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不信!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

文 | yoyo媽

孩子不好好吃飯,是很多家庭都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兒。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多吃點兒,長得白白胖胖才滿意。殊不知,吃得多未必長得壯,吃得少未必體力差!

曾有位爸爸帶著兩歲半的兒子去醫院就診。那孩子有20多公斤,至少超出平均體重5公斤。但是,這位爸爸卻跟醫生抱怨說:“我兒子吃得太少了,都不肯吃飯,怕是營養不良。”

醫生憂心忡忡地向這位爸爸解釋:“你的兒子不但沒有營養不良,反而是體重過重。

但,這位爸爸堅持說:“不,醫生。我兒子不胖的,他就是不吃飯,一天只喝8大瓶優酪乳,其他的什麼都不吃。”

你看,其實每個做父母的對孩子胖瘦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個兩歲半的孩子,長到40斤,竟然還覺得自己的兒子吃得太少!

而且,我相信,這樣的父母絕不在少數。

據調查,從孩子兩歲開始,有20%的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吃得太少,還有20%的父母認為孩子挑食。而只有不到4%的父母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吃得太多。

但奇怪的是,1歲內的孩子,父母卻很少會認為孩子吃飯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信任。我們相信孩子知道什麼時候餓了,並且應該吃多少。

可是,這個寶貴的認知和信任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喪失。

我們或許是忘了要信任孩子了,所以,我們時常表現出:“你辦不到,所以我來決定你該吃多少。”這是一個經常出現,但其實可以避免的錯誤!

請相信,健康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

他們比父母還清楚,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所以,不管你是否擔憂孩子的飲食行為,都該遵守這樣的規則。

你決定:供應什麼給孩子吃?由你來挑選今天吃什麼。根據你對健康飲食的知識,由你來選擇食物。

何時供應?由你規定一天供應幾次,在什麼時間供應,並將食物端上桌。

如何供應?由你來規定吃飯時有哪些規則。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則不被允許,

你自己必須要遵守這些規矩。要讓吃飯時有愉快的氣氛,你就要做個好榜樣。

而且,自己要盡情享用。如果孩子還無法自己吃飯,你可以幫他。需要幫多少就幫多少,但盡可能少幫一點兒,超出這個範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無益的。

孩子決定: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讓孩子與大人同桌吃飯,他會看到桌上有什麼菜。他在這些菜裡自行挑選,自己決定吃多少。

當然,

這些規則看起來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卻一點兒也不簡單。因為孩子們可能會跟我們耍花招,而且,讓我們完全接受這些規則也很困難。

但,請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總是管得太多,每次該孩子做決定時,我們都加以干涉,左右孩子的決定,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最後吃飯的氣氛一定會變得很緊張。

那如果我們管得太少呢?比如,那個喝8盒優酪乳的小男孩,難道就這樣無止盡地任由他這麼下去麼?顯然,不能夠。而且,作為家長來說,肯定也會焦慮起來。

所以,我們又要疑惑了。如果說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吃,要吃多少,那孩子會不會壓根就不會去碰一些菜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拿出信任和信心了!相信他能吃飽,並且吃到他所需要的營養。雖然這點實在是太難了,但請相信,信心和信任絕對是孩子需要的一份額外的飲食良方。

1928年有個叫克拉拉·大衛斯的醫生針對孩子吃飯的問題做了一項實驗。她接了3個孤兒到她的兒童醫院,3個孩子當時只有7~9個月大。

實驗是這樣的:為每人每餐都提供10道不同的菜,長達6個月之久。這10道菜包括肉、內臟、魚、穀物、雞蛋、水果和蔬菜,有生食,也有熟食。

吃飯的時候有護士在,但他們僅僅負責觀察,小朋友們自己用手抓東西吃。

6個月後,這3個孩子在發育、體重、外表、活力等各方面都是最佳狀態。顯然,他們已搭配出了理想的飲食組合。

所以,我們大可放心讓孩子自己吃飯,他們完全能夠勝任。

那麼,我們是否由此可以推斷,孩子天生就擁有挑選適量的、正確的食物的能力呢?當然不。如果說功能表裡面有霜淇淋、巧克力、蛋糕、薯條這些東西,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

所以,端上餐桌的應該是多樣化又富含營養價值的食物,而不是油膩和過甜的食物。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挑選正確的食物,也才可以完全自行決定要不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在這個前提下,他便擁有了天生的、按照需求去調節如何吃飯的本能。他會吃得很充足,而且不會吃太多。

需要再提醒的是,我們應該關心長期的整體營養,而不該是短期的這一餐的價值。正因為不局限在某一點,所以才有讓孩子來決定“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的機會。

讓孩子擁有對食物的自主權,而父母依舊操控孩子該有的全方位營養規劃,這才是最高明,且不著痕跡的雙贏呢!

有娃隨身聽由正面管教講師小海豚媽媽創立,聚集了一群專注3-6歲兒童心理與教育的寶爸寶媽們,每天與您分享有溫度的帶娃經歷、有態度的育兒乾貨,讓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少走彎路。公眾號:有娃隨身聽(ID:youwa100)

不能夠。而且,作為家長來說,肯定也會焦慮起來。

所以,我們又要疑惑了。如果說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吃,要吃多少,那孩子會不會壓根就不會去碰一些菜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拿出信任和信心了!相信他能吃飽,並且吃到他所需要的營養。雖然這點實在是太難了,但請相信,信心和信任絕對是孩子需要的一份額外的飲食良方。

1928年有個叫克拉拉·大衛斯的醫生針對孩子吃飯的問題做了一項實驗。她接了3個孤兒到她的兒童醫院,3個孩子當時只有7~9個月大。

實驗是這樣的:為每人每餐都提供10道不同的菜,長達6個月之久。這10道菜包括肉、內臟、魚、穀物、雞蛋、水果和蔬菜,有生食,也有熟食。

吃飯的時候有護士在,但他們僅僅負責觀察,小朋友們自己用手抓東西吃。

6個月後,這3個孩子在發育、體重、外表、活力等各方面都是最佳狀態。顯然,他們已搭配出了理想的飲食組合。

所以,我們大可放心讓孩子自己吃飯,他們完全能夠勝任。

那麼,我們是否由此可以推斷,孩子天生就擁有挑選適量的、正確的食物的能力呢?當然不。如果說功能表裡面有霜淇淋、巧克力、蛋糕、薯條這些東西,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

所以,端上餐桌的應該是多樣化又富含營養價值的食物,而不是油膩和過甜的食物。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挑選正確的食物,也才可以完全自行決定要不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在這個前提下,他便擁有了天生的、按照需求去調節如何吃飯的本能。他會吃得很充足,而且不會吃太多。

需要再提醒的是,我們應該關心長期的整體營養,而不該是短期的這一餐的價值。正因為不局限在某一點,所以才有讓孩子來決定“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的機會。

讓孩子擁有對食物的自主權,而父母依舊操控孩子該有的全方位營養規劃,這才是最高明,且不著痕跡的雙贏呢!

有娃隨身聽由正面管教講師小海豚媽媽創立,聚集了一群專注3-6歲兒童心理與教育的寶爸寶媽們,每天與您分享有溫度的帶娃經歷、有態度的育兒乾貨,讓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少走彎路。公眾號:有娃隨身聽(ID:youwa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