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瀾新書《人工智慧真的來了》上市 文科女生探尋人工智慧

隨著人工智慧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推出了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書作。

昨天,楊瀾帶著新書《人工智慧真的來了》在北京舉辦記者會,李開複、科幻文學作家郝景芳到場助陣。楊瀾將這本書的誕生過程稱為“一個文科女生的人工智慧探尋之旅”,“過去寫人工智慧的都是理科男,所以我要從文科女生的角度,來寫一個更有人情味、更通俗、更有溫度的人工智慧。”

起源:好奇自己多久會失業

2016年,楊瀾帶領團隊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二十多座城市,

採訪了三十多個頂尖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八十多位行業專家,製作出《探尋人工智慧》紀錄片。“這是一個說走就走的旅程,在2015年年底,我和小夥伴們就開始籌備探尋人工智慧之旅,在這之後,遇到了李世石和AlphaGo的人機大戰,今年又有了柯潔和機器人大戰,這可說是兩個巧合。”談到為何要圍繞人工智慧這一主題展開全球採訪的初衷時,
楊瀾這樣說,“我有一個好奇心,想看看我多久會失業,於是就去尋找這個事情的答案,在繞了大半個地球後,我得到的答案是,機器和人並不是誰要替代誰,更可能出現的一個未來是人機共存、人機協作,甚至是人機共生。”

在剪輯紀錄片的過程中,楊瀾回味其中,繼而決定用文字記錄下這次探尋過程,“其實不管是紀錄片還是這本書,都不是我個人的作品,它們就像雙胞胎,

是我們團隊的心血。這本書的文字基於我們採訪的大量素材,其中有人的故事,有歷史的故事,也有小的知識點,這些乾貨是大家必須要瞭解的,所以編輯在一起,應該說是非常符合人們閱讀習慣的,而不僅僅是拷貝電視紀錄片的文案,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創作。”

特點:有人情味、通俗易懂的人工智慧

“過去寫人工智慧的都是理科男,所以我要從文科女生的角度,

來寫一更有人情味、更通俗、更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楊瀾是中國首位全方位探尋人工智慧的媒體人,同時還是從一個文科生的角度來分析解讀這一科技問題,“我不會用太多科學術語、專業語言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作為一個文科生,我都能理解的科技問題,說明對大家而言都不是難事。”楊瀾發揮著文科生的特長,將人工智慧比喻成一面反光鏡,“它讓我們看到人類智慧神奇的部分,
比如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人和人之間的同理心和愛等,同時也讓人類社會的本性,或者一些社會治理方式的善惡以幾何級別被放大了,比如說現在的合成語音,它有可能會用來詐騙,甚至還有合成視頻,前一段時間我看到新聞上播了四段奧巴馬的講話,每一段都是批評現在的政府,主持人就讓大家猜,哪一個是假的,結果四個都是假的。”

在這本書的封面,楊瀾寫下“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改變AI的絕不僅僅是理科生,或者是科學家的事情,因為人工智慧會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所以怎麼樣應用人工智慧,怎麼樣管理人工智慧,讓它為人類最大的福祉來做出貢獻,而不只是少數公司盈利的手段,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知情權和發言權,我想從一個文科生跨界的角度並帶著媒體人的視角來為大家講述有關人工智慧的故事,從人工智慧的角度出發,關注科技背後的人和科技在人的生活中的運用。”

思考:人工智慧很難取代人與人的交流

昨天,楊瀾與李開複、郝景芳就人工智慧對生活的影響及會在哪些職業領域代替人工等問題展開了談論。作為媒體人,楊瀾談到了不久前九寨溝地震時,人工智慧在25秒內完成了一篇新聞稿的事情,“在播報新聞上,人工智慧肯定一字不錯,但只能是套路。比套路、比速度我們剩不了人工智慧,但一對一交流,情感的化學反應,這一點機器很難取代人。”楊瀾舉例稱,自己在牛津大學採訪了發明仿生盲人眼鏡的視覺教授菲力浦·托爾,“他是個機車男,年輕的時候喜歡搖滾,我坐在他的車上,風馳電掣地在校園裡馳騁,這是我們採訪的開始,這個就是人與人的交流,人工智慧無法取代。”

智慧型機器人小覓昨天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楊瀾面前,引起了她的思考。“小覓非常可愛,有非常高的智慧,但把它放在三歲小孩子面前,它不一定能夠贏,三歲孩子具有非常多的常識,他們的直覺、手眼和身體協調能力已經非常強了,他們有好奇心、有想像力、有創造力。還有一個詞是夢想,我們人類有夢想、有愛,這個很難變成一道簡單的公式輸入到機器當中,也許機器會學會愛的表達,但是無法真正去體會這種愛。無論是愛一份事業、愛你身邊的人,還是對真理、對科學不斷的進步有一種真誠的嚮往和追求,我覺得這一份內心的感受是人類的智慧,非常獨特和可貴。我們還沒有理由相信人工智慧有自我意識,所以擔心超級智慧統治我們,人類會變成機器人的寵物,或者人工智慧是人類最後一個發明,人類就要毀滅……在我這次探尋之後,基本上打消了這些想法,因為這還屬於科幻類,都是過於悲觀的想法。”北京晨報記者 王琳

楊瀾寫下“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改變AI的絕不僅僅是理科生,或者是科學家的事情,因為人工智慧會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所以怎麼樣應用人工智慧,怎麼樣管理人工智慧,讓它為人類最大的福祉來做出貢獻,而不只是少數公司盈利的手段,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知情權和發言權,我想從一個文科生跨界的角度並帶著媒體人的視角來為大家講述有關人工智慧的故事,從人工智慧的角度出發,關注科技背後的人和科技在人的生活中的運用。”

思考:人工智慧很難取代人與人的交流

昨天,楊瀾與李開複、郝景芳就人工智慧對生活的影響及會在哪些職業領域代替人工等問題展開了談論。作為媒體人,楊瀾談到了不久前九寨溝地震時,人工智慧在25秒內完成了一篇新聞稿的事情,“在播報新聞上,人工智慧肯定一字不錯,但只能是套路。比套路、比速度我們剩不了人工智慧,但一對一交流,情感的化學反應,這一點機器很難取代人。”楊瀾舉例稱,自己在牛津大學採訪了發明仿生盲人眼鏡的視覺教授菲力浦·托爾,“他是個機車男,年輕的時候喜歡搖滾,我坐在他的車上,風馳電掣地在校園裡馳騁,這是我們採訪的開始,這個就是人與人的交流,人工智慧無法取代。”

智慧型機器人小覓昨天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楊瀾面前,引起了她的思考。“小覓非常可愛,有非常高的智慧,但把它放在三歲小孩子面前,它不一定能夠贏,三歲孩子具有非常多的常識,他們的直覺、手眼和身體協調能力已經非常強了,他們有好奇心、有想像力、有創造力。還有一個詞是夢想,我們人類有夢想、有愛,這個很難變成一道簡單的公式輸入到機器當中,也許機器會學會愛的表達,但是無法真正去體會這種愛。無論是愛一份事業、愛你身邊的人,還是對真理、對科學不斷的進步有一種真誠的嚮往和追求,我覺得這一份內心的感受是人類的智慧,非常獨特和可貴。我們還沒有理由相信人工智慧有自我意識,所以擔心超級智慧統治我們,人類會變成機器人的寵物,或者人工智慧是人類最後一個發明,人類就要毀滅……在我這次探尋之後,基本上打消了這些想法,因為這還屬於科幻類,都是過於悲觀的想法。”北京晨報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