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你對自己的前半生滿意嗎?

一句老話“出名要趁早”,說的意思是人這一生有太多的不可預見,

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功成名就,在生命的前半生就已經精彩(如林志穎),自然是比較理想的狀態,當然,不是誰都有這個“命”,“老天自有安排”(引用歌曲“笨小孩”的一句)。有的人則是後勁發威,在前半生充分的積澱,後半生大方光彩(如吳秀波)。對於自己的前半生,我們該怎樣評價呢?(35歲以下就別跟著起哄了,儘量繞道,勿擾)

我們暫且把前後半生的分界線虛擬設定在40歲左右(開始不讓霍霍的年齡),在這個年齡,回想自己之前的經歷,會是什麼感覺?從出生、咿呀學語、獨立走路到開始上學,有一半多的時間都在接受教育和學習知識,在這期間,一些有某些特長、天賦的,或者後期培養的,逐步體現出優勢來,在未來步入社會奠定了很強的競爭力。

能夠擁有良好的基礎,和對未來清晰的目標方向,這樣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比較優質的了(具體的功績暫且不談)。

有這麼一種人,前半生過得混沌的狀態,感覺是暈暈乎乎就到了不惑之年,似乎還沒想明白怎麼活,就已經不再年輕。

各種壓力接踵而來,還沒準備好的心態自然有些承受不了,就會出現各種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會形成自閉、抑鬱等的心理。這類人缺乏的是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自己優勢的提煉,和發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晰的規劃人生,也許是自身的問題,也許是成長的環境、所接受教育的結果。總之,並不是所有的可憐之人,都有可恨之處。這類人可能更需要他人的説明和關懷。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每個人的前半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活法,不管前半生經歷的是愛與恨,還是情與仇,亦或者歡笑與淚水,感動或痛苦……都是人生充實的經歷。如同一場足球比賽,上半場是必經階段,輸或贏不能代表最終結果,但是必不可少,對於上半場的經驗,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鑒用於下半場的比賽,來做出綜合的調整,方才有機會贏得最終的勝利。

人活一世不易,前半生的精彩與否,不用太刻意糾結,好了繼續保持,不如意了,調整心態,調整方向,咱們下半生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