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自然》:迄今最大臨床試驗表明,口服特定益生菌+益生元可將新生兒敗血症風險降低40%!|臨床大發現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概念已經出現好幾個世紀了,它們與人類的健康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目前市場上各種廣告的大肆宣傳,不禁讓人生疑:益生菌和益生元對人類的健康究竟有哪些益處呢?

就在今天,《Nature》發表了一項涉及4556名新生兒的大型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在發展中國家絕大部分新生兒通過口服合生製劑(含益生菌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和益生元低聚果糖)可以預防敗血症的發生。

臨床結果表明,口服合生製劑可使新生兒敗血症發生和死亡風險降低40%,下呼吸道感染風險降低34%!

加拿大多倫多聖邁克爾醫院的外科醫生John Marshall醫生評論說:“該研究證明了腸道定植菌群對機體維持最佳免疫功能的重要性,

研究中使用的合生製劑是一個簡單、廉價且非常有效的干預方法。”

新生兒敗血症

提到敗血症,大家可能並不陌生,它是一種由感染引發的系統性炎症反應,可造成多器官衰竭,

甚至死亡。在發展中國家,敗血症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無有效的預防措施[1],即便使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仍達5%-60%[2]。

敗血症延長了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並可致死。因此,適度有效的預防措施,不僅每年能節省數百萬美元醫療費用,還能拯救數十萬的生命。

之前有研究報導,發現一些特殊的益生菌可以降低敗血症,但很少有涉及新生兒群體。按理說新生兒免疫系統尚不成熟,

腸道菌群並不複雜,益生菌的定植應該較為容易[3]。

為了研究特定益生菌移植能否降低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在印度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奧里薩邦隨機選取了149個村莊,篩選了4556個出生體重不少於2000g、胎齡不少於35周、無敗血症和其他疾病症狀的新生兒,然後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試驗組給予合生製劑膠囊,其中含有約109個植物乳桿菌、150mg低聚果糖和100mg麥芽糖糊精,

對照組的膠囊僅含有250mg麥芽糖糊精。從新生兒出生2-4天后,全部開始連續口服(借助特殊工具)7天的“膠囊”,並持續監測60天(實驗組和對照組均設盲)。

敗血症臨床試驗中新生兒篩選和納入過程

這裡使用的“合生製劑”,

即益生菌與益生元的混合物。我們都知道益生菌是一種有活性的對健康有益處的微生物,當攝取適量時,能對宿主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益生元通常是一種纖維化合物,不易被消化,直到進入腸道後才能夠被有益菌分解吸收,促進益生菌的繁殖,是益生菌的“特供食品”。通俗地說,補充益生菌是增加“好細菌”來抑制“壞細菌”,而補充益生元是提供“好細菌”的食物,促進其生長。

60天監測期結束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試驗組和對照組共有319個新生兒出現敗血症或可能嚴重的細菌感染(另有1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服用了合生製劑膠囊的新生兒中發生率(包括死亡)為5.4%,而服用安慰劑的新生兒中發生率(包括死亡)為9%,風險降低了40%!

對發生敗血症或可能嚴重感染的319名新生兒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服用合生製劑膠囊能夠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在血培養顯示為陽性的敗血症新生兒中,試驗組革蘭氏陽性菌感染風險比對照組低82%,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風險低75%;另外,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下呼吸道感染(LRTI)風險低34%,局部感染風險低52%。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試驗組新生兒第60天體重增長顯著高於對照組。

新生兒出生60天合生元對敗血症和其他疾病發病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著實令人振奮,給新生兒敗血症這一仍未攻克的領域帶來了曙光。雖然合生製劑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確切機制仍然未知,但這項令人震驚的研究可顯著降低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病率,減輕醫療負擔。

文章第一作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Pinaki Panigrahi教授指出,該研究中使用的合生製劑膠囊僅花費了1美元,卻使新生兒敗血症和死亡風險降低40%。美國艾莫利大學醫學院Marshall 和 Andi Shane指出,研究發現試驗組中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率顯著降低,提示合生製劑可能改變系統免疫反應,同時增強了抵抗腸道外感染的免疫力。

鑒於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更容易患敗血症[4],因此本研究引發了兩個問題:早產兒和低體重新生兒是否可以通過口服合生製劑預防敗血症?以及母乳餵養是否起到了感染預防的作用?作者表示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Pinaki Panigrahi教授表示,鑒於當今世界抗生素耐藥和炎症性疾病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們最終目標不僅是使用合生製劑預防敗血症,同時也要預防各種疾病。

參考資料:

[1].Oza, S., et al., Neonatal cause-of-death estimates for the early and late neonatal periods for 194 countries: 2000-2013.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5. 93(1): p. 19-28.

[2].Thaver, D. and A.K. Zaidi, Burden of neonatal infe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community-based studie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9. 28(1 Suppl): p. S3-9.

[3].Gewolb, I.H., et al., Stool microflora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1999. 80(3): p. F167-73.

[4].Boghossian, N.S., et al., Late-onset seps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from singleton and multiple-gestation births. J Pediatr, 2013. 162(6): p. 1120-4, 1124.e1.

60天監測期結束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試驗組和對照組共有319個新生兒出現敗血症或可能嚴重的細菌感染(另有1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服用了合生製劑膠囊的新生兒中發生率(包括死亡)為5.4%,而服用安慰劑的新生兒中發生率(包括死亡)為9%,風險降低了40%!

對發生敗血症或可能嚴重感染的319名新生兒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服用合生製劑膠囊能夠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在血培養顯示為陽性的敗血症新生兒中,試驗組革蘭氏陽性菌感染風險比對照組低82%,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風險低75%;另外,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下呼吸道感染(LRTI)風險低34%,局部感染風險低52%。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試驗組新生兒第60天體重增長顯著高於對照組。

新生兒出生60天合生元對敗血症和其他疾病發病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著實令人振奮,給新生兒敗血症這一仍未攻克的領域帶來了曙光。雖然合生製劑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確切機制仍然未知,但這項令人震驚的研究可顯著降低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病率,減輕醫療負擔。

文章第一作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Pinaki Panigrahi教授指出,該研究中使用的合生製劑膠囊僅花費了1美元,卻使新生兒敗血症和死亡風險降低40%。美國艾莫利大學醫學院Marshall 和 Andi Shane指出,研究發現試驗組中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率顯著降低,提示合生製劑可能改變系統免疫反應,同時增強了抵抗腸道外感染的免疫力。

鑒於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更容易患敗血症[4],因此本研究引發了兩個問題:早產兒和低體重新生兒是否可以通過口服合生製劑預防敗血症?以及母乳餵養是否起到了感染預防的作用?作者表示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Pinaki Panigrahi教授表示,鑒於當今世界抗生素耐藥和炎症性疾病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們最終目標不僅是使用合生製劑預防敗血症,同時也要預防各種疾病。

參考資料:

[1].Oza, S., et al., Neonatal cause-of-death estimates for the early and late neonatal periods for 194 countries: 2000-2013.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5. 93(1): p. 19-28.

[2].Thaver, D. and A.K. Zaidi, Burden of neonatal infe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community-based studie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9. 28(1 Suppl): p. S3-9.

[3].Gewolb, I.H., et al., Stool microflora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1999. 80(3): p. F167-73.

[4].Boghossian, N.S., et al., Late-onset seps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from singleton and multiple-gestation births. J Pediatr, 2013. 162(6): p. 1120-4, 1124.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