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為何要鉅資造國產發動機:主力戰機比西方還要貴

近期,中國海軍航空兵服役了新一代殲-16多用途戰鬥機,

其定位非常類似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0MKK戰機,被認為是可以執行各種複雜任務的多面手,值得注意的是,殲-16配備了國產渦扇-10改進型發動機,而不是此前中國戰機普遍配備的俄制AL-31系列發動機,這種變化說明中國國產發動機工業取得了不小進步,無論是發動機的可靠性還是性能都可以滿足空軍的需求。

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是由前蘇聯手把手建設起來的,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對俄制發動機進行測繪仿製,因此也繼承了不少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缺點,比如說在蘇聯的戰爭哲學中,戰鬥機在戰時都是“消耗品”,每架戰機最多存活時間也就是100到200小時,因此沒必要過於注重零部件的壽命,這導致蘇制乃至後來的俄制發動機都更加重視發動機的性能而不是壽命,

這導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AL-31和RD-93發動機壽命都遠低於西方同類產品。

舉例來說,AL-31系列發動機的壽命不超過1000個小時,而大修壽命更是僅有300小時,這款發動機廣泛應用在殲-10系列戰機上,如果按照每年200個小時的飛行時間來看,

不到5年就要更換發動機,則每台AL-31發動機價格高達500萬美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與俄制發動機相比,美國同類的F110渦扇發動機壽命高達4000小時,大修時間為1000小時,而新一代F-135發動機的壽命更是超過了10000小時,這樣一來,雖然看似西方發動機價格要高一些,但考慮到俄制發動機需要頻繁的更換,整體成本要高於西方戰機。

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發動機的問題和俄羅斯如出一轍,由於材料加工等基礎技術領域的落後,導致中國發動機的可靠性遠遜于歐美,要知道發動機的材料要求非常高,同樣的設計結構,如果用上強度更好的單晶渦輪葉片,就能提高發動機的推力,而這是無法走捷徑的,

必須要經過漫長累計才能掌握。中國近期組建專門的發動機集團,就是要走出對俄系發動機的依賴,現在來看,雖然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但至少中國國產發動機已經走上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