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山白茶就一定好?決定白茶品質的三大因素!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01》

在文化高度發達的宋代,鬥茶蔚然成風。

這項茶葉之間角逐的活動始于唐朝,興盛於宋朝。

若唐朝那會兒的人民還處於衣食無憂的狀態,估計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料記載的就該是:“興於唐朝”了。

好吧,歷史的蹉跎不再細說。

來看看宋朝的鬥茶活動流程吧!

鬥茶,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類似於影視劇中常見的富家公子,鬥公雞、鬥蛐蛐之類的活動。

只不過鬥茶的水準會更高些,更優雅、更有文化些。

比如鬥茶的場地,玩的就很文雅。

宋朝的鬥茶場地,一般在在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

《02》

那時候的鬥茶,就是憑茶葉實力和烹煮實力。

宋朝的茶葉大都做成茶餅,

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

所以鬥茶的時候就要先把這些茶餅磨成粉,而後再烹煮。

這就考驗技術水準和含量了,茶要碾成什麼程度、是沸水投茶還是冷水投茶,這些可都是技術活。

不過,宋朝的鬥茶都很有水準。

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現在,也有不少鬥茶的方式,直接上茶品,沖泡幾次,分別從色、香、味、韻等方面去判斷茶葉的優質、好壞。

這些都還是屬於正當的鬥茶方式。

不過有一種鬥茶的方式,卻讓人有些不恥。

《03》

這種“別具一格”的鬥茶,鬥的不是茶的品質,而是茶葉產區的海拔。

近來,一直碰到一群比拼海拔的茶商。

比如,這個茶商說,我這個產產自某某山,海拔是全福鼎最高的;

或者說我這個山海拔多少多少多少,比太姥山都高處***米……

總之,為了體現自家的茶是高山茶,紛紛曬出自己的最高海拔。

一時間,大家比拼白茶的品質竟然是由海拔決定的!

最近一個更為誇張的說法,竟然說太姥山的海拔是1200米,此魄力村姑陳拜服。

不知道什麼時候,太姥山的最高海拔成為了自訂的。

人家主峰的海拔明明只有917.3米,那請問多出來的282.7米是長到天上,成為空中花園了嗎?

這種說辭,只能欺騙一些剛開始喝茶的朋友,但這些新茶友在瞭解了真相之後,還會受騙上當第二次嗎?

是以,鬥茶不可恥,可恥的是在一些常識上做文章,欺騙廣大消費者。

真正的鬥茶,是比拼茶葉的品質,而不是純粹比拼海拔。

雖說高山茶“霧芽吸盡香龍脂”,一款茶的品質好與否,除了海拔,還有其他決定因素。

《04》

影響白茶品質因素一:土壤

茶界流量當擔陸羽老師在自己的著作《茶經》中說了:“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說的是茶樹生長的土壤,以“爛石”為最好,“礫壤”次之,“黃土”的最差。

在這些所謂的高海拔產區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礫壤和黃土。

而這些條件的土壤所生長出來的茶葉品質,自然比不上“爛石”條件下所生長出來的茶。

那麼“爛石”好在哪,為什麼一千多年的陸羽就得出了“上者生爛石”的結論呢?

“爛石”的好處,大致有3點:

1、通透性好

“爛石”土壤屬於砂性,土體疏鬆,通氣條件好。

種植在爛石上的茶樹根系也就發達,根容量多,根系多的茶樹,吸收營養物質快。

這就有利於茶氨酸向地上部轉移也快,茶葉品質自然比較好。

2、土壤熱容量小、散熱快

“爛石”中含砂礫高,土壤熱容量小,白天吸熱後升溫快,夜間散熱後降溫也快,比如在今年夏天的高溫轟炸下,爛石這個散熱快的優點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因為這種巨大的晝夜溫差,有利茶樹對同化物的吸收積累。

是以,茶葉中蓄積的養分多。

3、礦物質含量高

“爛石”一般都在高山,其風化往往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為輔,是成土過程中的青年土壤。

在這種土體中原生礦物含量較高,尤其微量元素含量較豐富,對茶葉品質有直接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村姑陳鍾愛太姥山系列的白茶。

太姥山,是從海底隆起的山體,山上的土壤屬於“爛石”系列,砂礫含量多,就連路邊的土壤的砂礫含量高。

就更不必說太姥山景區的主峰,那就是怪石嶙峋的典型代表。

在這種土壤條件下種植出來的白茶,品質有保證。

《05》

影響白茶品質因素二:工藝

如果說高山白茶茶青的品質是骨頭,那麼制茶師傅的水準就是白茶品質的血與肉。

所以,一款白茶生長在有爛石、高海拔的地方,只能說它先天的條件好、基礎好。

但這不能說明最後生產出來的茶就是最好的,還有制茶的工藝呢。

白茶的製作工藝,簡單來說只要萎凋和乾燥2大部分,但這中間卻包含了許多的細節。

從茶葉和茶樹分離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萎凋的環節。

在萎凋的過程中,攤晾的厚薄程度、日曬時長都會影響茶葉的最終品質。

最後還有文火烘乾的環節,也十分重要。

只有掌握了精良的制茶工藝,才能把高山白茶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如此,方能不辜負高山白茶的茶青。

《06》

在這裡,必須要給各位提一個醒。

我們買白茶,追求的是白茶的品質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海拔。

海拔高的茶不一定全部都是好茶,這還要看制茶師的工藝呢!

所以呀,即便有人說他的茶產自海拔1700米的高山,那你也不要一定認為這就好茶。

茶好不好,自己喝過才知道!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頭條號】,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一款茶的品質好與否,除了海拔,還有其他決定因素。

《04》

影響白茶品質因素一:土壤

茶界流量當擔陸羽老師在自己的著作《茶經》中說了:“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說的是茶樹生長的土壤,以“爛石”為最好,“礫壤”次之,“黃土”的最差。

在這些所謂的高海拔產區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礫壤和黃土。

而這些條件的土壤所生長出來的茶葉品質,自然比不上“爛石”條件下所生長出來的茶。

那麼“爛石”好在哪,為什麼一千多年的陸羽就得出了“上者生爛石”的結論呢?

“爛石”的好處,大致有3點:

1、通透性好

“爛石”土壤屬於砂性,土體疏鬆,通氣條件好。

種植在爛石上的茶樹根系也就發達,根容量多,根系多的茶樹,吸收營養物質快。

這就有利於茶氨酸向地上部轉移也快,茶葉品質自然比較好。

2、土壤熱容量小、散熱快

“爛石”中含砂礫高,土壤熱容量小,白天吸熱後升溫快,夜間散熱後降溫也快,比如在今年夏天的高溫轟炸下,爛石這個散熱快的優點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因為這種巨大的晝夜溫差,有利茶樹對同化物的吸收積累。

是以,茶葉中蓄積的養分多。

3、礦物質含量高

“爛石”一般都在高山,其風化往往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為輔,是成土過程中的青年土壤。

在這種土體中原生礦物含量較高,尤其微量元素含量較豐富,對茶葉品質有直接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村姑陳鍾愛太姥山系列的白茶。

太姥山,是從海底隆起的山體,山上的土壤屬於“爛石”系列,砂礫含量多,就連路邊的土壤的砂礫含量高。

就更不必說太姥山景區的主峰,那就是怪石嶙峋的典型代表。

在這種土壤條件下種植出來的白茶,品質有保證。

《05》

影響白茶品質因素二:工藝

如果說高山白茶茶青的品質是骨頭,那麼制茶師傅的水準就是白茶品質的血與肉。

所以,一款白茶生長在有爛石、高海拔的地方,只能說它先天的條件好、基礎好。

但這不能說明最後生產出來的茶就是最好的,還有制茶的工藝呢。

白茶的製作工藝,簡單來說只要萎凋和乾燥2大部分,但這中間卻包含了許多的細節。

從茶葉和茶樹分離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萎凋的環節。

在萎凋的過程中,攤晾的厚薄程度、日曬時長都會影響茶葉的最終品質。

最後還有文火烘乾的環節,也十分重要。

只有掌握了精良的制茶工藝,才能把高山白茶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如此,方能不辜負高山白茶的茶青。

《06》

在這裡,必須要給各位提一個醒。

我們買白茶,追求的是白茶的品質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海拔。

海拔高的茶不一定全部都是好茶,這還要看制茶師的工藝呢!

所以呀,即便有人說他的茶產自海拔1700米的高山,那你也不要一定認為這就好茶。

茶好不好,自己喝過才知道!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頭條號】,瞭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