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公司的人資配置是否匹配未來的戰略?

今日筆記俠客 | penny 責編 | 清野

第1669篇深度好文:4020 字 | 8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俠客,你好!新商業路上,筆記俠時刻與你相互守望,並肩作戰。

戰略內容包括三個方面:戰略定位、運營模式、核心優勢。其中戰略定位解決賺誰的錢的問題,運營模式解決怎麼賺到錢的問題;核心優勢解決如何持久的賺到錢的問題。

上篇筆記:小廟別找大和尚,影響績效的三大核心模型

中篇筆記:能人幹能人的事,輔助的人幹輔助的事 | 企業用人最佳策略

一、戰略定位:客戶腦海中的感受

1. 戰略定位就是客戶腦海中的感受

關於戰略定位,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年底了,我太太想要買一輛安全性能好的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富豪;如果是提速快的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寶馬,如果是坐得舒服的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賓士。

其實這三個品牌的車都安全、舒服、提速快,並沒有本質差別,

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認知差異呢?是這三個品牌定位的差別。

一個組織的定位帶來的是收益,這個定位不是你宣傳的定位,而是客戶腦海中的感受。

什麼是腦海中的感受?

假設今天有一家做傢俱的民營企業,他的產品的最大特點是性價比高,那麼他們的目標客戶群體在買傢俱時,如果一想到性價比高的傢俱就想到了這家企業,就代表定位成功。反之,如果一想到高檔傢俱就想到了這家企業則代表定位失敗。

綜上所述,定位不是你宣傳的定位,而是通過大量宣傳,最後讓客戶在腦海中產生的一種直接感受,這就叫定位。

關於定位,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以OTC為主的江中製藥,原來只有一款銷量一直上不去的產品,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

後來他們經過重新梳理,發現住院病人這個消費群體始終沒有被覆蓋。於是他們鎖定病人消費群體,

以他們身邊的人群作為遊說對象,推出了一款新產品——初元,初元的諧音是出院。因為定位得到客戶認可,當年他們的銷售業績翻了兩番,之後更是以每年200%的增速發展。

特勞特在《定位理論》中這樣描述,產品同質化極其嚴重,各品牌陷入一片混戰之中。對於企業來說救命稻草不是在宣傳上下工夫,而是在消費者頭腦中做文章。我們要想盡辦法,讓消費者、目標群體認可我們的產品的定位功能。

由此可見,腦白金和初元的成功,絕不是因為他們是最好的保健品,而是因為他們跳出了同類格局,開創了禮品保健品這個品類。

所以腦白金和初元,它們的組織身份是禮品,他們的兼職才是保健品。腦白金和初元絕對不是品質最好的保健品,但它們一定是最賺錢的保健品,這就叫定位。

2.戰略定位影響組織結構

企業的定位精准,產品才可能可以賣出高附加值,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好產品一定賣出好價格,實際上,一般的產品也能賣出高價格,而且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立頓茶品質不是最頂級的,但它卻是賣得最好的茶。

再舉個例子,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傢俱廠,他們的組織結構是“董事長—總經理—六位副總”,六位副總一位負責運營行銷,一位負責生產,一位負責技術,一位負責物流,一位負責人財物、還有一位擔任工會主席。

這家企業在圍繞別人服務的時候,產品一直賣得很好,因為他們非常關注產品品質,把品質視為企業的生命命脈。但後來隨著廣東的傢俱不斷進入市場,直接導致他們的產品銷量不斷下滑。

面對市場的挑戰,這家企業想請協力廠商協助改革,改革的方式是給銷售人員加工資,行銷人員提成從10%變成15%。

政策設計完畢後,董事長問我績效會有改變嗎?我說有點改變。他說銷量會提高嗎?我說有點難,這樣的改變只能帶來績效目標的實現,但業績增量難度很大。

因為戰略首先影響的是組織結構,而組織結構的本質是人財配置資源的改變,要實現業績增量,必須改變人員配置,原來的結構是1+6,也就是相當於一位領導加了6個副總。

要實現業績增量必須把優秀人才投入到最尖端的資源上,建議從7位領導中專門抽出4個組成王牌部隊全部投入到行銷前線上。

因為過去的時代是產品時代,你的產品品質好,就賣得好,但是現在的時代是競爭時代,廣東的傢俱全都來到本地,你要想生存,必須行銷超越別人,所以你必須把最優秀的資源變成行銷資源。

這家公司聽了我的建議,把幾位元領導全部投入到行銷前線,一個負責西北區、一個負責東北區、華北區、西南區,一個負責國際貿易、一個負責國內貿易,一個負責市場開發,一個負責網路行銷,多管齊下,這家企業的業績現在以30%的速度在增長。

這位董事長終於發現,沒有給員工太多錢,但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位置上,把優秀的人放在最稀缺的資源、最產生價值的行銷點上,就得到了業績的大幅突破,這是戰略帶來的改變。

環境改變了,過去是生產為導向,對應的組織結構是生產型組織結構,而現在以行銷為導向,但企業如果還是生產型結構就不能適應,所以把王牌部隊往最產生價值的行銷點調帶來的績效改變,就是戰略定位影響組織結構,當然也影響到很多的資源配置方式。

二、運營模式對人力資源的四點影響

運營模式解決怎麼賺到錢,核心優勢解決如何持久掙到錢。這些對人力資源有四點影響:

1.戰略變化帶來組織結構調整以及人員分工變化

第一,如果戰略變化,帶來的一定是組織結構調整以及人員分工變化。

說得更準確點,組織結構與模式變化,與領導層分管方式轉化,就是領導的分管改變了。在企業裡,領導關心哪件事,哪件事就進步。

比如領導做財務出身,他當上領導的時候,這個企業的財務管得都特別好;領導做行銷出身,當上老總之後,企業的行銷部門就管得好;領導做技術出身,他當上老總之後,沒事就喜歡關心技術。

所以一般領導是什麼出身就關心什麼,但是如果環境需要的是你關心行銷,你天天跑技術,這個企業一定死得快。

如果你性格內向,就請一個行銷高手來,給他一定的股份,幫你做市場轉化,你的環境決定著你的資源投放,而不是你想當然的我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

2.戰略變化帶來核心人才再定義

第二,戰略帶來人力資源改變,核心人才再定義,新的時代有新的核心人才.

舉個例子,我曾經給華北電力設計研究院做過諮詢項目,華北電力設計研究院是為電廠服務的,在發展過程中該企業逐漸轉型為電力工程公司以適應環境,過去他們掙的是設計費,今天他們掙的是工程總承包的費用。

所以這家企業的核心人才從過去的兩支隊伍,一個是設計師隊伍,一個是行政隊伍,增加了第三支核心隊伍——專案管理師隊伍,這叫核心人才再定義。

戰略帶來方向的轉換,人才配置方式隨之改變,人才結構的分析點、素質模型的引入點也改變了,這就是核心人才再定義。

3.戰略變化決定薪酬政策傾斜

先給誰加錢,由戰略變化決定。

4.戰略變化帶來人才結構調整

在組織結構設計過程中,有四種常見的設計方法。

第一種是按照流程分的組織結構。比如說行銷部門有售前、售中、售後三個環節,領導配置為售前一個、售中一個、售後一個,這叫按流程分。

第二種是按客戶類型分。比如說領導發現服務有問題,大客戶沒人接待,售前、售後太費時,於是專門安排一個人,負責大客戶的售前、售中、售後,這叫按客戶分。

按客戶分有什麼好處呢?客戶滿意度最高。

但是帶來的問題是,我們的員工既要懂售前市場拓展,又要懂售中銷售關係,還要懂售後成本控制和財務管理,只有一專多能的人才能實現。

第三種是按角色分。角色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收益。一個人要根據角色來改變你的行為,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角色的關係。

舉個例子,有一家企業,董事長忙不過來,於是聘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擔任總經理,負責企業管理。這個職業經理人在大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但是來了之後與董事長產生了巨大衝突。

我受邀到這個企業去座談,發現兩位領導之間不說話,我覺得很奇怪,經過溝通瞭解後發現董事長認為他招錯了人,因為新總經理來了半年公司沒有任何動靜,打算終止合同,而總經理則說董事長手伸得太長,不給他權利,預備離職。

後來經過我從中協調,才知道原來這家企業發展遇到很大的瓶頸,業務在不斷下滑,於是董事長聘請了這位曾經擔任過行銷副總的職業經理人,希望借助他的客戶資源實現業績提高。

董事長對於總經理的角色定位實際是行銷副總裁,而這個總經理他是大企業出來的,他習慣了什麼都管,在他腦海中,財務、物流、採購等都是他的管轄範圍,於是造成倆人角色衝突很嚴重。所以在組織裡角色分工一定要明確。

那麼管理中都有哪些角色?

我總結起來在管理中有五個角色不可或缺:

第一,全面負責的角色;

第二,檢查監督的角色;

第三,親自履職的角色;

第四,資訊傳遞的角色;

第五,參與配合的角色。

角色分工對人才盤點很重要。

第四種按照能輔分。能人幹能人的事,輔助的人幹輔助的事,通過這種分工方式發揮人均績效,使績效最大化。

什麼是能輔分開呢?

我們有個工作小組在美國醫院調研過程中發現,美國醫生的時間非常寶貴,只用在最專業的事情上。

比如說今天9點鐘做手術,患者洗澡、換衣服等準備工作都提前做好了。在麻藥階段,醫生到現場只做手術問題的問診,問完就打麻藥針,打完這個患者他就到下一個患者那兒去了。

醫生看到第三個患者的時候,第一個患者一切準備好,提示聲一響,醫生就回到手術室,雙手一伸,泡沫一打,進入手術室。

因為美國規定醫生做手術時,準備工作必須全部到位,醫生到了手術室拿起手術刀就可以開始做手術。同時邊做手術邊說話,比如腹腔以下3釐米切到3寸、血壓多少、出血多少,旁邊有一位助理師現場做病程記錄。

手術大概是20分鐘,做完了進行手術縫合,轉交給下一個環節的人,再進入下一個手術室,一位美國醫生一天能做8到10例手術,效率極高。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為什麼美國捨得給醫生發放高工資,因為醫生的工作績效實現了最大化,他們工作績效最大的特點是把雜活全甩給別人幹,充分發揮每個能人的作用。

這樣安排最大的特點是將能人發揮到最大極致,絕不讓能人閑下來,這是企業最佳的策略。

三、核心優勢:如何持久的賺到錢?

核心優勢解決的是如何持久的賺到錢。核心優勢有很多,在這方面,我推薦大家看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他提出了三個核心理論比較值得借鑒:

第一,成本理論,也就是我們說的成本優勢,我跟別人比,我比別人便宜。中國產品能夠賣向全世界不是其他原因,就是便宜;

第二,高附加值優勢,靠的是創新;

第三,聚焦戰略。

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可以把上下游連在一起,實行橫向一體化戰略。

比如說前段時間福耀玻璃老總到美國投資,就是沖著成本,還有縱向一體化去的。其實這些都是戰略的策略而已,它合併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或者實現高附加值。

這些策略的目的是三個,一個是高附加值,一個是成本降低,一個是聚焦目標,這是幾個核心點。由此演繹出各種各樣的策略,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產品一體化、資源一體化,叫法千奇百怪,但是本質都一樣。

(最有價值的乾貨分享給你!感謝閱讀,我是筆記君)

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好產品一定賣出好價格,實際上,一般的產品也能賣出高價格,而且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立頓茶品質不是最頂級的,但它卻是賣得最好的茶。

再舉個例子,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傢俱廠,他們的組織結構是“董事長—總經理—六位副總”,六位副總一位負責運營行銷,一位負責生產,一位負責技術,一位負責物流,一位負責人財物、還有一位擔任工會主席。

這家企業在圍繞別人服務的時候,產品一直賣得很好,因為他們非常關注產品品質,把品質視為企業的生命命脈。但後來隨著廣東的傢俱不斷進入市場,直接導致他們的產品銷量不斷下滑。

面對市場的挑戰,這家企業想請協力廠商協助改革,改革的方式是給銷售人員加工資,行銷人員提成從10%變成15%。

政策設計完畢後,董事長問我績效會有改變嗎?我說有點改變。他說銷量會提高嗎?我說有點難,這樣的改變只能帶來績效目標的實現,但業績增量難度很大。

因為戰略首先影響的是組織結構,而組織結構的本質是人財配置資源的改變,要實現業績增量,必須改變人員配置,原來的結構是1+6,也就是相當於一位領導加了6個副總。

要實現業績增量必須把優秀人才投入到最尖端的資源上,建議從7位領導中專門抽出4個組成王牌部隊全部投入到行銷前線上。

因為過去的時代是產品時代,你的產品品質好,就賣得好,但是現在的時代是競爭時代,廣東的傢俱全都來到本地,你要想生存,必須行銷超越別人,所以你必須把最優秀的資源變成行銷資源。

這家公司聽了我的建議,把幾位元領導全部投入到行銷前線,一個負責西北區、一個負責東北區、華北區、西南區,一個負責國際貿易、一個負責國內貿易,一個負責市場開發,一個負責網路行銷,多管齊下,這家企業的業績現在以30%的速度在增長。

這位董事長終於發現,沒有給員工太多錢,但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位置上,把優秀的人放在最稀缺的資源、最產生價值的行銷點上,就得到了業績的大幅突破,這是戰略帶來的改變。

環境改變了,過去是生產為導向,對應的組織結構是生產型組織結構,而現在以行銷為導向,但企業如果還是生產型結構就不能適應,所以把王牌部隊往最產生價值的行銷點調帶來的績效改變,就是戰略定位影響組織結構,當然也影響到很多的資源配置方式。

二、運營模式對人力資源的四點影響

運營模式解決怎麼賺到錢,核心優勢解決如何持久掙到錢。這些對人力資源有四點影響:

1.戰略變化帶來組織結構調整以及人員分工變化

第一,如果戰略變化,帶來的一定是組織結構調整以及人員分工變化。

說得更準確點,組織結構與模式變化,與領導層分管方式轉化,就是領導的分管改變了。在企業裡,領導關心哪件事,哪件事就進步。

比如領導做財務出身,他當上領導的時候,這個企業的財務管得都特別好;領導做行銷出身,當上老總之後,企業的行銷部門就管得好;領導做技術出身,他當上老總之後,沒事就喜歡關心技術。

所以一般領導是什麼出身就關心什麼,但是如果環境需要的是你關心行銷,你天天跑技術,這個企業一定死得快。

如果你性格內向,就請一個行銷高手來,給他一定的股份,幫你做市場轉化,你的環境決定著你的資源投放,而不是你想當然的我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

2.戰略變化帶來核心人才再定義

第二,戰略帶來人力資源改變,核心人才再定義,新的時代有新的核心人才.

舉個例子,我曾經給華北電力設計研究院做過諮詢項目,華北電力設計研究院是為電廠服務的,在發展過程中該企業逐漸轉型為電力工程公司以適應環境,過去他們掙的是設計費,今天他們掙的是工程總承包的費用。

所以這家企業的核心人才從過去的兩支隊伍,一個是設計師隊伍,一個是行政隊伍,增加了第三支核心隊伍——專案管理師隊伍,這叫核心人才再定義。

戰略帶來方向的轉換,人才配置方式隨之改變,人才結構的分析點、素質模型的引入點也改變了,這就是核心人才再定義。

3.戰略變化決定薪酬政策傾斜

先給誰加錢,由戰略變化決定。

4.戰略變化帶來人才結構調整

在組織結構設計過程中,有四種常見的設計方法。

第一種是按照流程分的組織結構。比如說行銷部門有售前、售中、售後三個環節,領導配置為售前一個、售中一個、售後一個,這叫按流程分。

第二種是按客戶類型分。比如說領導發現服務有問題,大客戶沒人接待,售前、售後太費時,於是專門安排一個人,負責大客戶的售前、售中、售後,這叫按客戶分。

按客戶分有什麼好處呢?客戶滿意度最高。

但是帶來的問題是,我們的員工既要懂售前市場拓展,又要懂售中銷售關係,還要懂售後成本控制和財務管理,只有一專多能的人才能實現。

第三種是按角色分。角色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收益。一個人要根據角色來改變你的行為,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角色的關係。

舉個例子,有一家企業,董事長忙不過來,於是聘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擔任總經理,負責企業管理。這個職業經理人在大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但是來了之後與董事長產生了巨大衝突。

我受邀到這個企業去座談,發現兩位領導之間不說話,我覺得很奇怪,經過溝通瞭解後發現董事長認為他招錯了人,因為新總經理來了半年公司沒有任何動靜,打算終止合同,而總經理則說董事長手伸得太長,不給他權利,預備離職。

後來經過我從中協調,才知道原來這家企業發展遇到很大的瓶頸,業務在不斷下滑,於是董事長聘請了這位曾經擔任過行銷副總的職業經理人,希望借助他的客戶資源實現業績提高。

董事長對於總經理的角色定位實際是行銷副總裁,而這個總經理他是大企業出來的,他習慣了什麼都管,在他腦海中,財務、物流、採購等都是他的管轄範圍,於是造成倆人角色衝突很嚴重。所以在組織裡角色分工一定要明確。

那麼管理中都有哪些角色?

我總結起來在管理中有五個角色不可或缺:

第一,全面負責的角色;

第二,檢查監督的角色;

第三,親自履職的角色;

第四,資訊傳遞的角色;

第五,參與配合的角色。

角色分工對人才盤點很重要。

第四種按照能輔分。能人幹能人的事,輔助的人幹輔助的事,通過這種分工方式發揮人均績效,使績效最大化。

什麼是能輔分開呢?

我們有個工作小組在美國醫院調研過程中發現,美國醫生的時間非常寶貴,只用在最專業的事情上。

比如說今天9點鐘做手術,患者洗澡、換衣服等準備工作都提前做好了。在麻藥階段,醫生到現場只做手術問題的問診,問完就打麻藥針,打完這個患者他就到下一個患者那兒去了。

醫生看到第三個患者的時候,第一個患者一切準備好,提示聲一響,醫生就回到手術室,雙手一伸,泡沫一打,進入手術室。

因為美國規定醫生做手術時,準備工作必須全部到位,醫生到了手術室拿起手術刀就可以開始做手術。同時邊做手術邊說話,比如腹腔以下3釐米切到3寸、血壓多少、出血多少,旁邊有一位助理師現場做病程記錄。

手術大概是20分鐘,做完了進行手術縫合,轉交給下一個環節的人,再進入下一個手術室,一位美國醫生一天能做8到10例手術,效率極高。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為什麼美國捨得給醫生發放高工資,因為醫生的工作績效實現了最大化,他們工作績效最大的特點是把雜活全甩給別人幹,充分發揮每個能人的作用。

這樣安排最大的特點是將能人發揮到最大極致,絕不讓能人閑下來,這是企業最佳的策略。

三、核心優勢:如何持久的賺到錢?

核心優勢解決的是如何持久的賺到錢。核心優勢有很多,在這方面,我推薦大家看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他提出了三個核心理論比較值得借鑒:

第一,成本理論,也就是我們說的成本優勢,我跟別人比,我比別人便宜。中國產品能夠賣向全世界不是其他原因,就是便宜;

第二,高附加值優勢,靠的是創新;

第三,聚焦戰略。

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可以把上下游連在一起,實行橫向一體化戰略。

比如說前段時間福耀玻璃老總到美國投資,就是沖著成本,還有縱向一體化去的。其實這些都是戰略的策略而已,它合併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或者實現高附加值。

這些策略的目的是三個,一個是高附加值,一個是成本降低,一個是聚焦目標,這是幾個核心點。由此演繹出各種各樣的策略,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產品一體化、資源一體化,叫法千奇百怪,但是本質都一樣。

(最有價值的乾貨分享給你!感謝閱讀,我是筆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