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鋼軌“美容師”每天晚上要徒步行走1萬+,好辛苦奧!夜色中,他們又閃亮登場啦,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他叫鄭明皓,

今年36歲,

是瀋陽鐵路局瀋陽高鐵工務段

打磨專修隊隊長。

同事都稱他為鋼軌“美容師”,

也有人稱他是高鐵打磨的“大工匠”。

“吉普賽”式的生活

“漂泊”是鄭明皓的工作常態,由他和另外4名職工組成的鋼軌打磨專修隊,是世界首條高寒高鐵線路上唯一的一支鋼軌專業打磨隊伍。鄭明皓駕駛著他那輛載滿各式機具、材料的白色廂貨車,

長年奔波在高鐵沿線。

工作安排在哪裡,“家”就安在哪裡。自從2015年10月打磨專修隊成立後,鄭明皓就開始了他吉普賽人似的生活。為了滿足鋼軌打磨工作要求,鄭明皓根據高鐵線岔變化情況不斷調整作業位置。在一年的時間裡,他們要遷移20多次,足跡幾乎遍佈哈大、盤營、沈丹高鐵每一處線路,經他和隊友打磨後的鋼軌,軌面猶如鏡面般光潔滑潤。

高鐵上的“低頭族”

悶熱的夏夜,鄭明皓推著鋼軌打磨機平穩地線上路上行進,砂輪與鋼軌接觸的地方濺起一串串璀璨的“火花”打破了深夜的寂靜。

每天23點30分至次日淩晨5點是鄭明皓的工作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他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幾乎全程低著頭、貓著腰,全神貫注地觀察鋼軌與砂輪接觸情況,察看打磨時飛濺出火花的大小,動態調整打磨機作業參數。

長期低頭彎腰,也讓頭暈、眼花、脖子疼成為他的慣病,每次作業結束後都會感覺脖子酸、腰發硬,躺在床上就像被膠粘住一樣起不來。

雖然鋼軌打磨工作強度大,條件也十分艱苦,但鄭明皓卻從來沒有動搖過。

鄭明皓說:“每一次打磨都關乎高鐵動車能否平穩運行,所以,每次打磨都是對作業人員責任心的考量,就好比給人看病一樣,出不得一點差錯。一點小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大隱患。”

運動步數常達1萬+

“入了行,就不能當外行。”在崗位上嶄露頭角的鄭明皓並不滿足於現狀,他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性格堅韌的鄭明皓從不輕易讓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把自己困住。他克服家庭生活的各種困難,把精力放到工作上。

為練就一手精准無誤的打磨絕活,準確掌控打磨機推進的速度和力度,鄭明皓經常推著近百斤鋼軌打磨機在高鐵道岔上往返上百次,一個“天窗”下來,光圍著道岔走路就要走上8公里左右,他一天的微信運動步數常常達到1萬+,這都是他在“天窗”作業中走出來的。

通過堅持不懈學習,他不但鋼軌打磨技術業務日益精湛,而且連輪對與鋼軌軌面間較為複雜的軌輪關係也能基本掌握,成為打磨隊的業務骨幹。

跨界玩出“新花樣”

如今,鄭明皓搖身一變成功實現了“跨界”,成為打磨隊裡的“打磨高手”。其實,鋼軌打磨專修隊成立時,對於即將要接手的高鐵鋼軌打磨工作,鄭明皓還完全是一個外行。那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車司機,當他得知鋼軌打磨專修隊急需一名既能駕駛汽車又能完成鋼軌打磨的作業人員時,對鋼軌打磨工作有些瞭解的鄭明皓毅然放棄原來較為輕鬆的工作崗位,主動請纓來到鋼軌打磨專修隊,一直幹到現在。

“只有做到毫釐必爭,乘客的舒適才能得到保障。”在作業過程中,鄭明皓總是脫下手套,鄭明皓總用指尖在冰冷或是滾燙的軌面上反復觸摸,感受鋼軌打磨後的狀態,認真分析哪裡做得好、哪裡還需改進。

“要想徹底消除鋼軌表面細微的擦痕,就必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哪怕只有0.1毫米的傷痕,也要認真對待。”辛勤的付出,讓鄭明皓練就了“獨門絕技”。鋼軌軌頭有沒有磨耗、大概有多大,掃一眼他就能估計八九不離十,而且他還可以在打磨作業的同時對打磨品質進行即時檢查。這樣一手絕活,一般作業人員沒有三五年根本做不到。

打磨隊裡的“技改達人”

為把鋼軌打磨這件事情幹好,鄭明皓費盡了腦筋。他把與同行業務精英的切磋交流,作為提升崗位技能的又一個重要途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與打磨機具廠家技術人員、車間工區的一些老主任、老技師交流經驗,電話一打就是半個多小時。在積累大量的經驗後,他又開始嘗試制定關於高鐵廓形的打磨方案。

鄭明皓根據收集整理出的大量資料大膽嘗試,改變以往主要依靠人工目測判定鋼軌打磨位置和深度的傳統鋼軌打磨作業模式,而是在道岔打磨前,採取鋼軌輪廓採集、鋼軌光帶調查、道岔硬度測量等7道工序,對打磨處所進行測量、分析,精確定位打磨角度和尺寸。

“每次打磨角度只能增加2度,且單次打磨深度不宜超過0.1毫米,要連續打磨至病害終點再逐步收刀。”這種作業方式是鄭明皓的創新,他改變原來的單一打磨角度,在精確資料分析基礎上,從打磨機具選用、打磨量、打磨區域3個方面進行作業,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精准度。

在鋼花中淬煉人生

鋼軌打磨,外行人看似粗活,但在鄭明皓眼裡,這是項技術活,要求精度之高堪比繡花。講理論,有的人頭頭是道,可硬把技能練成絕活,就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截至到目前,這個打磨團隊完成了219組道岔打磨任務,整治病害638件,鄭明皓和隊友們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他所創新的打磨方法得到現場認可,段裡製作了《道岔打磨作業一次流程》專題片和宣傳片,在全段推廣。段還計畫組建由鄭明皓擔任組長的“鋼軌修理工作室”,研製更加科學的高鐵鋼軌打磨方法,進一步破解高寒高鐵線路、道岔磨損問題。

技術硬了,名聲大了,可鄭明皓不改本色。他說:“我是一名普通鐵路職工,就應該奮戰在鐵路線上。”

(劉博)

運動步數常達1萬+

“入了行,就不能當外行。”在崗位上嶄露頭角的鄭明皓並不滿足於現狀,他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性格堅韌的鄭明皓從不輕易讓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把自己困住。他克服家庭生活的各種困難,把精力放到工作上。

為練就一手精准無誤的打磨絕活,準確掌控打磨機推進的速度和力度,鄭明皓經常推著近百斤鋼軌打磨機在高鐵道岔上往返上百次,一個“天窗”下來,光圍著道岔走路就要走上8公里左右,他一天的微信運動步數常常達到1萬+,這都是他在“天窗”作業中走出來的。

通過堅持不懈學習,他不但鋼軌打磨技術業務日益精湛,而且連輪對與鋼軌軌面間較為複雜的軌輪關係也能基本掌握,成為打磨隊的業務骨幹。

跨界玩出“新花樣”

如今,鄭明皓搖身一變成功實現了“跨界”,成為打磨隊裡的“打磨高手”。其實,鋼軌打磨專修隊成立時,對於即將要接手的高鐵鋼軌打磨工作,鄭明皓還完全是一個外行。那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車司機,當他得知鋼軌打磨專修隊急需一名既能駕駛汽車又能完成鋼軌打磨的作業人員時,對鋼軌打磨工作有些瞭解的鄭明皓毅然放棄原來較為輕鬆的工作崗位,主動請纓來到鋼軌打磨專修隊,一直幹到現在。

“只有做到毫釐必爭,乘客的舒適才能得到保障。”在作業過程中,鄭明皓總是脫下手套,鄭明皓總用指尖在冰冷或是滾燙的軌面上反復觸摸,感受鋼軌打磨後的狀態,認真分析哪裡做得好、哪裡還需改進。

“要想徹底消除鋼軌表面細微的擦痕,就必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哪怕只有0.1毫米的傷痕,也要認真對待。”辛勤的付出,讓鄭明皓練就了“獨門絕技”。鋼軌軌頭有沒有磨耗、大概有多大,掃一眼他就能估計八九不離十,而且他還可以在打磨作業的同時對打磨品質進行即時檢查。這樣一手絕活,一般作業人員沒有三五年根本做不到。

打磨隊裡的“技改達人”

為把鋼軌打磨這件事情幹好,鄭明皓費盡了腦筋。他把與同行業務精英的切磋交流,作為提升崗位技能的又一個重要途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與打磨機具廠家技術人員、車間工區的一些老主任、老技師交流經驗,電話一打就是半個多小時。在積累大量的經驗後,他又開始嘗試制定關於高鐵廓形的打磨方案。

鄭明皓根據收集整理出的大量資料大膽嘗試,改變以往主要依靠人工目測判定鋼軌打磨位置和深度的傳統鋼軌打磨作業模式,而是在道岔打磨前,採取鋼軌輪廓採集、鋼軌光帶調查、道岔硬度測量等7道工序,對打磨處所進行測量、分析,精確定位打磨角度和尺寸。

“每次打磨角度只能增加2度,且單次打磨深度不宜超過0.1毫米,要連續打磨至病害終點再逐步收刀。”這種作業方式是鄭明皓的創新,他改變原來的單一打磨角度,在精確資料分析基礎上,從打磨機具選用、打磨量、打磨區域3個方面進行作業,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精准度。

在鋼花中淬煉人生

鋼軌打磨,外行人看似粗活,但在鄭明皓眼裡,這是項技術活,要求精度之高堪比繡花。講理論,有的人頭頭是道,可硬把技能練成絕活,就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截至到目前,這個打磨團隊完成了219組道岔打磨任務,整治病害638件,鄭明皓和隊友們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他所創新的打磨方法得到現場認可,段裡製作了《道岔打磨作業一次流程》專題片和宣傳片,在全段推廣。段還計畫組建由鄭明皓擔任組長的“鋼軌修理工作室”,研製更加科學的高鐵鋼軌打磨方法,進一步破解高寒高鐵線路、道岔磨損問題。

技術硬了,名聲大了,可鄭明皓不改本色。他說:“我是一名普通鐵路職工,就應該奮戰在鐵路線上。”

(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