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橫空出世的新勢力“網聯”究竟動了誰的乳酪?

連接協力廠商支付平臺和銀行的支付清算機構——網聯終於來了。8月4日,央行下發檔,明確要求各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網路支付業務必須由此前的直連模式轉移至網聯平臺處理。

截至2018年6月30日,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協力廠商支付直連銀行的模式走到了歷史盡頭,互聯網支付統一清算時代整個支付體系的利益格局將被改寫。而在全新的體系之下,用戶、支付公司、銀聯、央行等又將受到哪些影響呢?

網聯:“協力廠商支付版銀聯”

網聯的全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簡單的說,它是專門為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網易寶等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搭建的一個共同擁有的轉接清算平臺,由央行負責監督並管理。

為了保證獨立公正,網聯平臺由網聯清算有限公司運作。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財付通、支付寶、銀聯商務等45家機構,其中38家為協力廠商支付平臺,

擬共同發起設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億元。股份構成上,央行下屬7家單位占股37%,央行系成為第一大股東;備受業內關注的支付寶和財付通最終持股比例皆為9.61%;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持股比例為3%,代表不符合入股資格的中小支付機構行使投票權。

央行:你幹了什麼,我必須知道

快速增長的協力廠商支付大多採取直連銀行介面模式,直連模式不僅介面重複,而且開設多個備付金帳戶,關聯關係複雜且透明度低,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相當於各自構建了支付清算體系,游離于現有清算系統之外。而這樣一來銀行、央行便無法掌握具體交易資訊和準確的資金流向,給金融監管、貨幣政策調節、金融資料分析等央行的金融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當然更危險的是,它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洗錢、套現、盜取資金的手段。

央行將清算業務重新劃歸帳下,並且收編了協力廠商支付平臺,成為了真正的贏家,並且經歷了這次整合,今後的各項工作也能夠更流暢的開展。

利好中小支付機構

“直連”模式下,各家支付機構與銀行單獨協商,行業巨頭因為有巨額沉澱資金做議價籌碼,往往可以獲得更低的費率和更優的條件,中小機構則較為弱勢,於是形成了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局面。

“網聯”的出現將改變這一局面。網聯的上線將利好中小支付機構,使得他們終於和大中型支付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再背負直連銀行數量少、費率高的先天劣勢,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對大中型支付機構而言,原有的優勢被抹平,行業加速分化的鏈條被中斷,需要在新規則下重新建立優勢。而對於支付公司來說,後臺清算體系的變更,既不會影響業務,也不會影響沉澱資金。

業內人士表示,“網聯平臺將促進市場上的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本業,集中精力拓展場景,優化用戶支付體驗。”

對銀行業影響深遠

網聯成立後對銀行和銀聯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首先對於銀行整體而言,網聯的出現則有望重新獲得當前模式下遺失的使用者資訊。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原來的交易模式下,遺失了使用者的交易資訊,不利於資料的二次應用和開發。現在交易資訊可由網聯獲取,但銀行能不能與網聯合作得到資料,尚不得而知。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節省了拓展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巨大成本,只要接入網聯,就能分享互聯網巨頭們拓展出的消費場景,進入門檻變平等了,從而留出了部分個性化、創新服務使用者的空間。而對於銀聯來說,長久以來想要將銀行卡網上交易的清算也收歸旗下的努力宣告失敗,網聯的網上交易與銀聯在銀行卡線下交易的跨行轉接,並無重疊,形成了劃江而治格局。

用戶:不影響用戶體驗什麼都好說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其使用協力廠商支付的習慣已經形成,網聯的成立會不會影響用戶的支付體驗,才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

實際上,網聯的設立,是為了改革和優化現有清算體系,無論存不存在網聯,只要現在的協力廠商支付服務的使用方法不變,前端使用不會也不應該受到影響,也不會改變使用者的操作邏輯和行為。

如果網聯的系統設計得當,性能良好,分散式服務能夠承受住高併發的壓力,那也不會影響用戶體驗。相反,平臺的出現還有可能讓用戶的財產安全有更多保障,一旦被某些騙局所坑害,也能夠迅速通過資料進行相關取證。

網聯的未來:平衡關係,迎接挑戰

網聯平臺的出現,牽動了各方的利益。網聯平臺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平衡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的關係,以確保公平公正。同時要妥善處理和同是央行主管的銀聯的競爭合作關係。而技術也是網聯平臺必須要面對的挑戰。網聯作為網路交易統一清算平臺,技術上要求網聯的穩定性更高,容量上要達到所有協力廠商支付容量的總和。

目前支付寶在“雙11”峰值已達約8.6萬筆/秒,包括國際卡組織Visa、Master card和中國銀聯每秒能處理6萬多筆交易,而網聯的目標容量是每秒處理12萬筆,峰值期的目標是每秒18萬筆。網聯的技術和容量設計是否安全度過“雙11”、“春節發紅包”等網路支付高峰期,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覺得不錯請點個贊

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對大中型支付機構而言,原有的優勢被抹平,行業加速分化的鏈條被中斷,需要在新規則下重新建立優勢。而對於支付公司來說,後臺清算體系的變更,既不會影響業務,也不會影響沉澱資金。

業內人士表示,“網聯平臺將促進市場上的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本業,集中精力拓展場景,優化用戶支付體驗。”

對銀行業影響深遠

網聯成立後對銀行和銀聯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首先對於銀行整體而言,網聯的出現則有望重新獲得當前模式下遺失的使用者資訊。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原來的交易模式下,遺失了使用者的交易資訊,不利於資料的二次應用和開發。現在交易資訊可由網聯獲取,但銀行能不能與網聯合作得到資料,尚不得而知。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節省了拓展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巨大成本,只要接入網聯,就能分享互聯網巨頭們拓展出的消費場景,進入門檻變平等了,從而留出了部分個性化、創新服務使用者的空間。而對於銀聯來說,長久以來想要將銀行卡網上交易的清算也收歸旗下的努力宣告失敗,網聯的網上交易與銀聯在銀行卡線下交易的跨行轉接,並無重疊,形成了劃江而治格局。

用戶:不影響用戶體驗什麼都好說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其使用協力廠商支付的習慣已經形成,網聯的成立會不會影響用戶的支付體驗,才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

實際上,網聯的設立,是為了改革和優化現有清算體系,無論存不存在網聯,只要現在的協力廠商支付服務的使用方法不變,前端使用不會也不應該受到影響,也不會改變使用者的操作邏輯和行為。

如果網聯的系統設計得當,性能良好,分散式服務能夠承受住高併發的壓力,那也不會影響用戶體驗。相反,平臺的出現還有可能讓用戶的財產安全有更多保障,一旦被某些騙局所坑害,也能夠迅速通過資料進行相關取證。

網聯的未來:平衡關係,迎接挑戰

網聯平臺的出現,牽動了各方的利益。網聯平臺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平衡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的關係,以確保公平公正。同時要妥善處理和同是央行主管的銀聯的競爭合作關係。而技術也是網聯平臺必須要面對的挑戰。網聯作為網路交易統一清算平臺,技術上要求網聯的穩定性更高,容量上要達到所有協力廠商支付容量的總和。

目前支付寶在“雙11”峰值已達約8.6萬筆/秒,包括國際卡組織Visa、Master card和中國銀聯每秒能處理6萬多筆交易,而網聯的目標容量是每秒處理12萬筆,峰值期的目標是每秒18萬筆。網聯的技術和容量設計是否安全度過“雙11”、“春節發紅包”等網路支付高峰期,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覺得不錯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