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龍南縣關西村:以客家傳統民居為代表的古代建築“博物館”

關西村位於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集鎮,處於關西洞的小盆地之間,中央有一條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彎的關西河,青峰東立、古塔西護、東山南聳、關水北流、山環水抱,天然形勝。2010年,

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關西村以徐姓為主,自開基祖徐有翁帶領子孫于南宋初年從江西泰和縣輾轉遷入關西,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

關西村是一座以客家傳統民居為代表的古代建築“博物館”,雖歷經歲月,但至今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歷史遺存、文脈史跡,如圍屋、書院、古道、古井等。村中的西昌圍、關西新圍、福和圍、鵬皋圍、田心圍、下黃圍等,形成圍屋群,是客家圍屋的典型代表。

西昌圍,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750餘年歷史,是龍南全縣376座圍屋中年代最為久遠、保存較完整的圍屋之一。

鎮廳之寶——“紫金鳳凰圖”,為西昌圍屋所獨有。

關西新圍,為關西村的標誌性古建築。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完工于清道光七年(1827),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後人為與其居老圍西昌圍區別,故稱之為“新圍”。關西新圍是當今贛南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面積最大的客家圍屋,

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和“散落在民間的皇宮”。2001年,關西新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西新圍平面為“國”字形,呈長方形,占地7000餘平方米。為三層土木結構,每層圍屋共79間。各層均布有火炮眼,屋頂為硬山擱檁小青瓦兩波頂。整幢圍屋有東門、西門兩座大門,其建築集住宅、祠堂、城堡、書院、花園於一體,整體結構像個巨大的“回”字,核心建築在中間的“口”字部位,

以正廳為中軸線往左右均衡延伸,兩邊院落,房屋對稱,門窗對稱,典型的“三進六開”客家居民建築風格。

關西新圍

下黃圍,因地處下黃之地而得名。圍屋坐落於似虎形的青山嶺下,靠近關西新圍和西昌圍。占地約1360平方米,是本地黃姓人于道光年間所建,牆高壁壘,外牆為三層磚石結構,牆高12米,為方形圍屋,圍內為走馬樓,層層環通,中間套建高在的祠堂,僅留一門出入,結構奇特,功能齊全。

關西村客家圍屋群,彰顯“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村圍合一”的客家文化精髓。

圍屋群

村中還有一斜塔,科學價值高。斜塔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高五層,塔身微微傾斜。相傳,斜塔是為了鎮邪而建。如同義大利比薩斜塔一般,關西村斜塔數百年斜而不倒的建築態勢,很有趣味,值得考究。

關西村

結構奇特,功能齊全。

關西村客家圍屋群,彰顯“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村圍合一”的客家文化精髓。

圍屋群

村中還有一斜塔,科學價值高。斜塔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高五層,塔身微微傾斜。相傳,斜塔是為了鎮邪而建。如同義大利比薩斜塔一般,關西村斜塔數百年斜而不倒的建築態勢,很有趣味,值得考究。

關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