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局】水深!美國太平洋艦隊撞船事故沒那麼簡單

前不久,島叔還評論,“麥凱恩”號闖入中國中國南沙群島美濟礁12海裡事件,就像塊粘在鞋底的口香糖,很煩人,又甩不掉。

這兩天,這塊口香糖就出事了。

事件

北京時間21日早上7點24分,美國“麥凱恩”號驅逐艦在新加坡東部和麻六甲海峽附近與一艘商船發生碰撞。第二天經過清點,在驅逐艦上發現了10名海員的遺體。事件發生後,美國海軍下令即刻在全世界範圍“暫停行動”。北京時間今天下午,美國海軍已解除第七艦隊司令奧庫安的職務。

美國第七艦隊司令奧庫安

但這不是孤立事件。

1月31日,“安提坦號”試圖停泊東京灣時擱淺,造成推進器受損並且漏油,無人員傷亡;

5月9日,巡洋艦“夏普倫湖”號與一艘韓國漁船在鬱陵島以南約56英里的水域相撞,沒有傷亡報告;

6月17日,海軍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在日本外海和菲律賓籍的貨輪發生碰撞,造成7名美國水兵死亡。

“菲茨傑拉德”號事件在當時已經被譽為美國海軍近年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美國海軍上將比爾·莫蘭當天在五角大樓對媒體說,被革職軍官在事發數小時前失去“對情況的警覺性”。美國海軍除計畫將指揮軍艦的軍官一律撤職外,還準備處罰約12名艦上官兵,包括所有事發時正在值勤的美軍人員。

不曾想,才過了兩個月,一次更嚴重事件就來了。

這一次,連美國國內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都開始唱衰,認為這是“大國衰落”的標誌。

管理

似乎與事故頻發的尷尬現狀不符,美國軍隊,特別是海軍的管理制度是非常細緻且嚴格的。

美國海軍具備世界海軍最完善和最成熟的相關法規。

根據其頒佈的《美國海軍軍官手冊》和《美國海軍水兵手冊》等,對美國海軍艦艇人員在海上的安全規定和在海上執行各種任務所需要遵從的行為規範都有明確規定,而且非常具體,清晰,可操作性十分強。

這點從很多歷史事件也可以看出。1995年,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布林達上將胸前佩戴了兩枚“V”字形戰鬥銅質勳帶徽章,被新聞輿論質疑。

因為按照美國海軍細緻的榮譽準則,雖然布林達參加過越戰、海灣戰,但沒有按照規定,在榮譽證書對佩戴權利有明確的語句說明,這就是不允許的。

後來布林達摘下了徽章,但人們仍然不依不饒。1996年5月16日,布林達上將自殺身亡,留下遺書:我違反了美國軍官的榮譽準則,為了海軍的榮譽,我今天選擇死亡。

規則不僅細緻,而且嚴格。

1987年兩伊戰爭期間,正在波斯灣執行護衛油輪任務的美國海軍斯塔克號護衛艦,遭到伊拉克空軍幻影F.1戰鬥機射出的兩枚法制飛魚反艦導彈攻擊,導致艦上37名官兵死亡,21人受傷。事情發生在晚上,很多士兵都睡覺了。而事發時艦長只是上了個廁所,嚴格來說並不算怠忽職守。但美國海軍事故審查委員會依舊解除了布林德爾艦長的職務,並要求把他提交軍事法庭審判。最後,布林德爾被處以非司法性懲處,提前退役了。

可見,美軍對軍官失誤的懲戒之嚴。但管理制度細緻而又嚴格,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沒有遵守呢?

壓力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軍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曉志告訴我們,這次出事的“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屬於阿利伯克級,是美第七艦隊主要作戰艦船,包括雷達系統在內的各項性能相當先進,如果操作得當,不可能發生碰撞事故。而且,這次撞擊的商船長600英尺,總噸位為3萬噸,是“麥凱恩”號的3倍,按理來說是很容易被發現的。這次的事故很大的原因,並不是這些客觀因素,主要還是官兵們的精神壓力太大。

與6月17日與菲律賓貨船相撞的“菲茲傑拉德”號驅逐艦一樣,“麥凱恩”號也同樣來自於美國第七艦隊第15驅逐艦中隊,該中隊擁有7艘驅逐艦,常年活躍在西太平洋海域。

第七艦隊所承擔的作戰區域東起國際換日線,西至非洲東岸紅海(不包括波斯灣),南達印度洋及南極,北至白令海峽,整個作戰區域1.3468億平方公里,比美國本土大14倍,任務量本就極大。但最近又有了加碼。

特朗普上臺後曾確認,“亞太再平衡”是一項他不會廢棄的奧巴馬“遺產”,這一戰略對於實現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目標至關重要。同時,其與亞太國家的頻繁互動也體現出,亞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註定了這裡是美國重大利益所在。而美軍的實際軍事行為也似乎宣示了,在亞太地區美國要實現軍事和政治手段的並舉。

島叔曾介紹過,最近一段時間僅針對中國南海,美軍的行動就遠不止“航行自由行動”,每年有上千次的抵近偵察行動,有數以百次的戰備巡航和威懾動作,有數以十計的軍事演習,還有大量的軍艦和飛機頻繁從南海經過。美軍還試圖把這類行動“常規化”……而這些任務全都甩在了第七艦隊身上。

越來越多的軍事行為,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訓練。再加之,因為美海軍在南海範圍內並沒有固定線路,很容易破壞南海原有航線,對瞭望和偵查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說艦上的所有人,特別是艦長,要保持每時每刻的警覺。

隨著近期亞太地區熱點的持續頻發,第七艦隊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已遠遠超出了其現有承受能力,單艘艦船既要執行島礁抵近偵察,又要實施多邊聯合軍演,還要進行跨區域調防,官兵的體力和精力都有很大消耗,大家壓力非常大,很容易出現疲憊性事故。

“麥凱恩”號和“菲茲傑拉德”號驅逐艦都是美第七艦隊目前的主力防空驅逐艦和航母戰鬥群的重要組成力量,他們的受損檢修將大大削弱第七艦隊的作戰力量,這對於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第七艦隊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軍費

讓第七艦隊捉襟見肘的還不只是作戰力量,還有頭疼的軍費開支問題。

在奧巴馬時期,一直嚴控軍費運算,他執政七年間,美國國防預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4.5%降至不足3%。

但特朗普在軍費方面的政策與奧巴馬大相徑庭。早在其當選之前,曾就擴充美國軍備發表演講,表示宣佈如果當選,他將要求國會全面停止國防預算減支,增加軍費支出,擴大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規模。而在其尚未上任之時,就不斷地推進奧巴馬簽署總額達6187億美元的2017財年美國國防預算法案,奧巴馬對此頗有微詞。

按軍兵種角度分解,2017財年常規國防預算中,陸軍申請額為1230億美元,海軍1554億美元,空軍1511億美元,國防部直屬機構945億美元。與2016財年國防執行預算相比,陸軍減少了15億美元(同比下降1%),海軍減少69億美元(下降4%),空軍增長22億美元(上升1.3%),國防部直屬機構減少17億美元(下降1.7%)。海軍預算下降比例是最高的。這無疑直接影響到了海外任務量極大的第七艦隊。

一方面是前總統嚴控的軍費預算,另一方面又是現總統不斷彰顯海外軍事力量的野心。在這樣一個尷尬的階段裡,美國軍隊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但實際而言,特朗普想要全面增加軍費以適應當下不斷擴張的海外軍事需求,還需一段比較長的磨合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還會不會出“麥凱恩號”類似事件,這又是考驗美軍的難題了。

教訓

美軍這次的及時挽救也是必要的。

方曉志主任認為,事故頻發,意味著軍隊應對能力下降、官兵整體素質走低,也是美海軍戰鬥力下降的一種表現。美軍的及時收縮是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而對於在積極發展海軍力量的中國來說,提高安全意識,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訓練,注重官兵的勞逸結合,是我們應從美軍此次事件中學到的教訓。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發展海軍也要遵守國際法,尊重其他國家的領海主權,如果仍要時不時地以“航行自由行動”侵犯別國,最終只能自嘗惡果。

文/東方補白

規則不僅細緻,而且嚴格。

1987年兩伊戰爭期間,正在波斯灣執行護衛油輪任務的美國海軍斯塔克號護衛艦,遭到伊拉克空軍幻影F.1戰鬥機射出的兩枚法制飛魚反艦導彈攻擊,導致艦上37名官兵死亡,21人受傷。事情發生在晚上,很多士兵都睡覺了。而事發時艦長只是上了個廁所,嚴格來說並不算怠忽職守。但美國海軍事故審查委員會依舊解除了布林德爾艦長的職務,並要求把他提交軍事法庭審判。最後,布林德爾被處以非司法性懲處,提前退役了。

可見,美軍對軍官失誤的懲戒之嚴。但管理制度細緻而又嚴格,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沒有遵守呢?

壓力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軍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曉志告訴我們,這次出事的“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屬於阿利伯克級,是美第七艦隊主要作戰艦船,包括雷達系統在內的各項性能相當先進,如果操作得當,不可能發生碰撞事故。而且,這次撞擊的商船長600英尺,總噸位為3萬噸,是“麥凱恩”號的3倍,按理來說是很容易被發現的。這次的事故很大的原因,並不是這些客觀因素,主要還是官兵們的精神壓力太大。

與6月17日與菲律賓貨船相撞的“菲茲傑拉德”號驅逐艦一樣,“麥凱恩”號也同樣來自於美國第七艦隊第15驅逐艦中隊,該中隊擁有7艘驅逐艦,常年活躍在西太平洋海域。

第七艦隊所承擔的作戰區域東起國際換日線,西至非洲東岸紅海(不包括波斯灣),南達印度洋及南極,北至白令海峽,整個作戰區域1.3468億平方公里,比美國本土大14倍,任務量本就極大。但最近又有了加碼。

特朗普上臺後曾確認,“亞太再平衡”是一項他不會廢棄的奧巴馬“遺產”,這一戰略對於實現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目標至關重要。同時,其與亞太國家的頻繁互動也體現出,亞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註定了這裡是美國重大利益所在。而美軍的實際軍事行為也似乎宣示了,在亞太地區美國要實現軍事和政治手段的並舉。

島叔曾介紹過,最近一段時間僅針對中國南海,美軍的行動就遠不止“航行自由行動”,每年有上千次的抵近偵察行動,有數以百次的戰備巡航和威懾動作,有數以十計的軍事演習,還有大量的軍艦和飛機頻繁從南海經過。美軍還試圖把這類行動“常規化”……而這些任務全都甩在了第七艦隊身上。

越來越多的軍事行為,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訓練。再加之,因為美海軍在南海範圍內並沒有固定線路,很容易破壞南海原有航線,對瞭望和偵查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說艦上的所有人,特別是艦長,要保持每時每刻的警覺。

隨著近期亞太地區熱點的持續頻發,第七艦隊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已遠遠超出了其現有承受能力,單艘艦船既要執行島礁抵近偵察,又要實施多邊聯合軍演,還要進行跨區域調防,官兵的體力和精力都有很大消耗,大家壓力非常大,很容易出現疲憊性事故。

“麥凱恩”號和“菲茲傑拉德”號驅逐艦都是美第七艦隊目前的主力防空驅逐艦和航母戰鬥群的重要組成力量,他們的受損檢修將大大削弱第七艦隊的作戰力量,這對於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第七艦隊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軍費

讓第七艦隊捉襟見肘的還不只是作戰力量,還有頭疼的軍費開支問題。

在奧巴馬時期,一直嚴控軍費運算,他執政七年間,美國國防預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4.5%降至不足3%。

但特朗普在軍費方面的政策與奧巴馬大相徑庭。早在其當選之前,曾就擴充美國軍備發表演講,表示宣佈如果當選,他將要求國會全面停止國防預算減支,增加軍費支出,擴大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規模。而在其尚未上任之時,就不斷地推進奧巴馬簽署總額達6187億美元的2017財年美國國防預算法案,奧巴馬對此頗有微詞。

按軍兵種角度分解,2017財年常規國防預算中,陸軍申請額為1230億美元,海軍1554億美元,空軍1511億美元,國防部直屬機構945億美元。與2016財年國防執行預算相比,陸軍減少了15億美元(同比下降1%),海軍減少69億美元(下降4%),空軍增長22億美元(上升1.3%),國防部直屬機構減少17億美元(下降1.7%)。海軍預算下降比例是最高的。這無疑直接影響到了海外任務量極大的第七艦隊。

一方面是前總統嚴控的軍費預算,另一方面又是現總統不斷彰顯海外軍事力量的野心。在這樣一個尷尬的階段裡,美國軍隊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但實際而言,特朗普想要全面增加軍費以適應當下不斷擴張的海外軍事需求,還需一段比較長的磨合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還會不會出“麥凱恩號”類似事件,這又是考驗美軍的難題了。

教訓

美軍這次的及時挽救也是必要的。

方曉志主任認為,事故頻發,意味著軍隊應對能力下降、官兵整體素質走低,也是美海軍戰鬥力下降的一種表現。美軍的及時收縮是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而對於在積極發展海軍力量的中國來說,提高安全意識,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訓練,注重官兵的勞逸結合,是我們應從美軍此次事件中學到的教訓。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發展海軍也要遵守國際法,尊重其他國家的領海主權,如果仍要時不時地以“航行自由行動”侵犯別國,最終只能自嘗惡果。

文/東方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