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竇鳳琴——隴上‘金嗓子’秦腔界‘金鳳凰’

竇鳳琴,生於1959年3月,甘肅慶陽寧縣人。一級演員,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甘肅省秦劇團副團長兼藝術總監。

竇鳳琴主工正小旦,演出的劇種主要是秦腔和眉戶戲,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中,

博採眾長,取長補短,吸收了各個秦劇流派的優秀表演方法,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表演風格和形式。

竇鳳琴出身于隴東高原的秦劇之家,從小在甘肅省慶陽市甯縣長大,父母親均是隴東地區知名的秦腔名角。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薰陶,

具有過人的藝術天賦。父親竇富民是享名隴東的秦腔鬚生,母親李毓秀亦是頗有名氣的旦角,正當他們壯年之際,“文革”開始了,劇團解散,全家下放到農村。父母對秦腔藝術的苦戀,潛移默化影響兒時的竇鳳琴。平日裡,聽父親在山野裡粗獷豪邁地吼秦腔,晚上睡覺,聽母親字正腔圓的唱段子。天生有副金嗓子的小鳳琴記唱詞很有天賦,6歲時就學會了《三世仇》的唱腔,
大大方方給鄉親們唱一段,聽得人們如癡如醉。父母看女兒是塊好材料,更悉心加以培養。從10歲起,竇鳳琴就跟著父親走上了秦腔藝術之路。12歲時與父母同台演出經典革命史題材劇碼《紅燈記》,她飾演的“小鐵梅”不同凡響,數千觀眾為之傾倒,這便成為她藝術生涯的開端,父親竇富民就是她的啟蒙老師。1972年考入甯縣秦劇團,主工正小旦,縣劇團慧眼識珠,從此小鳳琴在甯縣秦劇團挑起了大樑。

竇鳳琴一直是甯縣秦劇團的骨幹演員,當時甯縣秦劇團新創作的《老掌櫃新傳》就由她擔任主要角色,而她主演的《四進士》《劈山救母》《送貨上路》等劇碼也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她的藝術成就除了父親的親傳之外,更重要的與她在甘肅慶陽寧縣這塊熱土上的勤學苦練分不開。

成才之路是為執著而堅韌的人鋪就的,竇鳳琴每天天剛濛濛亮便開始大運動量的基本功練習,三九天都練得汗水順著頭髮梢流。哪裡有什麼練功場?演出走到哪兒就在哪兒練。她在坑窪不平的土地上練蹉步、臥魚、翻身、跑圓場,摔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年復一年,膝蓋磨成烏青,至今不退。有幾個從農村來學戲的孩子都受不住這份苦跑回家了。有一年竇鳳琴在《小刀會》中飾周秀英,她以主工正小旦,到以刀馬旦應行,演來功底扎實,其間付出了多少代價。開始雙棍舞不好,父親卻拿出鐵棍讓她練,一不留神打在頭上、身上,便是一個青包,淚水和著汗水流淌,她咬牙堅持。上了台雙棍舞得眼花繚亂,喝彩聲響成一片。

一年三百多場戲,使竇鳳琴在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逐漸成長為一個光彩照人的演員。哪裡邀請哪裡去,走遍了隴東大地的山山水水。經常一天演兩場,她場場唱主角,累了病了也不休息,因為觀眾指名要看她。老少鄉親們趕著馬車,騎著毛驢幾十裡跑來就為看她。面對台下數千名抽著旱煙袋,眉開眼笑,大聲叫好的父老鄉親,竇鳳琴越唱越有精神。那一年她演秦腔《朝陽溝》中的銀環,莊稼人看得入了迷,來請的人排成了隊。這時她練功腿部受傷感染,住院開刀,從骨頭上刮下了大量膿血。不知情的山民們趕著車來接她演出,望著那張張憨厚、期盼的面孔,她拔掉輸液管忍著傷口的劇痛上了車,讓愛人把她背到臺上。不能動就坐著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滿場的男女老幼都感動的哭了。

在甯縣秦劇團的十數年間,竇鳳琴勤學苦練,博採眾長,與父母及兩個妹妹同台共演,人稱隴東“竇家班”,一度頗具盛名。草台出鳳,竇鳳琴在每年三百餘場演出的“草台”上磨礪藝術功力,以不懈的努力為秦腔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在藝術前輩們的悉心指教和舞臺實踐中,她的表演藝術也日臻成熟。她以規範認真的颱風,扎實的家傳功底,婉轉圓潤的唱腔在隴東大地越演越紅,演到哪裡,哪裡就形成一股熱潮,通過《六斤縣長》《朝陽溝》等十多部現代戲和《五典坡》《火焰駒》《鍘美案》《竇娥冤》等二十多部優秀傳統戲主角形象的成功塑造,她從中感悟戲劇藝術的真諦,很快以扮相俊美,神采飛揚,嗓音甜潤,細膩傳神、收放自如的表演而享譽隴東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慶陽地區戲劇競賽活動中,她獲取了蟬聯四次第一名的傑出成績。1985年,在甘肅省首屆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中,竇鳳琴脫穎而出,她以一折唱功深厚、聲情並茂、爐火純青的《斬秦英》征服了專家、評委和廣大觀眾,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殊榮。同年,被“拔尖”調入甘肅省秦劇團,成為馳名大西北的秦劇新星。

1985年調入甘肅省秦劇團以後,竇鳳琴虛懷若谷,在積極追求政治上進步的同時,潛心於藝術修養的提升與深化,竭力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攀登。她利用一切閒置時間,自修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學習藝術理論,學習和借鑒各種藝術表演,多方位充實自己。她潛心鑽研秦腔表演藝術,在唱腔藝術上努力創新發展,力求形成大西北慶陽人的傳統特色,特別是她在代表劇碼《斬秦英》中飾演的銀屏公主,唱念做打,形成了獨自的風格和特色,她細膩的表演和對人物一言一行不溫不火的處理,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成熟的表演藝術家的魅力。她堅持苦練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堅持和全團同事一起常年不懈的演出實踐,背重戲,挑大樑,使自己的藝術造詣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專家和廣大觀眾所公認的竇鳳琴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中國唱片社和陝西、甘肅兩省音像出版社先後為她錄製出版發行了《斬秦英》《鍘丁勇》《隴上秦腔薈萃》《秦腔流行唱段卡拉OK》等盒式磁帶;《白花曲》《竇娥冤》《火焰駒》《斬秦英》《五典坡》《鍘美案》等VCD碟片,膾炙人口,深受廣大戲劇觀眾歡迎。

1994年8月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入圍劇碼《白花曲》中的胡承華太后,是竇鳳琴多年藝術積累的傑作。《白花曲》作為一部新編大型歷史劇,無前人可以模仿,是純粹的藝術創造。劇中女主人公胡承華角色性格層面豐富,而且無師可承,表現難度很大。編導提出向時代、觀眾、生活靠攏的原則,節奏加快,以適應社會文化和觀眾的要求。竇鳳琴認真領會編劇和導演的意圖,把導演處理和個人表現結合起來,大膽進行二度創作。她抓住胡承華這個人物角色的種子: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蔑視禮法的叛逆性格和視權位如糞土的平民意識。在表演上拋開程式,動作設計完全從人物心理軌跡出發。如胡承華將重傷的楊白花深夜留在太后寢宮一場戲,導演要求胡承華把楊白花抱在懷裡喂藥。開始竇鳳琴覺著很彆扭,程式中也沒有。後來她認真分析人物,深入角色內心,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處理得有血有肉。念白口摒棄了拉腔帶調,去掉方言,力求生活化、口語化,使觀眾容易接受。在傳統藝術手段的運用上,按導演要求將2.5尺長的水袖加長至4.5尺,難度相當高。水袖竇鳳琴已練了十幾年,早在《斷橋》中白素貞那長水袖像一條美麗的白蛇悠然而來飄忽而去,使舞臺調度產生多層次的變化,為行家所稱道。現在水袖加長了,要隨心所欲就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竇鳳琴刻苦練功,很快地便在舞臺上將水袖舞得收放自如,抖出轉袖、立袖、拋袖、疊袖等鮮招,美不可言。更妙的是她在“皇后賜死”一場中,將那十米長的白綾甩舞得憑空飄蕩,似有靈氣。“仇池山觀景”一場,胡承華和楊白花“圓場”到台口,載歌載舞中踩著“小放牛”的步點,“二人轉”的身段,上馬動作二人同時三個“點腳翻身”,新穎活潑,充分展現了傳統戲曲藝術的虛擬性、舞蹈性和節奏感。竇鳳琴在唱功上下了很大功夫,在發聲與用氣的結合上,她始終喉部肌肉鬆弛;講究氣息的運用,吞、吐、拎、放力求自如流暢,高低、真假結合,高音區清脆,低音區明亮,始終保持唱腔樸實、圓潤、甜美。同時著力突出一個“情”字,以情帶聲,聲情並茂。胡承華的中心唱段“摘去皇冠出枯井,願以江山挽君情”唱得真可謂杜鵑泣血、催人淚下。大幅度的水袖動作加以長達10分鐘的唱段,竇鳳琴演來遊刃有餘,層次分明,極富韻律。其間水袖的應用又有了新的創造,物化為兩人嚮往的田園生活,發人遐想。總之,編、導、演,唱腔設計,舞臺美術、樂器合成等各方面的緊密配合及種種創新使胡承華這個藝術形象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竇鳳琴在《白花曲》中的精彩演出,全國戲劇界專家和各地同行無不給予高度的評價。《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以及甘肅省內大小報刊,都有專家撰文評論她鮮明的表演藝術特徵,即追求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高亢而細膩、富於感情變化的唱腔,有程式而不拘程式、用技巧而不顯弄技巧的新鮮、樸實的表演風格等等。同年,她以完美的演出榮獲了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在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之後的幾年中,竇鳳琴並沒有沾沾自喜地陶醉在鮮花與讚美的包圍中。她清醒地意識到藝無止境,不進則退,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造革新,對每個劇本中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準確深刻和投入到位,使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更加完美。同時,她還經常深入農村和廠礦,堅持每年演出場次在百場以上。不論盛夏酷暑,凜冽寒風,還是主角配角,她都有戲必演,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絲不苟,她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常常博得滿堂喝彩。

在成功塑造眉戶現代戲《思源》中女農民企業家田玉潔和新編歷史劇《梨花情》中古代癡情婦女梨花的形象中,竇鳳琴的表演技藝不僅更加嫺熟,也進入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佳境。她不斷積極學習和實踐科學發音方法,掌握四聲、四呼和五音規律,在發音、行腔、用氣、咬字等方面很下功夫,使唱腔更加清晰嘹亮,婉轉圓潤,低音深沉渾厚,中音寬廣恢宏,高音甜脆悠揚,聲音穩定,氣息飽滿,轉換自然,力度得當,並始終堅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原則,因為她深通“情乃戲之脈,情乃戲之髓”的道理,緊緊抓住“情”字,才能把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內心的激烈衝突真摯細膩、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唱出真情、唱出意境、唱出韻味來。她借鑒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豫劇、隴劇等兄弟劇種和電影、電視等姊妹藝術的經驗,創造性地靈活運用各種形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內心活動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竇鳳琴天賦極好,身段扮相具佳,既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又有父親從小嚴格訓練。她天資聰慧、學習刻苦、勤奮多思,練就了她路子正、功底扎實、唱腔考究、扮相秀麗、身段優美,表演細膩大方,富有氣質。她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中,既承師傳,又善思悟,汲取了秦腔藝術豐富營養的同時,注意借鑒兄弟劇種之精華,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發聲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細膩的韻律。竇鳳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氣端莊,颱風相當穩健。她戲路寬廣,正、小旦都很出色,優美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變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她在秦劇旦行表演藝術方面以聲帶情、聲情並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有隴上“金嗓子”、秦腔界“金鳳凰”之美稱,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秦腔表演藝術家。

竇鳳琴曾先後在30多部戲劇中擔任主演,代表劇碼包括:傳統劇碼《斬秦英》《火焰駒》《竇娥冤》《五典坡》《鍘美案》《回荊州》《玉堂春》《玉蟬淚》《白玉樓》《三娘教子》《劈山救母》;新編歷史劇《白花曲》《梨花情》《啞女告狀》《卷席筒》《麥積悲歌》和現代戲《紅燈記》《朝陽溝》《六斤縣長》《思源》等。

竇鳳琴歷年來所獲得的榮譽主要包括:1985年第一屆甘肅省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第一名;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選為甘肅省第七屆政協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國第七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榮獲全國梆子戲調演優秀表演獎;1997年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8年連任甘肅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同年入選甘肅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000年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表演一等獎;2003年在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東華杯)中榮獲最佳演員獎;2005年被評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被選拔為“甘肅省領軍人才”;2009年在第六屆敦煌文藝獎評選中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藝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0年被評選為甘肅省二十位傑出女性之一;2013年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優秀表演獎;2014年被續聘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2014年榮獲甘肅省戲劇大省建設突出貢獻獎。

來源:2016-12-11 藍天(寧縣電視臺 高天慶)

出自:2015-10-12 陝西戲曲廣播 夜話秦腔

有一年竇鳳琴在《小刀會》中飾周秀英,她以主工正小旦,到以刀馬旦應行,演來功底扎實,其間付出了多少代價。開始雙棍舞不好,父親卻拿出鐵棍讓她練,一不留神打在頭上、身上,便是一個青包,淚水和著汗水流淌,她咬牙堅持。上了台雙棍舞得眼花繚亂,喝彩聲響成一片。

一年三百多場戲,使竇鳳琴在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逐漸成長為一個光彩照人的演員。哪裡邀請哪裡去,走遍了隴東大地的山山水水。經常一天演兩場,她場場唱主角,累了病了也不休息,因為觀眾指名要看她。老少鄉親們趕著馬車,騎著毛驢幾十裡跑來就為看她。面對台下數千名抽著旱煙袋,眉開眼笑,大聲叫好的父老鄉親,竇鳳琴越唱越有精神。那一年她演秦腔《朝陽溝》中的銀環,莊稼人看得入了迷,來請的人排成了隊。這時她練功腿部受傷感染,住院開刀,從骨頭上刮下了大量膿血。不知情的山民們趕著車來接她演出,望著那張張憨厚、期盼的面孔,她拔掉輸液管忍著傷口的劇痛上了車,讓愛人把她背到臺上。不能動就坐著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滿場的男女老幼都感動的哭了。

在甯縣秦劇團的十數年間,竇鳳琴勤學苦練,博採眾長,與父母及兩個妹妹同台共演,人稱隴東“竇家班”,一度頗具盛名。草台出鳳,竇鳳琴在每年三百餘場演出的“草台”上磨礪藝術功力,以不懈的努力為秦腔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在藝術前輩們的悉心指教和舞臺實踐中,她的表演藝術也日臻成熟。她以規範認真的颱風,扎實的家傳功底,婉轉圓潤的唱腔在隴東大地越演越紅,演到哪裡,哪裡就形成一股熱潮,通過《六斤縣長》《朝陽溝》等十多部現代戲和《五典坡》《火焰駒》《鍘美案》《竇娥冤》等二十多部優秀傳統戲主角形象的成功塑造,她從中感悟戲劇藝術的真諦,很快以扮相俊美,神采飛揚,嗓音甜潤,細膩傳神、收放自如的表演而享譽隴東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慶陽地區戲劇競賽活動中,她獲取了蟬聯四次第一名的傑出成績。1985年,在甘肅省首屆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中,竇鳳琴脫穎而出,她以一折唱功深厚、聲情並茂、爐火純青的《斬秦英》征服了專家、評委和廣大觀眾,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殊榮。同年,被“拔尖”調入甘肅省秦劇團,成為馳名大西北的秦劇新星。

1985年調入甘肅省秦劇團以後,竇鳳琴虛懷若谷,在積極追求政治上進步的同時,潛心於藝術修養的提升與深化,竭力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攀登。她利用一切閒置時間,自修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學習藝術理論,學習和借鑒各種藝術表演,多方位充實自己。她潛心鑽研秦腔表演藝術,在唱腔藝術上努力創新發展,力求形成大西北慶陽人的傳統特色,特別是她在代表劇碼《斬秦英》中飾演的銀屏公主,唱念做打,形成了獨自的風格和特色,她細膩的表演和對人物一言一行不溫不火的處理,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成熟的表演藝術家的魅力。她堅持苦練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堅持和全團同事一起常年不懈的演出實踐,背重戲,挑大樑,使自己的藝術造詣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專家和廣大觀眾所公認的竇鳳琴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中國唱片社和陝西、甘肅兩省音像出版社先後為她錄製出版發行了《斬秦英》《鍘丁勇》《隴上秦腔薈萃》《秦腔流行唱段卡拉OK》等盒式磁帶;《白花曲》《竇娥冤》《火焰駒》《斬秦英》《五典坡》《鍘美案》等VCD碟片,膾炙人口,深受廣大戲劇觀眾歡迎。

1994年8月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入圍劇碼《白花曲》中的胡承華太后,是竇鳳琴多年藝術積累的傑作。《白花曲》作為一部新編大型歷史劇,無前人可以模仿,是純粹的藝術創造。劇中女主人公胡承華角色性格層面豐富,而且無師可承,表現難度很大。編導提出向時代、觀眾、生活靠攏的原則,節奏加快,以適應社會文化和觀眾的要求。竇鳳琴認真領會編劇和導演的意圖,把導演處理和個人表現結合起來,大膽進行二度創作。她抓住胡承華這個人物角色的種子: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蔑視禮法的叛逆性格和視權位如糞土的平民意識。在表演上拋開程式,動作設計完全從人物心理軌跡出發。如胡承華將重傷的楊白花深夜留在太后寢宮一場戲,導演要求胡承華把楊白花抱在懷裡喂藥。開始竇鳳琴覺著很彆扭,程式中也沒有。後來她認真分析人物,深入角色內心,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處理得有血有肉。念白口摒棄了拉腔帶調,去掉方言,力求生活化、口語化,使觀眾容易接受。在傳統藝術手段的運用上,按導演要求將2.5尺長的水袖加長至4.5尺,難度相當高。水袖竇鳳琴已練了十幾年,早在《斷橋》中白素貞那長水袖像一條美麗的白蛇悠然而來飄忽而去,使舞臺調度產生多層次的變化,為行家所稱道。現在水袖加長了,要隨心所欲就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竇鳳琴刻苦練功,很快地便在舞臺上將水袖舞得收放自如,抖出轉袖、立袖、拋袖、疊袖等鮮招,美不可言。更妙的是她在“皇后賜死”一場中,將那十米長的白綾甩舞得憑空飄蕩,似有靈氣。“仇池山觀景”一場,胡承華和楊白花“圓場”到台口,載歌載舞中踩著“小放牛”的步點,“二人轉”的身段,上馬動作二人同時三個“點腳翻身”,新穎活潑,充分展現了傳統戲曲藝術的虛擬性、舞蹈性和節奏感。竇鳳琴在唱功上下了很大功夫,在發聲與用氣的結合上,她始終喉部肌肉鬆弛;講究氣息的運用,吞、吐、拎、放力求自如流暢,高低、真假結合,高音區清脆,低音區明亮,始終保持唱腔樸實、圓潤、甜美。同時著力突出一個“情”字,以情帶聲,聲情並茂。胡承華的中心唱段“摘去皇冠出枯井,願以江山挽君情”唱得真可謂杜鵑泣血、催人淚下。大幅度的水袖動作加以長達10分鐘的唱段,竇鳳琴演來遊刃有餘,層次分明,極富韻律。其間水袖的應用又有了新的創造,物化為兩人嚮往的田園生活,發人遐想。總之,編、導、演,唱腔設計,舞臺美術、樂器合成等各方面的緊密配合及種種創新使胡承華這個藝術形象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竇鳳琴在《白花曲》中的精彩演出,全國戲劇界專家和各地同行無不給予高度的評價。《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以及甘肅省內大小報刊,都有專家撰文評論她鮮明的表演藝術特徵,即追求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高亢而細膩、富於感情變化的唱腔,有程式而不拘程式、用技巧而不顯弄技巧的新鮮、樸實的表演風格等等。同年,她以完美的演出榮獲了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在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之後的幾年中,竇鳳琴並沒有沾沾自喜地陶醉在鮮花與讚美的包圍中。她清醒地意識到藝無止境,不進則退,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造革新,對每個劇本中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準確深刻和投入到位,使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更加完美。同時,她還經常深入農村和廠礦,堅持每年演出場次在百場以上。不論盛夏酷暑,凜冽寒風,還是主角配角,她都有戲必演,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絲不苟,她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常常博得滿堂喝彩。

在成功塑造眉戶現代戲《思源》中女農民企業家田玉潔和新編歷史劇《梨花情》中古代癡情婦女梨花的形象中,竇鳳琴的表演技藝不僅更加嫺熟,也進入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佳境。她不斷積極學習和實踐科學發音方法,掌握四聲、四呼和五音規律,在發音、行腔、用氣、咬字等方面很下功夫,使唱腔更加清晰嘹亮,婉轉圓潤,低音深沉渾厚,中音寬廣恢宏,高音甜脆悠揚,聲音穩定,氣息飽滿,轉換自然,力度得當,並始終堅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原則,因為她深通“情乃戲之脈,情乃戲之髓”的道理,緊緊抓住“情”字,才能把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內心的激烈衝突真摯細膩、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唱出真情、唱出意境、唱出韻味來。她借鑒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豫劇、隴劇等兄弟劇種和電影、電視等姊妹藝術的經驗,創造性地靈活運用各種形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內心活動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竇鳳琴天賦極好,身段扮相具佳,既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又有父親從小嚴格訓練。她天資聰慧、學習刻苦、勤奮多思,練就了她路子正、功底扎實、唱腔考究、扮相秀麗、身段優美,表演細膩大方,富有氣質。她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中,既承師傳,又善思悟,汲取了秦腔藝術豐富營養的同時,注意借鑒兄弟劇種之精華,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發聲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細膩的韻律。竇鳳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氣端莊,颱風相當穩健。她戲路寬廣,正、小旦都很出色,優美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變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她在秦劇旦行表演藝術方面以聲帶情、聲情並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有隴上“金嗓子”、秦腔界“金鳳凰”之美稱,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秦腔表演藝術家。

竇鳳琴曾先後在30多部戲劇中擔任主演,代表劇碼包括:傳統劇碼《斬秦英》《火焰駒》《竇娥冤》《五典坡》《鍘美案》《回荊州》《玉堂春》《玉蟬淚》《白玉樓》《三娘教子》《劈山救母》;新編歷史劇《白花曲》《梨花情》《啞女告狀》《卷席筒》《麥積悲歌》和現代戲《紅燈記》《朝陽溝》《六斤縣長》《思源》等。

竇鳳琴歷年來所獲得的榮譽主要包括:1985年第一屆甘肅省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第一名;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選為甘肅省第七屆政協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國第七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榮獲全國梆子戲調演優秀表演獎;1997年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8年連任甘肅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同年入選甘肅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000年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表演一等獎;2003年在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東華杯)中榮獲最佳演員獎;2005年被評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被選拔為“甘肅省領軍人才”;2009年在第六屆敦煌文藝獎評選中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藝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0年被評選為甘肅省二十位傑出女性之一;2013年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優秀表演獎;2014年被續聘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2014年榮獲甘肅省戲劇大省建設突出貢獻獎。

來源:2016-12-11 藍天(寧縣電視臺 高天慶)

出自:2015-10-12 陝西戲曲廣播 夜話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