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要二孩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現在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好久了,很多家庭也都有了二孩了,但是,要二孩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幾個二孩家庭遇到的情況吧:

情況一:我最早最早的一個來訪者在跟我講述她幾段婚姻的不幸之後,

她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11歲那年,爸媽生了第二個孩子,是個男孩。從那時候起,她發現周圍的一切都不一樣了。她似乎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沒有人管她是不是完成作業,沒有人管她是否和社會上的人交往。所以,她很早就輟學,跟了一個男孩子出社會。而這個事情對父母來說也似乎不那麼震撼,爸媽覺得女孩兒讀書多了也一樣要嫁人,
早點嫁也好。後來弟弟長大了,由於父母的過度寵愛,也不學無術。她和弟弟從小感情就不好,但是父母年邁後,弟弟也無法獨立生活,一直是她在延續父母的角色……一方面自己的婚姻也一直不順,一方面又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弟弟,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就經常生氣、打罵,她不知道自己的整個人生哪裡出了問題。

情況二:在2年多前,我有一次帶女兒去參加一個早教中心的體驗課。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家長,二孩剛2歲,也是來體驗這個早教課程。在旁邊玩積木的大女兒10歲左右。她跟我叨叨說這個大女兒是不是青春期提早到來,特別不聽話,什麼都對著幹。比如學鋼琴,是她自己要學的,

可是上幾次課程之後她就不願意上了,回到家也不練習……一點都比不上弟弟。弟弟那麼小,教他的兒歌,一教就會,而且很快可以自己背出來。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會生這樣的孩子,不禮貌也不懂事,有時候叫她半天也不回應……

情況三:這個例子有點不一樣。媽媽是在女兒高一的時候生了二孩,女兒一向很優秀,成績很好,老師省心家長放心,鄰居也經常以她為榜樣。媽媽每次提到女兒都很自豪。

今年,女兒考上了中山大學,更加是錦上添花。可是,提到才4歲不到的兒子就頭疼。不知道是不是男孩子,行為總是會極端一些,而且專注力不強,也不能像姐姐一樣,什麼都一學就會。平時還很搗蛋,老師也很頭疼。其實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兒子反而讓自己不知所措……

情況四:而對剛剛生完二孩的這位媽媽來說,雖然有在懷孕之前征同大兒子的意見,也在懷孕期間跟大兒子做了一些心理鋪墊,可是二孩出生後,媽媽發現大兒子今年9月開學之後整個人變得脾氣異常暴躁。媽媽問大兒子:如果你的壞情緒滿分是10分,你每次發脾氣會是幾分?大兒子說:10分。媽媽想了一個“5分情緒法”來調整孩子的情緒,又不知道這個方式是否正確,會不會用得不當結果更不堪設想……

情況五:媽媽帶著孩子進來我工作室的那一瞬,這個孩子就像一個沒有進化完的小猴子,對我工作室的一切都很好奇,這裡摸一下那裡碰一下,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把我的沙盤弄得沙子亂飛……媽媽對他完全沒有辦法,一次次把他抓回位置上,他又一次次跳下來。於是,媽媽使出了殺手鐧:給糖吃、給他看手機的遊戲,孩子終於安靜下來了。糖吃完了,媽媽不給看手機的時候,孩子就滿地打滾、在那裡哭鬧。而這個孩子已經7歲,到了上小學的年紀,老師因為他無法專心上課,搞得課堂不得安寧,家長們都強烈反對這個孩子在這個班級,她不得不帶孩子到我這裡。而家裡那個才一歲多的二孩也很可憐,自己折騰這個大孩子已經精疲力盡,小的一哭一鬧自己就崩潰……

情況六:大孩出生的時候,爸媽一直再為事業奔波,於是交給爺爺奶奶培養。等大孩大了,孩子的很多習慣已經被爺爺奶奶慣壞,媽媽根本無法接受大孩已經不是自己理想的孩子。於是,生了二孩。二孩出生在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爸媽每天陪護,懂事懂禮、玲瓏乖巧。媽媽說,二孩出生後,大孩就得了抑鬱症,不願意和別人交往,不愛說話,不愛學習,和父母更無法交流,而孩子才8歲……

……

……

聽了很多很多關於二孩出生後的各種情況,孩子很抓狂,父母也很抓狂。 而當初爸媽想像中的: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孩子多了不孤單、天倫之樂、小天使……在二孩出生之後的各種疲憊下,導致的一些泛華情況也層出不窮:惡化婆媳關係、加劇了夫妻間的矛盾、兩個孩子的不相容、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直線下降……所以,要二孩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1、準備要二孩之前,爸爸媽媽們是否有和大孩強調過:他(她)是這個家很重要的一份子,爸爸媽媽的想法也需要他(她)的參與和支持,甚至給出他(她)的意見。

2、在懷孕期間,爸爸媽媽是否一再強調這個信念給大孩:他(她)是最棒的,他(她)是最重要的,爸爸媽媽是很愛他(她)的,他(她)是小寶貝不能取代的……

3、在懷孕期間,爸爸媽媽是否真正把大孩放在家庭一份子的參與位置,讓孩子知道媽媽懷孕的每個階段會有什麼身體不適的反應,比如媽媽肚子越來越大,可能要提前讓大孩知道媽媽不能抱他(她)、不能陪他(她)睡覺、身體的不舒適會讓媽媽的脾氣有時候很糟糕,孩子需要明白媽媽這時候需要他(她)的關心和諒解……最重要的是,無論媽媽是什麼表現,媽媽是否告訴過大孩,媽媽不會因此不愛他(她),是否強調他(她)在媽媽生命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4、在二孩出生後,爸爸媽媽們是否做好時間分割?是否平衡好大孩二孩的陪伴時間?是否讓大孩有參與二孩的培育過程?是否在大孩情緒低落或暴躁的時候第一時間做安撫工作?是否一如既往的講故事、戶外親子、創造與大孩的親密時間?是否不拿大孩二孩經常比較?是否仍舊經常聆聽大孩內心的聲音,而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爸爸媽媽之前一直為大孩做的一些事情,是否仍舊在延續?

5、要二孩之前,有的爸爸媽媽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否有修復好自己小時候或者生大孩後的內在創傷?很多孩子出生後的問題,原因真的不在孩子,而是家長的內心結構……

……

……

事實上,很多爸爸媽媽還來不及準備,二孩就來了。還來不及思考,孩子已經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如同上面的每一種情況,要輔導的步驟都是不一樣的,而且諮詢的階段長短也要因人而異。可以採用的諮詢技術有: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療法(小童)、現實療法、完形療法、精神分析。而對這些情況,不管成人或小孩,我比較推崇的是來訪者中心療法或合理情緒療法。

又不知道這個方式是否正確,會不會用得不當結果更不堪設想……

情況五:媽媽帶著孩子進來我工作室的那一瞬,這個孩子就像一個沒有進化完的小猴子,對我工作室的一切都很好奇,這裡摸一下那裡碰一下,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把我的沙盤弄得沙子亂飛……媽媽對他完全沒有辦法,一次次把他抓回位置上,他又一次次跳下來。於是,媽媽使出了殺手鐧:給糖吃、給他看手機的遊戲,孩子終於安靜下來了。糖吃完了,媽媽不給看手機的時候,孩子就滿地打滾、在那裡哭鬧。而這個孩子已經7歲,到了上小學的年紀,老師因為他無法專心上課,搞得課堂不得安寧,家長們都強烈反對這個孩子在這個班級,她不得不帶孩子到我這裡。而家裡那個才一歲多的二孩也很可憐,自己折騰這個大孩子已經精疲力盡,小的一哭一鬧自己就崩潰……

情況六:大孩出生的時候,爸媽一直再為事業奔波,於是交給爺爺奶奶培養。等大孩大了,孩子的很多習慣已經被爺爺奶奶慣壞,媽媽根本無法接受大孩已經不是自己理想的孩子。於是,生了二孩。二孩出生在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爸媽每天陪護,懂事懂禮、玲瓏乖巧。媽媽說,二孩出生後,大孩就得了抑鬱症,不願意和別人交往,不愛說話,不愛學習,和父母更無法交流,而孩子才8歲……

……

……

聽了很多很多關於二孩出生後的各種情況,孩子很抓狂,父母也很抓狂。 而當初爸媽想像中的: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孩子多了不孤單、天倫之樂、小天使……在二孩出生之後的各種疲憊下,導致的一些泛華情況也層出不窮:惡化婆媳關係、加劇了夫妻間的矛盾、兩個孩子的不相容、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直線下降……所以,要二孩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1、準備要二孩之前,爸爸媽媽們是否有和大孩強調過:他(她)是這個家很重要的一份子,爸爸媽媽的想法也需要他(她)的參與和支持,甚至給出他(她)的意見。

2、在懷孕期間,爸爸媽媽是否一再強調這個信念給大孩:他(她)是最棒的,他(她)是最重要的,爸爸媽媽是很愛他(她)的,他(她)是小寶貝不能取代的……

3、在懷孕期間,爸爸媽媽是否真正把大孩放在家庭一份子的參與位置,讓孩子知道媽媽懷孕的每個階段會有什麼身體不適的反應,比如媽媽肚子越來越大,可能要提前讓大孩知道媽媽不能抱他(她)、不能陪他(她)睡覺、身體的不舒適會讓媽媽的脾氣有時候很糟糕,孩子需要明白媽媽這時候需要他(她)的關心和諒解……最重要的是,無論媽媽是什麼表現,媽媽是否告訴過大孩,媽媽不會因此不愛他(她),是否強調他(她)在媽媽生命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4、在二孩出生後,爸爸媽媽們是否做好時間分割?是否平衡好大孩二孩的陪伴時間?是否讓大孩有參與二孩的培育過程?是否在大孩情緒低落或暴躁的時候第一時間做安撫工作?是否一如既往的講故事、戶外親子、創造與大孩的親密時間?是否不拿大孩二孩經常比較?是否仍舊經常聆聽大孩內心的聲音,而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爸爸媽媽之前一直為大孩做的一些事情,是否仍舊在延續?

5、要二孩之前,有的爸爸媽媽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否有修復好自己小時候或者生大孩後的內在創傷?很多孩子出生後的問題,原因真的不在孩子,而是家長的內心結構……

……

……

事實上,很多爸爸媽媽還來不及準備,二孩就來了。還來不及思考,孩子已經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如同上面的每一種情況,要輔導的步驟都是不一樣的,而且諮詢的階段長短也要因人而異。可以採用的諮詢技術有: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療法(小童)、現實療法、完形療法、精神分析。而對這些情況,不管成人或小孩,我比較推崇的是來訪者中心療法或合理情緒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