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企重組預期升溫 鋼鐵業整合視窗開啟

未來產業的結構調整過程中,鋼企的兼併重組不僅僅只是抱團取暖,而是要強強聯手。

隨著中國輕工集團、中國工藝(集團)併入保利集團,加上國資委對“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製造、鋼鐵等領域重組”的表態,市場對鋼鐵行業兼併重組的預期隨之升溫。

與此同時,八一鋼鐵、三鋼閩光也先後發佈了資產重組的公告,重組標的分別為大股東的煉鐵、能源等相關資產,以及關聯方資產。這意味著,鋼鐵業的重組視窗再次開啟。

對此,

一位不便具名的上市鋼企人士8月22日指出,“現在多數鋼廠只做兩件事,第一是保證高產、穩產,第二就是做好環保方面的工作,避免環保督察所帶來的限產、停產風險。目前,還沒有聽說圈子裡的哪家公司有重組的考慮,大家都在忙著賺錢。”

實際上,隨著行業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各家鋼企謀變的意願也隨之降低,尤其是一些小型鋼企並不願委身于國企,未來並購趨勢也將以行政手段主導的,大型鋼企間的強強聯合為主。

“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依然處於低位,2016年CR10(產量最大10家企業產量之和占該行業總產量的百分比)合計為28995萬噸,產業集中度35.88%,比2015年時上升了1.68個百分點。但是這個水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的,因為2010年的行業集中度為49%。

”蘭格鋼鐵研究員徐莉穎8月22日介紹稱。

央企唱“主角”

2011年2月開始,鋼鐵行業開啟5年寒冬,其間也不乏一些重組案,但多以民營企業為主,如2012年11月方大集團重組萍鋼等。

“一方面跟當時的市場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受到行業政策影響,比如產能不達標的就要淘汰,於是很多小型鋼企都選擇了聯合,抱團取暖的意思更濃一些。”百川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王高8月22日介紹稱。

徐莉穎也表示,前幾年行業效益不好,那個時候說起兼併重組,有點抱團取暖的意思,一些經營壓力大的企業可能有這個意向,但好企業又不願意帶著包袱。“所以,從過去幾年經驗來看,鋼鐵行業兼併重組的道路並不太順利,一些意向大多在接觸的過程中就流產了。”

但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在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之下,鋼價、鋼企盈利能力雙雙攀升。

Wind資料顯示,今年1-6月,已披露中報的13家上市鋼企利潤平均增速為326%,

南鋼股份、*ST華菱更是創下上市以來的利潤紀錄。

同時,行業景氣度也在不斷提升。蘭格鋼鐵測算資料便顯示,一季度,噸鋼生產利潤平均為480元,到二季度時已經上漲至780元,7月至今平均生產利潤已達到940元/噸。

“如果盈利持續向好,除了地方政府促成的,通過企業自發重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一些小型企業也不願此時出手,除非是對未來行業不看好,或者急於轉型。”王高認為。

可見,高利潤下的鋼企並沒有過強的重組意願,這也與前述鋼企人士回饋的業內現狀相吻合。所以,“富則謀變”的情況難以出現,更多還是依賴于行政手段所引導的行業整合,如寶鋼、武鋼的合併。

今年6月初,國資委曾表態,下一步央企將沿三大路徑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製造、鋼鐵等領域重組。

加上國資委直管央企數量已減至百家以內,市場對上述行業央企的整合預期也隨之增加。

但是在徐莉穎看來,寶、武合併雖然為行業整合積累了經驗,但是後續央企、國企的重組應該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出臺後,才可能全力推進。

重組下一步

如果未來整合重點集中於央企,那麼可能進行重組的目標將會十分明確。

寶鋼、武鋼合併後,目前涉鋼業務的央企主要包括鞍鋼集團、中鋼集團、新興際華集團(8.920, -0.20, -2.19%),各家下屬又分別擁有各自的上市平臺。

以中鋼集團為例,便下轄中鋼國際、中鋼天源兩家公司,而寶武鋼鐵集團除了主體寶鋼股份外,還實際控制著韶鋼松山和八一鋼鐵。

兩家央企、地方國企的先後停牌重組,所涉及標的又多為關聯方企業,這是否意味著行業整合“視窗”隨之開啟。

“他們都是區域性鋼企,並不具備代表性,比如八鋼產能退出後,資產需要歸類,資產總不能全丟光。”前述鋼企人士認為,目前業內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產、環保上,很少有人討論到重組。

不過,《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處置僵屍企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以及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

“這個目標想要達成,只依靠去產能肯定是不夠的,未來產業的結構調整過程,我認為還是會出現兼併重組的階段。而且這個兼併重組不能僅僅只是抱團取暖,而是要強強聯手。”徐莉穎指出。

王高也認為,從產能集中度來看,目前行業還是比較分散,在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更多還是以大型鋼企重組提高集中度的方式進行的,這也有利於行業去產能,“我們之前有過這個預期,比如河鋼、首鋼、鞍鋼等大型鋼企進行整合。”

不過,存在的阻力,同樣不可忽視。

“不止過去幾年,到現在也是,鋼鐵行業兼併重組都是面臨很大的阻力,這和其他製造業不太一樣。”徐莉穎表示,鋼鐵企業承擔著當地稅收、就業等等責任,重組又涉及包括不同的企業性質、所有制、投資主體,以及地方政府間區域權益等問題。

或者急於轉型。”王高認為。

可見,高利潤下的鋼企並沒有過強的重組意願,這也與前述鋼企人士回饋的業內現狀相吻合。所以,“富則謀變”的情況難以出現,更多還是依賴于行政手段所引導的行業整合,如寶鋼、武鋼的合併。

今年6月初,國資委曾表態,下一步央企將沿三大路徑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製造、鋼鐵等領域重組。

加上國資委直管央企數量已減至百家以內,市場對上述行業央企的整合預期也隨之增加。

但是在徐莉穎看來,寶、武合併雖然為行業整合積累了經驗,但是後續央企、國企的重組應該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出臺後,才可能全力推進。

重組下一步

如果未來整合重點集中於央企,那麼可能進行重組的目標將會十分明確。

寶鋼、武鋼合併後,目前涉鋼業務的央企主要包括鞍鋼集團、中鋼集團、新興際華集團(8.920, -0.20, -2.19%),各家下屬又分別擁有各自的上市平臺。

以中鋼集團為例,便下轄中鋼國際、中鋼天源兩家公司,而寶武鋼鐵集團除了主體寶鋼股份外,還實際控制著韶鋼松山和八一鋼鐵。

兩家央企、地方國企的先後停牌重組,所涉及標的又多為關聯方企業,這是否意味著行業整合“視窗”隨之開啟。

“他們都是區域性鋼企,並不具備代表性,比如八鋼產能退出後,資產需要歸類,資產總不能全丟光。”前述鋼企人士認為,目前業內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產、環保上,很少有人討論到重組。

不過,《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處置僵屍企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以及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

“這個目標想要達成,只依靠去產能肯定是不夠的,未來產業的結構調整過程,我認為還是會出現兼併重組的階段。而且這個兼併重組不能僅僅只是抱團取暖,而是要強強聯手。”徐莉穎指出。

王高也認為,從產能集中度來看,目前行業還是比較分散,在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更多還是以大型鋼企重組提高集中度的方式進行的,這也有利於行業去產能,“我們之前有過這個預期,比如河鋼、首鋼、鞍鋼等大型鋼企進行整合。”

不過,存在的阻力,同樣不可忽視。

“不止過去幾年,到現在也是,鋼鐵行業兼併重組都是面臨很大的阻力,這和其他製造業不太一樣。”徐莉穎表示,鋼鐵企業承擔著當地稅收、就業等等責任,重組又涉及包括不同的企業性質、所有制、投資主體,以及地方政府間區域權益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