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0年前他們認為中國人很好騙,現在對中國的看法出人意料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自從兩千多年前軍事家孫武在其著作《孫子·謀攻》中提出這條軍事理論後,中國人對於其他人的看法就相當重視,且不局限於敵我雙方。

這可能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開放包容心態的思想支撐之一。

那麼,你知道遠在埃及的人們,是怎麼看待中國的嗎?

今天,就借助《站在中東看中國》這檔節目,略作管中窺豹吧。

30年前,埃及人的心目中,中國人是很好騙的。

阿拉丁·穆罕默德(埃及商人):

(當時的)中國落後,

中國人也不優秀,沒有地位。

然而,30年過去了,埃及人的生活卻離不開中國了。

中國的產品,從最早的只有簡單的日用品,到如今涵蓋輕工業和重工業的各個領域,

全方位影響了埃及人民的生活。

謝裡夫·馬赫拉姆(埃及《新聞報》總編輯):

中國製造使得埃及人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中國30年來的驚人轉變,看似發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這段時間,其實它的根源應該追溯到中國人長久以來勤奮好學的傳統。

謝裡夫·馬赫拉姆(埃及《新聞報》總編輯):

幾十年之前中國還在借鑒別國的經驗,而現在情況發生逆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學習中國的經驗。

那麼,中國有哪些經驗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

經驗一:不干涉他國內政

不干涉他國內政,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表現。就如同一個人,如果總對他人的家庭指手畫腳,當然是不受人歡迎的。

阿迪勒·薩博裡(阿拉伯埃及網總編輯):

世界都在等待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與不干涉他國內政的中國外交政策有關。

經驗二:互利共贏

中國人相信竭澤而漁不是良好的發展模式,只有“取”和“予”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才有利於發展。

伊瑪德·阿茲拉格(埃及政治分析專家):

與西方國家的利用和枯竭他國模式相反,中國堅持互利共贏、攜手共進的原則。

經驗三:民族復興靠自己

中國,作為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傲立於世界。然而,一百多年前的戰火讓中國一度跌入穀底,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從哪個時候開始,民族復興就是一代代有識之士奮鬥的目標,現如今,中國靠自己的力量,重新騰飛了。

阿迪勒·薩博裡(阿拉伯埃及網總編輯):

中國給世界做了一個榜樣,如何自力更生,實現國家復興。民族復興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別人。

世界並不和平,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卯足了勁在角力。中國能否在新世紀,堅挺地立於世界,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為此做出努力。

【注】

本文資料及配圖,全部來自《今日中國》中東分社節目《站在中東看中國》。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號“讀書觀影看世界”。

經驗三:民族復興靠自己

中國,作為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傲立於世界。然而,一百多年前的戰火讓中國一度跌入穀底,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從哪個時候開始,民族復興就是一代代有識之士奮鬥的目標,現如今,中國靠自己的力量,重新騰飛了。

阿迪勒·薩博裡(阿拉伯埃及網總編輯):

中國給世界做了一個榜樣,如何自力更生,實現國家復興。民族復興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別人。

世界並不和平,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卯足了勁在角力。中國能否在新世紀,堅挺地立於世界,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為此做出努力。

【注】

本文資料及配圖,全部來自《今日中國》中東分社節目《站在中東看中國》。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號“讀書觀影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