茶,長亭芳草。

林站共七人,常年守護山林。負責後勤的周姐今年47歲,已在此工作三十多年,孩子上高中住宿,除了一月五天輪休假外,吃住在山上。“主要是防火防盜,現在盜伐的少了。冬天大雪封山,只能走路不過車,好久都不下山。”周姐告訴我們,山上雖交通不便,但環境好,每天轉山看樹,一天天也就那麼過去了。

周姐留我們吃飯。引山中泉水做飯,柴火在灶台下劈啪作響。燉豬肉,燒竹筍,炒珍珠菜……不一會,珍饈一一上桌,主客相對而坐,大快朵頤。

飯後閒庭信步,入千畝竹林。厚實的竹牆連山風都擋得住。竹影橫斜,影映在石階。此時的竹林很靜,她的喧囂只來自目光所及的枝頭上的三寸日光,浮雲般燦爛。

拾階而上,每走一步便迫不及待俯瞰,溝谷清泉,古樹參天。這樣的地方,也是國家保護動物白冠長尾雉、商城肥鯢的家,後者對水質要求極高。

臺階越走越陡,抵達獅子嶺。站在山崖的玻璃月臺上,腳下騰空,如騰雲駕霧。走在玻璃棧道上,一覽眾山小。

下山。晚餐時間,一家家端著飯碗坐在門口,有車經過好奇探頭張望。老人牽孩離屋舍,雞犬聞聲走動,孩童手中糖果化掉一半。

晚霞中的裡羅城·民間藝人的堅守

去裡羅城的路上,看見一排長長向日葵,倒在田園中,像一條金燦燦的河。花盤如鑲著金邊的浪花,殘葉捲曲而黏連,相依為命般互相握住雙手。

這是夕陽西下的傍晚,當餘暉落入裡羅城的河裡,少年扎猛子跳了進去。當地的居民游泳時還不忘撈一網小魚,一些遊客帶著孩子來到這裡,赤腳在水車旁嬉戲。在母親溫柔的鼓勵聲中,帶著游泳圈下水小孩緊張的面容一點點舒展開,最終恢復孩童的純真笑臉。

這是秋天的傍晚,卻有著初春的活力。我們稱其為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大道漠然——歲月無情,方顯人情珍貴。

傍晚,四處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灰牆黛瓦映射著淡黃色的夕陽餘暉。

“老漢我六十五,老婆我六十三,都誇我身體好,都誇我好顏面。走起路來咚咚響,人老轉少年。”一位過路老漢唱了起來。

老漢告訴我們,這是商城“火綾子”,一種集體歌舞。

沿著這個線索,我們前往商城縣雙鋪鎮龍塘村尋找民間藝人劉世巨。土坯房中,老人給我們拿出商城民歌研究會的書籍,介紹了火綾子的來歷。

傳說在東周時期,商城為諸侯封食之地,因乾旱築台求雨,產生中國最古老的舞種雩舞,火綾子就是其中一種。明初,商城隸屬鳳陽府,火綾子又含安徽鳳陽花鼓多種元素。

雙鋪至今保留著逢節慶演出的習慣。上月初,當地“桂花藝術團”團長的妻子過七十歲生日,火綾子演員們又熱鬧一番:頭戴氊帽、身穿長衫的老漢領男女演員出場,組成“雙滾球”、“滿天星”等隊形,隨後由老漢喝住鑼鼓,開始說押韻的板詞,內容囊括禮儀、搞笑、勸人、時政等等,眾人附和互動,隨後男女邊唱邊舞。

劉世巨說,雙鋪鎮至今保留著民歌傳統,節慶婚事都會請人去家裡演火綾子,僅當地就有五六個團體,平時忙於家務田地,一個電話,便開著汽車舞臺到家門前。

劉世巨是其中的一員。年幼喜愛歌舞,只要有演出,“十裡八裡也要去看”,後來在當地劇團編舞蹈班,由於記詞快、熱情高很快成為骨幹。

在演出的過程中,劉世巨發現這些表演充滿了民間智慧和趣味。隨著老一輩藝術家逐漸年長或離開人世,他意識到保存這份珍貴文化的重要性,不僅整理了火綾子歌詞,還走訪、搜集各種民間故事、歇後語,然後一點點寫下來。從90年代起至今,他已經整理出十幾疊民間文學,字數多到自己也數不清。近年,劉世巨通過商城縣文聯主席朱華梅,將其整理所得贈與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庫。

如今老人一隻眼睛換上了白內障,帶動面部神經出現了問題,但他還在堅持收集相關材料。他的兒女都外出工作,老伴在今年2月去世。“老伴最支持我了,當初想不起來歌詞,還得靠她提醒,現在只能自己想了。”說到這裡,他有些傷感。

日落,在滿院花樹卻能看出主人無力修理的院中,劉世巨唱起他熟悉的火綾子。

“六月底三伏熱,桃花熱的甩著懷。石榴惹得咧著嘴,桃子熱的火似血,表妹越熱臉越白——”

來源:東方今報 圖文:章繼軍/王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