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一起之後,我們到底是要相互獨立,還是融為一體?

曾經很幼稚,總覺得愛情就應該是《泰坦尼克號》裡,

Jack和Rose那樣,我願意為了你拋棄榮華富貴,你願意為了我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我們只有在一起,才完整。

後來拜《紙牌屋》所賜,又走了另外一個極端,琢磨著,因為能夠滿足彼此的利益需求,而在一起的狡猾政客弗蘭克和鍾愛自己事業的克雷爾,似乎也是愛情。

也許沒那麼多甜言蜜語,甚至有時候像兩個共用一個公寓的室友,但他們的感情卻異常穩定而充滿樂趣。那麼我們普通人,是不是就在這兩種狀態之間被撕扯著呢?——

一方面,渴望親密關係,甚至有時候會奢求零距離,我們給這類情侶貼了個不太好聽的標籤,「連體嬰」。什麼事情都要一起做,不然就是不夠愛;什麼想法都要有默契,不然就是不夠愛;其他異性全是透明的,

不然就是不夠愛。

聽起來蠻誇張的,但仔細回憶一下,我們時不時就會被這樣的想法佔據潛意識,引發莫名其妙的爭吵。

另一方面,渴望獨立,甚至有時候就想一個人待著,沒有什麼原因,更和伴侶無關。但往往這個時候,對方會解讀成一個感情出現危機的信號,隨之而來的,又是爭吵。

我真的不敢說哪種是更好的,哪種是更適合情侶的相處方式,因為它們都會引起爭吵,而我們總想避免爭吵。

但是對於這背後的原因,我還是略知一二,權當個參考。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跟伴侶發脾氣到底是因為什麼,也許知道了,就能平靜點。

隨處可見地,有這樣一句話:

「愛情是自私的。」

乍一聽是廢話,但這句話揭示了愛情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排他性。大部分人支援單一配偶這種婚姻模式,不單是因為法律束縛、社會道德的約束,主要的原因還是愛情的本質就是排他和佔有。

而那些少部分支援多配偶的人,比如曝光率很高的波伏娃和薩特,但其實即便是波伏娃一開始,也是抵觸和排斥的,最後無奈之下順從了薩特偏愛的多伴侶關係模式。

所以當我們期望和對方親密無間,甚至合為一體的時候,根本原因其實是「佔有」。我們不願意跟任何人分享這個只屬於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將對方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作為一種本能,這種不自覺的行為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會增強很多掌控感。

另外,在我們迫切希望和伴侶的關係越來越近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那就是「光環效應」,大白話就是,當一個人有某一個極吸引你的特點時,你會自動認為Ta其它很多地方都是完美的;同理,當你覺得一個人有一個你非常討厭的缺點時,你會認為對方別的方面也是一無是處的 。

這個效應中對於伴侶有完美推論的傾向,往往發生在熱戀期,由最開始的吸引放大到完美,而這個過程總是會接近飽和,同時產生一定會存在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對方並不完美。

而光環效應的另一個極端開始發揮作用,當你發現伴侶身上一個有瑕疵的時候,就是熱戀期結束的標誌。你們會因為對瑕疵的放大而對對方產生沒來由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通過保持距離是得到負面情緒降低的一種非常快速有效的方式。

「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彼此獨立一些」

「不要這麼粘著,過度依賴對方」

「我需要自己的空間」

……

等等說辭都是在間接表達

「我對你有意見了」

「請你不要影響到我」

這樣的潛臺詞。

我們有渴望親密的種種理由,我們有追求獨立的種種理由,這兩種狀態還會不停交替地進行,也許是時候在天平的兩端之間找到屬於我們的平衡了。

如何找到平衡呢?

上文提到的提升自我覺知的意識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到底是什麼動機和出發點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和掌控,是找到平衡的開始。

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可能就需要一點勇氣了。

用不加遮掩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找朋友聊了聊。她給我講了這麼個故事——

她一個女生朋友,工作能力很強,男朋友比她小,是姐弟戀。經歷了所有情侶都會有的熱戀,彼此曾經肯定是吸引並欣賞的。但是異地很久的情況不是男生能忍受的,所以為了女生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搬到女生的城市,而且並沒有找新工作的意思。更甚的是,他也不希望女生去工作,天天粘在一起是最好不過了。

每天窒息般的查崗,讓女生開始質疑兩人之間的關係。曾經異地的時候,恨不得把手機粘在身上,就怕錯過對方的一條資訊,吃個飯,看個劇,打個球,都得視頻打卡。那個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在一個城市了,一定要天天在一起。」

「為什麼現在那麼反感他的靠近?我竟然有點不想回家了。」女生上班的時候總會這樣想這些問題,「怎麼突然覺得我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了?難道以後要一直這樣麼?」

她沒有選擇找個時間跟男生聊聊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開始給自己增加工作量,藉口加班晚回家,希望最好回去的時候對方已經睡了。終於,這樣的日子久了,兩個人因為一些小摩擦爆發了。

女生脫口而出:「你能不能給我一些獨立的空間!」

這話聽起來是比較刺耳的,尤其是出現在爆發點的時候。聽起來更像是:「我受不了你了,咱們分開一段時間吧。」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愛情一定是還在的,只是在雙方的最合適距離上有了分歧。這個距離關乎的是兩個人在新的變化中的角色,新的生活狀態的需求,生活品質的重新定義。

如果我們可以坦誠地直接溝通真正的問題,不用「獨立空間」這樣的字眼來躲避,也許我們就不會被究竟是要獨立還是要融為一體而困惑。所以找到這個糾結背後的真正困擾的問題是更重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獨立和融合之間找到平衡。

原載自鏡相

你會認為對方別的方面也是一無是處的 。

這個效應中對於伴侶有完美推論的傾向,往往發生在熱戀期,由最開始的吸引放大到完美,而這個過程總是會接近飽和,同時產生一定會存在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對方並不完美。

而光環效應的另一個極端開始發揮作用,當你發現伴侶身上一個有瑕疵的時候,就是熱戀期結束的標誌。你們會因為對瑕疵的放大而對對方產生沒來由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通過保持距離是得到負面情緒降低的一種非常快速有效的方式。

「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彼此獨立一些」

「不要這麼粘著,過度依賴對方」

「我需要自己的空間」

……

等等說辭都是在間接表達

「我對你有意見了」

「請你不要影響到我」

這樣的潛臺詞。

我們有渴望親密的種種理由,我們有追求獨立的種種理由,這兩種狀態還會不停交替地進行,也許是時候在天平的兩端之間找到屬於我們的平衡了。

如何找到平衡呢?

上文提到的提升自我覺知的意識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到底是什麼動機和出發點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和掌控,是找到平衡的開始。

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可能就需要一點勇氣了。

用不加遮掩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找朋友聊了聊。她給我講了這麼個故事——

她一個女生朋友,工作能力很強,男朋友比她小,是姐弟戀。經歷了所有情侶都會有的熱戀,彼此曾經肯定是吸引並欣賞的。但是異地很久的情況不是男生能忍受的,所以為了女生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搬到女生的城市,而且並沒有找新工作的意思。更甚的是,他也不希望女生去工作,天天粘在一起是最好不過了。

每天窒息般的查崗,讓女生開始質疑兩人之間的關係。曾經異地的時候,恨不得把手機粘在身上,就怕錯過對方的一條資訊,吃個飯,看個劇,打個球,都得視頻打卡。那個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在一個城市了,一定要天天在一起。」

「為什麼現在那麼反感他的靠近?我竟然有點不想回家了。」女生上班的時候總會這樣想這些問題,「怎麼突然覺得我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了?難道以後要一直這樣麼?」

她沒有選擇找個時間跟男生聊聊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開始給自己增加工作量,藉口加班晚回家,希望最好回去的時候對方已經睡了。終於,這樣的日子久了,兩個人因為一些小摩擦爆發了。

女生脫口而出:「你能不能給我一些獨立的空間!」

這話聽起來是比較刺耳的,尤其是出現在爆發點的時候。聽起來更像是:「我受不了你了,咱們分開一段時間吧。」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愛情一定是還在的,只是在雙方的最合適距離上有了分歧。這個距離關乎的是兩個人在新的變化中的角色,新的生活狀態的需求,生活品質的重新定義。

如果我們可以坦誠地直接溝通真正的問題,不用「獨立空間」這樣的字眼來躲避,也許我們就不會被究竟是要獨立還是要融為一體而困惑。所以找到這個糾結背後的真正困擾的問題是更重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獨立和融合之間找到平衡。

原載自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