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奢侈品牌闖入智慧可穿戴設備領域:虎口奪食,勝算幾何?

本報記者 唐芳

智慧可穿戴設備曾被認為可與手機一較高下,

可它近兩年的表現,卻讓人捉摸不透。

一邊是智慧手錶鼻祖Pebble和智慧手環巨頭Jawbone先後破產倒閉,似乎顯露走下坡路的趨勢;一邊是IDC和SA等資料公司宣佈全球可穿戴設備領域出貨量已連續三個季度上漲。近日,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在這個檔口推出了旗下首款智慧手錶Tambour Horizon,進軍智慧可穿戴市場,同時愛馬仕、卡西歐等一眾奢侈品牌也躍躍欲試。

倘若可穿戴設備已淪為明日黃花,

那麼奢侈品牌的闖入無異於虎口奪食。它們勝算幾何?

兼具噱頭和佈局野心

“這款智能腕表的噱頭意味更濃。”行業分析師趙子明認為,奢侈品類的可穿戴設備,受眾仍是原有奢侈品消費者,而非智慧手錶的主體目標人群。奢侈手錶受眾更注重手錶的象徵性意義、設計及時尚感,而不是手錶是否智慧化或功能化。他說,這款智慧腕表只有Amoled顯示幕是頂尖配置,其他方面如續航和防水功能並不出色。

此外,這款腕表所有功能都可通過手機APP實現,因此功能上顯得有些“雞肋”。

趙子明說,LV首款智慧腕表更具有標誌性意義,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傳統製表廠商加入智慧腕表的“戰爭”。不過,LV走高端路線,撼動市場會比較難。

LV進軍智慧穿戴市場,是否有更大的野心?對此,趙子明認為,奢侈品領軍企業不僅將目光投向智慧腕表,還投向整個智慧飾品乃至可穿戴領域。

“LV可能認為可穿戴未來會有很大發展,因此提前布好產品線,包括供應商、管道商等。此外,可能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來籠絡科技廠商,以便未來進行佈局。此外,一旦物聯網的發展使智慧手錶、智慧項鍊或智慧耳環成為必需品,奢侈品牌還可朝這個方向轉型。”

可穿戴並非明日黃花

可穿戴行業多次歷劫,可謂險象環生。其標誌性事件有兩個:一是2016年底智慧手錶鼻祖Pebble倒閉,

這讓外界感到智慧穿戴產業在走下坡路;二是今年7月曾被譽為“智能手環巨頭”的Jawbone破產清算,再次令科技圈感到寒意。2015年時,可穿戴行業可謂備受追捧,如今真的淪為明日黃花了?

“一、兩家可穿戴設備廠商衰落,並不代表可穿戴設備行業就成為明日黃花了。”紀偉說,從產品角度,早期Jawbone核心功能是計步和睡眠監控,價位偏高,續航也並不理想,受眾群體是願意嘗鮮的極客用戶。

因而在激烈的大眾電子消費品市場競爭力不足。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領域出貨量達到2160萬台,比去年同期上漲8%。此前,全球知名資訊技術資料公司IDC提供的資料也顯示,早在2016年第四季度,可穿戴市場就開始出現回暖跡象。“資料至少說明消費者更願意接受可穿戴產品了。”紀偉說,可穿戴設備第一品類是智慧手環,它已從極客的小眾趣味走向大眾市場。

趙子明表示,可穿戴設備目前處在瓶頸階段,但倒不至於淪為明日黃花。出現瓶頸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限制,比如測量血壓和心率還不夠準確;二是新產品價格不具吸引力。他進一步解釋,只能計步數、心率的偽智慧化產品已將市場鋪滿,但目前高性能的產品還沒成型或沒進入量產階段。此外,趙子明說,可穿戴設備本身是很有前景的產品,但輿論期望太高,導致拿到產品,尤其是中低端產品後,心理落差較大。“崩盤的是期望值,而不是技術。”

物聯網助力新一輪爆發

統計資料表明,可穿戴市場中智慧手環佔有的份額最大,達65.2%左右;緊隨其後的是智能手錶,占比約31.2%。這兩項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佔有率大大超過可穿戴設備中的其他產品。

雖然目前LV智慧腕表的影響僅限於奢侈品牌圈,但它仍有望依靠現有優勢,在未來分得智慧穿戴設備市場的一杯羹。

趙子明說,奢侈品廠商的品牌形象、品牌擁躉和單台利潤都優於普通科技廠商。雖然目前佔據優勢的還是科技企業,他們在感測器、手機、電腦等配套設施,以及物聯網方面都有良好佈局。可傳統企業也有其自身的資金和品牌優勢。紀偉表示,智慧設備時尚化、設計化是業內公認的發展方向,是可穿戴設備差異化競爭的表現之一,恰好是奢侈品廠商的優勢所在。

未來智慧手錶的形態是什麼樣?紀偉說,不論是蘋果還是小米,可穿戴廠商目前都還處在探索的階段。錘子科技相關設計師表示,手機是目前人們最習慣操作的移動終端,許多智慧產品的視覺化部分都放在手機端。可穿戴設備不必非要超越手機,與手機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不是去替代手機,而是與手機互補。”趙子明認為,可穿戴的突破點在於實現手機所不能實現的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智慧手錶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目前看來只有測血壓、血氧、心率和計步數等基本功能。他同時表示,可穿戴和智慧家居是物聯網時代的標配產品,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所有設備都可通過聯網晶片接入互聯網,而不像現在必須通過手機、電腦或路由器來聯網。”趙子明解釋。

“未來,身邊每個設備都是獲取資訊的入口。”紀偉認為,隨著網路設施的改善,未來無需藍牙、網路和螢幕,通過物聯網就能直接與設備進行互動,可穿戴設備或將迎來爆發期。

趙子明表示,可穿戴設備目前處在瓶頸階段,但倒不至於淪為明日黃花。出現瓶頸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限制,比如測量血壓和心率還不夠準確;二是新產品價格不具吸引力。他進一步解釋,只能計步數、心率的偽智慧化產品已將市場鋪滿,但目前高性能的產品還沒成型或沒進入量產階段。此外,趙子明說,可穿戴設備本身是很有前景的產品,但輿論期望太高,導致拿到產品,尤其是中低端產品後,心理落差較大。“崩盤的是期望值,而不是技術。”

物聯網助力新一輪爆發

統計資料表明,可穿戴市場中智慧手環佔有的份額最大,達65.2%左右;緊隨其後的是智能手錶,占比約31.2%。這兩項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佔有率大大超過可穿戴設備中的其他產品。

雖然目前LV智慧腕表的影響僅限於奢侈品牌圈,但它仍有望依靠現有優勢,在未來分得智慧穿戴設備市場的一杯羹。

趙子明說,奢侈品廠商的品牌形象、品牌擁躉和單台利潤都優於普通科技廠商。雖然目前佔據優勢的還是科技企業,他們在感測器、手機、電腦等配套設施,以及物聯網方面都有良好佈局。可傳統企業也有其自身的資金和品牌優勢。紀偉表示,智慧設備時尚化、設計化是業內公認的發展方向,是可穿戴設備差異化競爭的表現之一,恰好是奢侈品廠商的優勢所在。

未來智慧手錶的形態是什麼樣?紀偉說,不論是蘋果還是小米,可穿戴廠商目前都還處在探索的階段。錘子科技相關設計師表示,手機是目前人們最習慣操作的移動終端,許多智慧產品的視覺化部分都放在手機端。可穿戴設備不必非要超越手機,與手機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不是去替代手機,而是與手機互補。”趙子明認為,可穿戴的突破點在於實現手機所不能實現的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智慧手錶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目前看來只有測血壓、血氧、心率和計步數等基本功能。他同時表示,可穿戴和智慧家居是物聯網時代的標配產品,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所有設備都可通過聯網晶片接入互聯網,而不像現在必須通過手機、電腦或路由器來聯網。”趙子明解釋。

“未來,身邊每個設備都是獲取資訊的入口。”紀偉認為,隨著網路設施的改善,未來無需藍牙、網路和螢幕,通過物聯網就能直接與設備進行互動,可穿戴設備或將迎來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