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知子花教育」一部令千萬爸媽深思的紀錄片,你看了嗎?

“你是姐姐你就不能懂點事多讓著點他嘛”

“你怎麼能這麼不懂事”

“我們少數服從多數就這樣吧”

以上的話我相信大家在成長過程中也都聽過吧

如果是多子女家庭,我們相信還更多一些這樣的對話。

但爸媽們,殊不知這樣看似普通的對話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1996年拍的20分鐘的紀錄片《姐姐》。

豆瓣評分:8.8

鏡頭下家中的“姐姐”,細膩的情感被弟弟的添油加醋和爸媽一次次無意之言,重重傷害著。看的過程中,

自己的臉都感覺到像小刀刮一樣隱隱作痛,可想而知,在這個6歲小女孩的心裡是承受了多少“不公平”。

這部片子看的人並不是很多,這是導演李玉當年在《東方時空》裡的一個紀錄片。本來是要做一個關於刑警的片子。李玉回憶,我去他家呆了幾天,

一家四口,這對龍鳳胎媽媽無意中一句“這個女孩子不討人喜歡”,一下子就把我留下了,母女之間的‘敵對關係’很有意思。一個6歲小姐姐被當成大人一樣對待,而姐姐覺得媽媽更喜歡弟弟。觀察了姐弟倆的生活,姐姐的內心,李玉放棄了刑警的素材,轉而將攝像機轉向這個在家庭中處於劣勢的姐姐。

這也就是紀錄片《姐姐》的由來。

雙胞胎即將進行剖腹產前,爸爸媽媽一致認為,女孩應該多照顧男孩,所以人為決定先讓女孩出來。

強行賦予了女孩“姐姐”的身份。

殊不知,這個身份直接註定了她以後所要承擔的義務。

一開始,只是看到兩個孩子的小打小鬧,因為弟弟耍賴姐姐拒絕和他玩象棋,可媽媽過來卻說:“你是姐姐你陪弟弟玩一會兒怎麼啦?”說完姐姐就委屈地嘟囔出“你不是不喜歡我嘛”。

媽媽當時並沒有辯解,只是用“忙”來一語帶過。

平日裡,總是媽媽跟弟弟有說有笑膩在一起,姐姐自己在旁邊只能“假裝”玩自己的才不會寂寞得那麼明顯。

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被陪伴被關愛的,在弟弟的告狀和媽媽的偏袒下,姐姐比別的小朋友會更渴望家人的關愛,那就是爸爸的愛。

週末爸爸回家吃飯,因為爸爸的工作是刑警並沒有太多時間陪他們,兩個孩子都非常想爸爸,尤其是姐姐,認為這是她在這個家唯一的“隊友”。但是爸爸的做法並沒有站在她這邊,而是隨了大流,一句“少數服從多數”,表面上家庭民主,但實際爸媽都忽略了姐姐的感受,會讓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裡並不受重視。

在媽媽的眼裡,大人的位置是居高臨下的,所以能說出“她一個小孩我還能給她認錯去”,認錯並不是取決於對錯,而是身份。

這種錯誤的觀念,從小灌輸給孩子,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變成像媽媽一樣觀念的人,對是非沒有明確界限,不能正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讓孩子從小形成了錯誤的認識,當然影響的不止是姐姐一個,還有一直被袒護的弟弟。

看到這裡,如果換位思考我是姐姐,心裡聽到自己的媽媽說“永遠不喜歡你”,一定是非常受創傷的。別人的媽媽都是對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當然她對弟弟也是一樣,為什麼就對自己這樣?

這一切會讓這個心思敏感的小女孩從小就有不公平情緒,這對她以後的為人處事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姐姐的口中,媽媽和弟弟的“悄悄話”讓自己無法融進她們兩個之中,對媽媽也有了小偏見。

媽媽對弟弟一貫的疼愛讓這個孩子認為“媽媽不會喜歡我”。

過程中,媽媽跟爸爸抱怨,家裡小孩需要更多的“教育”:“我一個人忙裡忙外,精力也是有限的!每天還要當法官,我累不累啊我?!”丟下這句話之後,媽媽走進臥室,抱著弟弟看電視去了。

姐姐見狀,跟爸爸哭訴“你看他們倆多好啊。”爸爸說:“怎麼可能?你看你和弟弟吃得一樣,穿得一樣,你一個六歲小孩,怎麼疑心這麼重?你將來長大了能和別人共事嗎?快去給媽媽認錯吧”。小女孩說,“認錯也白搭,她肯定不喜歡。”爸爸說:“怎麼可能?我覺得她肯定不跟你似的,心眼那麼小,走,我們去認錯。”

作為旁觀者的我都覺得為姐姐傷心,努力爭取了半天最後還是道歉咯?最後還是我的錯咯?全部的錯都在我咯?

孩子年齡小但並不代表她沒有思維,她會考慮媽媽對自己的感情,對比她對弟弟的感情,這是件多麼紮心的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多子女爸媽都認為,大寶應該懂得謙讓,應該會關愛弟弟/妹妹,所以每當孩子發生爭執,我們心裡的天平會不自主的往相對弱小的孩子那裡靠,這對大寶的自尊心是非常受傷的,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都不能公平對待自己,在以後的成長中,對其他人又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說回這部影片,雖然整體都是單機拍攝,細節還是很豐富,捕捉姐姐細膩的小情感。所有非獨生家庭爭寵中處於弱勢的那個孩子估計都會找到那份共鳴。

裡面爸爸反復說,你弟弟錯比你少,這是事實。你太任性。

什麼叫任性?就是不願意陪弟弟下象棋,不想看弟弟喜歡看的球賽,被弟弟罵“殺了她”之後生氣不想吃飯。

沒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姐姐,就是一個女孩的任性。

在我們看來,六歲的時候,無非就是這樣一些小事,看電視誰能掌握遙控器,誰能在媽媽懷抱裡時間最多。

長大之後呢?是不是就是另一個樊勝美。

小時候弟弟喜歡的玩具和電視節目,變成了弟弟的房子老婆孩子。

因為是姐姐,所以幫弟弟一把是應該。

首付幫著付一下,因為你是姐姐;

資金不夠的時候幫忙周轉下,因為你是姐姐;

每每想拒絕的時候卻被大人說:“你怎麼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不懂事”

可能真正不懂事的是家長吧,這就是封建的“重男輕女”思想。

一個家庭中愛和物質等資源都無條件傾向于家中的男孩,而女孩得到的只是姐姐這樣一個稱呼背後所應該承受的義務。

女生更能照顧人,所以就應該照顧人,成為姐姐。

說到這裡,真的是想為所有“姐姐”歎息,成長不易啊!

這是給所有多子女家庭的爸媽警醒,請正確愛你的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需要你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平等的愛。

特別推薦

孩子厭學、情緒化、考試壓力

同學關係、親子衝突、家庭教育問題

公眾號搜索“知子花家庭教育”即可關注我們

知子花小助手 微信:Lifetree-edu

週末爸爸回家吃飯,因為爸爸的工作是刑警並沒有太多時間陪他們,兩個孩子都非常想爸爸,尤其是姐姐,認為這是她在這個家唯一的“隊友”。但是爸爸的做法並沒有站在她這邊,而是隨了大流,一句“少數服從多數”,表面上家庭民主,但實際爸媽都忽略了姐姐的感受,會讓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裡並不受重視。

在媽媽的眼裡,大人的位置是居高臨下的,所以能說出“她一個小孩我還能給她認錯去”,認錯並不是取決於對錯,而是身份。

這種錯誤的觀念,從小灌輸給孩子,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變成像媽媽一樣觀念的人,對是非沒有明確界限,不能正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讓孩子從小形成了錯誤的認識,當然影響的不止是姐姐一個,還有一直被袒護的弟弟。

看到這裡,如果換位思考我是姐姐,心裡聽到自己的媽媽說“永遠不喜歡你”,一定是非常受創傷的。別人的媽媽都是對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當然她對弟弟也是一樣,為什麼就對自己這樣?

這一切會讓這個心思敏感的小女孩從小就有不公平情緒,這對她以後的為人處事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姐姐的口中,媽媽和弟弟的“悄悄話”讓自己無法融進她們兩個之中,對媽媽也有了小偏見。

媽媽對弟弟一貫的疼愛讓這個孩子認為“媽媽不會喜歡我”。

過程中,媽媽跟爸爸抱怨,家裡小孩需要更多的“教育”:“我一個人忙裡忙外,精力也是有限的!每天還要當法官,我累不累啊我?!”丟下這句話之後,媽媽走進臥室,抱著弟弟看電視去了。

姐姐見狀,跟爸爸哭訴“你看他們倆多好啊。”爸爸說:“怎麼可能?你看你和弟弟吃得一樣,穿得一樣,你一個六歲小孩,怎麼疑心這麼重?你將來長大了能和別人共事嗎?快去給媽媽認錯吧”。小女孩說,“認錯也白搭,她肯定不喜歡。”爸爸說:“怎麼可能?我覺得她肯定不跟你似的,心眼那麼小,走,我們去認錯。”

作為旁觀者的我都覺得為姐姐傷心,努力爭取了半天最後還是道歉咯?最後還是我的錯咯?全部的錯都在我咯?

孩子年齡小但並不代表她沒有思維,她會考慮媽媽對自己的感情,對比她對弟弟的感情,這是件多麼紮心的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多子女爸媽都認為,大寶應該懂得謙讓,應該會關愛弟弟/妹妹,所以每當孩子發生爭執,我們心裡的天平會不自主的往相對弱小的孩子那裡靠,這對大寶的自尊心是非常受傷的,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都不能公平對待自己,在以後的成長中,對其他人又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說回這部影片,雖然整體都是單機拍攝,細節還是很豐富,捕捉姐姐細膩的小情感。所有非獨生家庭爭寵中處於弱勢的那個孩子估計都會找到那份共鳴。

裡面爸爸反復說,你弟弟錯比你少,這是事實。你太任性。

什麼叫任性?就是不願意陪弟弟下象棋,不想看弟弟喜歡看的球賽,被弟弟罵“殺了她”之後生氣不想吃飯。

沒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姐姐,就是一個女孩的任性。

在我們看來,六歲的時候,無非就是這樣一些小事,看電視誰能掌握遙控器,誰能在媽媽懷抱裡時間最多。

長大之後呢?是不是就是另一個樊勝美。

小時候弟弟喜歡的玩具和電視節目,變成了弟弟的房子老婆孩子。

因為是姐姐,所以幫弟弟一把是應該。

首付幫著付一下,因為你是姐姐;

資金不夠的時候幫忙周轉下,因為你是姐姐;

每每想拒絕的時候卻被大人說:“你怎麼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不懂事”

可能真正不懂事的是家長吧,這就是封建的“重男輕女”思想。

一個家庭中愛和物質等資源都無條件傾向于家中的男孩,而女孩得到的只是姐姐這樣一個稱呼背後所應該承受的義務。

女生更能照顧人,所以就應該照顧人,成為姐姐。

說到這裡,真的是想為所有“姐姐”歎息,成長不易啊!

這是給所有多子女家庭的爸媽警醒,請正確愛你的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需要你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平等的愛。

特別推薦

孩子厭學、情緒化、考試壓力

同學關係、親子衝突、家庭教育問題

公眾號搜索“知子花家庭教育”即可關注我們

知子花小助手 微信:Lifetree-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