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嘻哈導演車澈,不惜一切擁抱年輕人

雖然自己穿鞋不穿襪子,但車澈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了年輕人另一種風格的穿鞋方式。

《天龍八部》裡的少林掃地僧,在武林江湖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在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的幕後,同樣隱藏著一批出手即震動行業的金牌製作人或導演、策劃人等。此次,新京報記者專訪《蒙面歌王》《中國有嘻哈》總導演車澈。作為一名80後綜藝節目導演,車澈坦言,自己趕上了這十年電視綜藝發展的好時候。他2006年入行的時候正好是選秀節目興起之際,

車澈參與制作的第一檔節目就是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2010年,國外版權節目開始流行,他加入《中國達人秀》的製作。2012年,“制播分離”成為大趨勢,車澈從SMG(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去了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接下來做了《舞林爭霸》《中國好舞蹈》《蒙面歌王》《蓋世英雄》一系列節目。

今年,車澈從燦星離開,加盟了愛奇藝。剛一進入網綜圈,就製作出了今年夏季的爆款節目《中國有嘻哈》。

平時車澈的打扮也很“嘻哈”,一件黑T恤加上寬大的黑色運動褲,有時會戴一條粗大的項鍊,而且特別在意自己的鞋。採訪時,他身邊的助理是個95後的小姑娘,而車澈的團隊裡90後也佔據了大部分,在這些人看來,車澈已經算是一個“老年人”。儘管不能理解90後的一些穿著、行為,但對於自己要做的節目,他越來越堅定:“不惜一切代價,擁抱年輕人。”

每一檔節目都是新類型

《蓋世英雄》的錯,《中國有嘻哈》不會再犯

“想做一個爆款節目,一定要做小眾,每一種大眾文化都來自小眾文化。演變過程中誰能踩到點,誰就成功了。”

車澈作為總導演的每一檔綜藝節目都是新的類型。《蒙面歌王》是音樂加猜謎,《蓋世英雄》主打的電音也是“小眾”文化,和《中國有嘻哈》差不多。

和《中國有嘻哈》開播前的命運類似,《蓋世英雄》播出的時候,也沒有太多人瞭解什麼是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電子舞曲)。

不少中國人一直以為EDM就是“動次打次”(夜店中EDM的代表節奏),實際上,EDM有一個專業且龐大的細分體系。令車澈欣慰的是,節目播出後不少年輕人開始在網上討論《蓋世英雄》。儘管節目收視表現並不突出,但在車澈眼裡,這檔節目對他的意義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擁抱年輕人”。

現在回顧《蓋世英雄》的經歷,車澈說,當時妥協了很多,那時候的概念是“新瓶裝老酒”,EDM是年輕人最新的文化,

節目卻用大眾最熟悉的老歌金曲去改編,比如《北京北京》《月亮代表我的心》《蘭花草》等,但效果不盡如人意。40歲以上的觀眾不看,年輕人也不買帳,互聯網傳播也不好。後來車澈問了年輕人,他們認為EDM就是EDM,和金曲沒有關係。車澈意識到,妥協出了問題。他用了年輕人喜歡的殼,內核沒有。“我擁抱年輕人,年輕人沒有接受我。兩邊一邊都沒有抓到。”

有了前車之鑒,《中國有嘻哈》在這方面就沒有做妥協。節目籌備時,很多人跟車澈說,要做“金曲版的嘻哈”,但他知道已經錯過一次了,所以《中國嘻哈》不再有“金曲改編”,都是原創歌曲。

棚綜也可做“劇情式真人秀”

《中國有嘻哈》是理想的真人秀模式

“大學學了四年影視編劇,學什麼是戲劇、人物、衝突,而這些元素就是現在的真人秀。剛畢業的時候這些和綜藝沒有關係,現在全都聯繫上了。”

2015年的《蒙面歌王》是車澈第一檔音樂節目,當時他很惶恐,“我不懂音樂,這等於一檔節目的核心我是不懂的。”梁翹柏、劉洲兩位元音樂人給了他很大説明,講了很多音樂方面的知識。“他們讓我覺得音樂是戲劇,好的音樂要有戲劇性,有起承轉合,過於平緩的歌曲不適合電視展現。”

音樂要有戲劇性,節目本身的劇情感更要足。從《蒙面歌王》《蓋世英雄》到《中國有嘻哈》都是室內棚錄製的真人秀節目(簡稱棚綜),車澈說,之前他在一步步接近真正的真人秀,而到了《中國有嘻哈》才是他真正理想中的真人秀模式。看起來跟劇一樣,可以算是“劇情式真人秀”,情節發展更跌宕起伏,更還原真實。而“嘻哈”的編劇岑俊義是之前《奔跑吧兄弟》的編劇,做慣了戶外真人秀,對他來說,沒有舞臺、才藝展示的概念。“對我來說舞臺是很重要的,他(岑俊義)認為人性刻畫重要。我倆認為重要的東西不一樣,正好可以相互刺激,讓棚綜真人秀可以更大膽一點。”

真人秀節目都有流程和臺本,每個人來節目該做什麼都有事前注明。《中國有嘻哈》的大膽之處在於,臺本變成規則,規則下可以自己發揮。就像臺本規定你講一個小笑話或者一個故事,而規則只是給你一段發言時間,你說什麼都可以。隨機的設計,首先要求的就是巨大的素材量,因為不加設計的後果要麼是驚喜,要不就是什麼都得不到。《中國有嘻哈》的素材量達到了一比兩千五,而普通的真人秀節目的素材比僅為一比幾百。這對一檔棚綜來講,非常少見,“棚綜很在意流程,比如舞臺燈光美不美。《中國有嘻哈》是把傳統的棚綜和戶外真人秀結合在一起。”

切入年輕人能切入大市場

今年接受了年輕人“穿著襪子穿拖鞋”

“他就喜歡穿成這樣,我們就不要找一個造型師去按照大眾的審美來包裝他。作為導演不要去異化他。”

《加油!好男兒》《蒙面歌王》算是闔家歡類綜藝,適合各個年齡的觀眾。從《蓋世英雄》起,車澈開始關注到年輕人的領域。這種製作理念上的變化首先來自於他主觀上的轉變,“00後已經要讀大學了,如果還沒有人願意做90後定制節目,是失職的。”在車澈看來,切中年輕人能切入大市場。

做小眾節目,首先要尊重小眾文化本身。車澈以《中國有嘻哈》舉例,嘻哈文化有它自己的核心理念,根是嘻哈音樂,像滑板、街舞、塗鴉、街頭籃球這些表現形式也都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

車澈說,未來他依然會選擇小眾節目。他現在會經常和團隊裡的95後同事聊天,去瞭解年輕人的喜好。比如去年他還很奇怪,很多年輕人在正式場合“穿著襪子穿拖鞋”的造型,“雖然我自己還是不會這麼穿,但我會接受他們這種著裝方式了。”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節目籌備時,很多人跟車澈說,要做“金曲版的嘻哈”,但他知道已經錯過一次了,所以《中國嘻哈》不再有“金曲改編”,都是原創歌曲。

棚綜也可做“劇情式真人秀”

《中國有嘻哈》是理想的真人秀模式

“大學學了四年影視編劇,學什麼是戲劇、人物、衝突,而這些元素就是現在的真人秀。剛畢業的時候這些和綜藝沒有關係,現在全都聯繫上了。”

2015年的《蒙面歌王》是車澈第一檔音樂節目,當時他很惶恐,“我不懂音樂,這等於一檔節目的核心我是不懂的。”梁翹柏、劉洲兩位元音樂人給了他很大説明,講了很多音樂方面的知識。“他們讓我覺得音樂是戲劇,好的音樂要有戲劇性,有起承轉合,過於平緩的歌曲不適合電視展現。”

音樂要有戲劇性,節目本身的劇情感更要足。從《蒙面歌王》《蓋世英雄》到《中國有嘻哈》都是室內棚錄製的真人秀節目(簡稱棚綜),車澈說,之前他在一步步接近真正的真人秀,而到了《中國有嘻哈》才是他真正理想中的真人秀模式。看起來跟劇一樣,可以算是“劇情式真人秀”,情節發展更跌宕起伏,更還原真實。而“嘻哈”的編劇岑俊義是之前《奔跑吧兄弟》的編劇,做慣了戶外真人秀,對他來說,沒有舞臺、才藝展示的概念。“對我來說舞臺是很重要的,他(岑俊義)認為人性刻畫重要。我倆認為重要的東西不一樣,正好可以相互刺激,讓棚綜真人秀可以更大膽一點。”

真人秀節目都有流程和臺本,每個人來節目該做什麼都有事前注明。《中國有嘻哈》的大膽之處在於,臺本變成規則,規則下可以自己發揮。就像臺本規定你講一個小笑話或者一個故事,而規則只是給你一段發言時間,你說什麼都可以。隨機的設計,首先要求的就是巨大的素材量,因為不加設計的後果要麼是驚喜,要不就是什麼都得不到。《中國有嘻哈》的素材量達到了一比兩千五,而普通的真人秀節目的素材比僅為一比幾百。這對一檔棚綜來講,非常少見,“棚綜很在意流程,比如舞臺燈光美不美。《中國有嘻哈》是把傳統的棚綜和戶外真人秀結合在一起。”

切入年輕人能切入大市場

今年接受了年輕人“穿著襪子穿拖鞋”

“他就喜歡穿成這樣,我們就不要找一個造型師去按照大眾的審美來包裝他。作為導演不要去異化他。”

《加油!好男兒》《蒙面歌王》算是闔家歡類綜藝,適合各個年齡的觀眾。從《蓋世英雄》起,車澈開始關注到年輕人的領域。這種製作理念上的變化首先來自於他主觀上的轉變,“00後已經要讀大學了,如果還沒有人願意做90後定制節目,是失職的。”在車澈看來,切中年輕人能切入大市場。

做小眾節目,首先要尊重小眾文化本身。車澈以《中國有嘻哈》舉例,嘻哈文化有它自己的核心理念,根是嘻哈音樂,像滑板、街舞、塗鴉、街頭籃球這些表現形式也都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

車澈說,未來他依然會選擇小眾節目。他現在會經常和團隊裡的95後同事聊天,去瞭解年輕人的喜好。比如去年他還很奇怪,很多年輕人在正式場合“穿著襪子穿拖鞋”的造型,“雖然我自己還是不會這麼穿,但我會接受他們這種著裝方式了。”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