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層底”納出脫貧路

“我納的4雙鞋墊和3雙手工布鞋一共賣了290元,沒想到家裡壓箱底的這些東西全能換成錢,以後我得多做一些補貼家用。”8月14日,在林州市採桑鎮大嶺溝村,今年67歲的貧困戶趙煥榮興奮地告訴記者。

當天上午,記者走進大嶺溝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時,趙煥榮正和鄉鄰們圍坐在一起互相欣賞對方納制的手工鞋墊和布鞋。

在她們身旁,一雙雙納好的手工鞋墊和布鞋擺滿了整張桌子,紅旗渠郭大錘特產店的負責人郭紅豔正在挨個驗收。“咱手工做的布鞋穿上就是圖個舒服。”趙煥榮熱情地向記者展示她做好的手工鞋,“這都是一針一線納出來的,布鞋舒服就舒服在這鞋底上。”

記者發現,手工布鞋的鞋底上佈滿了綿密的針腳,摸起來格外棉韌厚實。“你可別小瞧這一雙鞋,前前後後需要鋪、粘、墊、裁、合等十幾道工序呢。”貧困戶張全英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演示手工布鞋的做法,“每年的六月天都是納鞋底的最好時節,這個時候的氣候比較潮濕,麻繩不易斷,納出來的鞋底舒服、吸汗、不臭腳。”

張全英是一名貧困戶,今年59歲,幾年前大兒子不幸去世,兒媳離家出走,留下了一個孩子,全家僅靠老伴一人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當得知政府牽線搭橋,聯繫企業與農戶進行對接,指導農戶縫製手工布鞋,做好後再由企業統一收購的脫貧措施時,張全英動了心,每天利用閒暇時間縫製布鞋。

“我這次賣了4雙布鞋,每雙50元,一共賣了200元。剛才人家來收購的老闆還給我們講了注意事項,回去以後我還要做。多虧了政府和這些好心人幫忙,讓我不出家門也能掙到錢。”張全英如是說。

“以前,地裡活兒多的時候,我就忙地裡的活兒,閑的時候,我就待在家裡,

也想著幹點其他活兒,掙點零花錢,但就是不知道幹什麼好。現在可好了,找到了掙錢的門道,以後只要有時間,我就納鞋墊、做布鞋,一個月也能掙好幾百塊錢。”貧困戶張改香這次賣了3雙鞋墊、3雙兒童布鞋,一共掙了240元,依靠雙手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收購現場,郭紅豔身邊圍滿了人,她一邊收貨,一邊向在場的群眾講解縫製手工布鞋的選材、用料、手法等要點。

郭紅豔告訴記者,她自己主要經營土特產,而老布鞋就是她經營的土特產中的一款產品。這次能與大嶺溝村的村民結成幫扶對子,主要源于市政府副市長李蕾的牽線搭橋。

“採桑鎮是李副市長的分包鄉鎮,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李副市長想到了利用農婦們納布鞋的傳統手藝來增加收入這個產業扶貧措施,於是就與我取得了聯繫。採桑鎮王書記和王鎮長對這件事也非常關心,多次和我聯繫,並表示他們會很好地組織動員群眾,不僅大嶺溝,而且採桑其他周邊的鄉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勞力也都要動員起來,共同把這項產業真正做實做大。所以我對這項產業前景充滿信心。扶貧工作是一個多方聯動,全社會都來貢獻一份力量,才能做好的工作。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老百姓解決點實際問題,讓老百姓受益。”郭紅豔說。

“上個月,我拿著廠家生產的老布鞋鞋樣來到村裡,向在場的農戶講解了老布鞋的製作工藝,這次就直接過來收購了。”郭紅豔說,雖然廠家生產的老布鞋品相好、做工細、銷路好,但老百姓做的鞋子,都是一針一線納制的,無論品相好壞,我們儘量能收盡收,努力將老百姓的勞動成果變現,從而激發他們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郭紅豔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從老百姓手中收購老布鞋,總共收了20多雙布鞋和40多雙鞋墊。以後,我們會經常過來。只要老百姓肯使勁兒,下功夫,多納制鞋墊和布鞋,就能多掙錢。”

收購現場,郭紅豔身邊圍滿了人,她一邊收貨,一邊向在場的群眾講解縫製手工布鞋的選材、用料、手法等要點。

郭紅豔告訴記者,她自己主要經營土特產,而老布鞋就是她經營的土特產中的一款產品。這次能與大嶺溝村的村民結成幫扶對子,主要源于市政府副市長李蕾的牽線搭橋。

“採桑鎮是李副市長的分包鄉鎮,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李副市長想到了利用農婦們納布鞋的傳統手藝來增加收入這個產業扶貧措施,於是就與我取得了聯繫。採桑鎮王書記和王鎮長對這件事也非常關心,多次和我聯繫,並表示他們會很好地組織動員群眾,不僅大嶺溝,而且採桑其他周邊的鄉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勞力也都要動員起來,共同把這項產業真正做實做大。所以我對這項產業前景充滿信心。扶貧工作是一個多方聯動,全社會都來貢獻一份力量,才能做好的工作。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老百姓解決點實際問題,讓老百姓受益。”郭紅豔說。

“上個月,我拿著廠家生產的老布鞋鞋樣來到村裡,向在場的農戶講解了老布鞋的製作工藝,這次就直接過來收購了。”郭紅豔說,雖然廠家生產的老布鞋品相好、做工細、銷路好,但老百姓做的鞋子,都是一針一線納制的,無論品相好壞,我們儘量能收盡收,努力將老百姓的勞動成果變現,從而激發他們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郭紅豔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從老百姓手中收購老布鞋,總共收了20多雙布鞋和40多雙鞋墊。以後,我們會經常過來。只要老百姓肯使勁兒,下功夫,多納制鞋墊和布鞋,就能多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