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柳州一大學生為還校園貸捲入高利貸,1000元貸款滾成19萬,還被社會青年帶走“失聯”……

告訴孩子,遠離校園貸!

管好孩子,遠離校園貸!

盯緊孩子,遠離校園貸!

小編認為,這幾句話,

說一千道一萬遍都不為過……

當前,大學生因參與校園貸引發的不良事件層出不窮。原因之一是“不良校園貸”往往披著各種各樣的“馬甲”,

同學們無法分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校園貸”就開始變成了孩子們的“青春債”,“校園貸”很快與“自殺”、“裸貸”等惡名劃上等號。

摘要

近日,在柳州某高校就讀的大三男生小韋就因“校園貸”而債務纏身,被追債方帶走“失聯”,

心急的家長在紅豆社區論壇發帖後,引起眾多網友關注和討論。

家長上網發帖求助。

貸款1000元要還19萬元

8月14日,網友“木貝貝女”在紅豆社區來賓論壇發帖,稱“來賓大學生借款一千變十九萬遭黑社會綁架”,帖子還被轉發到柳州多個高校群,“校園貸”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據“木貝貝女”稱,自己是來賓人,兒子小韋是柳州一高校大三學生,平時讀書都是靠助學貸款,在家聽話懂事,暑假在南寧打工勤工儉學,近日卻給家裡發來求助短信。

經過追問,原來,小韋不久前通過“校園貸”借款1000元,後因沒有及時還貸,在他人提示和勸誘下,答應對方的借款條件,借下幾千元的高利貸。由於高利貸利息太高,沒過多久,欠款從幾千元演變為幾萬元,

接下來像滾雪球一樣滾到16萬元。對方召集社會青年找到小韋,還不起貸款的小韋只好向家裡求助。

接到求助,“木貝貝女”來到南寧,和對方進行協商,並報警,但經過派出所協調後,事情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小韋被社會青年帶走。在幾天的拉鋸中,欠款又滾成了19萬元。

“木貝貝女”無奈之下,只好發帖求助,帖子很快引起數萬閱讀和數百回復討論。記者試著通過帖子聯繫“木貝貝女”,

但截至發稿前,也未見對方回復。不過,記者從學校相關人士處得知,8月15日早上,小韋已平安回到家中。貸款之事,則還需協商。

還不上款欠款“滾雪球”

近一兩年來,關於“校園貸”引發的悲劇案例屢見報道,高校也對學生加強提醒教育,禁止學生使用“校園貸”。

為何這類行為仍屢禁不止,不斷有學生走上“校園貸”的道路?

曾兼職從事過分期樂平臺校園代理的大四畢業生小明(化名)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通過他進行“校園貸”的同學大多是一些喜歡超前消費、追求物質享受的同學。小明說,現在消費水準高,很多大學生感覺生活費不夠用,如果還想買新手機、出門旅遊、請客吃飯的話,就會通過“校園貸”貸款。如果還貸出現逾期,將被貸款平臺收取高額的利息和手續費,且金額會“越滾越大”。

小明稱,隨著高校加強管理,禁止學生從事和使用“校園貸”,現在很多平臺公司都已陸續撤出校園,他也不再做代理。但是,不少大學生還是有貸款需求,所以仍有一些本地的貸款機構通過多種管道,找上學生群體放貸,且魚龍混雜,貸款形式混亂。小明估計,小韋遇到的是本地一些不正規的金融貸款公司,俗稱“黑貸”。

相關部門加強整治“校園貸”

6月底,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範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記者瞭解到,《通知》下發後,一些網貸平臺的線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場,在APP和網站上也陸續關閉大學生註冊通道。不過,也有一些平臺“換湯不換藥”,停止網路貸款,但有消費貸款,大學生通過分期還貸的形式,也可以超前消費。此外,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本地金融貸款機構,仍“潛伏”在學生群體中,通過私下或社交平臺、QQ群等管道,拉攏學生貸款。

柳州一高校輔導員劉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對“校園貸”一直持抵制態度,嚴禁學生進行貸款。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會多次做相關知識講座進行提醒。只是,學生貸款並不通過學校,無需什麼手續,有學生證和身份證等證件,就可貸款。輔導員和學校得知之時,往往已是學生欠貸逾期已久,對方找學生拿不到錢,就聯繫老師和家長,甚至對老師家長展開騷擾。

官塘派出所民警告訴記者,派出所也多次接到學生和家長報案,都是因還不上這類貸款,被對方騷擾和威脅,只好報警求助。民警表示,因為貸款時彼此簽有合同、借條等,大多屬於個人借貸糾紛,想要爭取合法權益,需要走民事訴訟的途徑。

認清“不良校園貸”的真面目後如何防範?同學們應該做到“三不要”:不要沾惹“不良校園貸”;不要“非理性”消費;不要“採取極端解決辦法”。

|來 源:南國今報

將被貸款平臺收取高額的利息和手續費,且金額會“越滾越大”。

小明稱,隨著高校加強管理,禁止學生從事和使用“校園貸”,現在很多平臺公司都已陸續撤出校園,他也不再做代理。但是,不少大學生還是有貸款需求,所以仍有一些本地的貸款機構通過多種管道,找上學生群體放貸,且魚龍混雜,貸款形式混亂。小明估計,小韋遇到的是本地一些不正規的金融貸款公司,俗稱“黑貸”。

相關部門加強整治“校園貸”

6月底,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範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記者瞭解到,《通知》下發後,一些網貸平臺的線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場,在APP和網站上也陸續關閉大學生註冊通道。不過,也有一些平臺“換湯不換藥”,停止網路貸款,但有消費貸款,大學生通過分期還貸的形式,也可以超前消費。此外,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本地金融貸款機構,仍“潛伏”在學生群體中,通過私下或社交平臺、QQ群等管道,拉攏學生貸款。

柳州一高校輔導員劉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對“校園貸”一直持抵制態度,嚴禁學生進行貸款。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會多次做相關知識講座進行提醒。只是,學生貸款並不通過學校,無需什麼手續,有學生證和身份證等證件,就可貸款。輔導員和學校得知之時,往往已是學生欠貸逾期已久,對方找學生拿不到錢,就聯繫老師和家長,甚至對老師家長展開騷擾。

官塘派出所民警告訴記者,派出所也多次接到學生和家長報案,都是因還不上這類貸款,被對方騷擾和威脅,只好報警求助。民警表示,因為貸款時彼此簽有合同、借條等,大多屬於個人借貸糾紛,想要爭取合法權益,需要走民事訴訟的途徑。

認清“不良校園貸”的真面目後如何防範?同學們應該做到“三不要”:不要沾惹“不良校園貸”;不要“非理性”消費;不要“採取極端解決辦法”。

|來 源:南國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