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找真正的七夕|巧手詩情傳遞我倆的故事

夏末時節,又近七夕

銀河開始搭起鵲橋,牛郎即將擁抱織女

七夕不一定要送999朵玫瑰花才是真愛

巧手詩情也能傳遞浪漫

| 圖片來源網路 |

七夕介紹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來歷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

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俱以習之。”

歷史文化

《詩經·小雅》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紮紮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長恨歌》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鵲橋仙》 (北宋)秦觀

| 圖片來源網路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尋找真正的七夕活動安排

從前車,馬,郵件慢

但現在網路的世界裡

距離無法隔開思念

我願寫下最美的故事

信箋傳情

活動內容:圍繞“七夕曬巧手”、“七月初七滿詩情”、“我倆的故事”三個主題,邀請廣大鹹菜絲們通過撰寫微網文、製作微視頻、錄製音訊等形式,

鵲橋相會,傳遞彼此的故事。

參與方式:郵箱3140552230@qq.com

西 鹹 新 區 官 方 微 信 公 眾 號

西 鹹 新 區

微信 : shanxixixianxinqu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