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昔日荒山變身成“綠色銀行” 巴東上李坪村小貝母種出大“錢景”

免費領取袋裝石灰

“老李你也來拖石灰呀,這下貝母田裡鋤草有招了。

”“是呀,我老早就開車在這裡等著啦。”8月17日早上八點,一輛裝滿500包石灰的大貨車停在巴東縣野三關鎮上李坪村委會廣場,村民們騎著小貨車、三輪車從四面八方趕來,高興地領取這份“禮物”。

對話中的“老李”名叫李紅平,騎著三輪車行駛了2公里的山路,拉回了兩包石灰。前些年,靠種植蔬菜發了財,如今,蔬菜價格行情走向低迷,李紅平果斷扔掉了“傷心菜”,試種上了前景看好的貝母。

和李紅平一樣,160戶村民跟追藥材市場風,380畝貝母很快點綴了上李坪村的沃野。

上李坪村海拔1200米,山地溝穀相間分佈,光照充足,土壤通透性好,適合發展藥材。如何向藥材“要財”?上李坪村民手持這棵“搖錢樹”,使完一身蠻力勁兒,卻搖不下來“金元寶”。

小藥材要做成大產業,就要釋放“母雞孵蛋”效應,在種植、加工、銷售環節上抱成團。捕捉到了藥味商機,在廣州下海試水汽車配件採購銷售、餐飲服務業、服裝批發等諸多行業,

賺得一大桶金的譚定明毅然回鄉,組建成立了巴東縣鑫田生態林藥種植專業合作社。

田間管理

拋棄了“財富雪球”,譚定明把140余萬積蓄全部投注到了老家的荒地林子,從貴陽引進優質漆樹種苗,

採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領和帶動村民種植漆樹2.52萬餘株,昔日荒山變身成“綠色銀行”,20余名貧困戶僅需一把割漆刀,流出的生漆就是一張張鈔票。

漆樹樹型苗條,主幹高挺、筆直,分枝少且樹冠如傘狀,陽光、雨水均可直達地面。“漆樹間大塊田地閒置,陽光、雨水一樣不少,浪費了多可惜呀!”從小和泥土長大的譚定明,深知“一寸土地一寸金”的道理,暗下心思探索林下藥材種植新模式。

不出一分錢,種子、農藥、技術服務送到家門口,合作社成了藥材種植戶的貼身“管家”和“保姆”。今年6月,160名村民踴躍加入了合作社,貧困戶占了三分之一,按統一技術標準和規範,播下了一粒粒貝母種子,一個個脫貧夢也開始生根發芽。

“老陳呀,這都到中午了,都不回家乘涼休息一下啊。”“譚總啊,這天兒不熱耐得住,等拔完這塊貝母地的雜草再回去。”看到田邊公路上的譚定明停車打招呼,

陳千萬連忙摘掉草帽,用衣袖擦掉臉上的汗珠,抬頭向譚定明揮手問好。

陳千萬很早就和藥材打上了交道,苦於單打獨鬥,卻在藥材上栽了跟頭:沒有標準種植技術做指南,鋤草噴灑除草劑、施肥追加化學肥料,貝母苗根部經常腐爛倒伏,一分耕耘卻沒帶來一份收穫。今年,陳千萬加入了合作社,才領略到什麼叫爐火純青的“藥材經”。

簽訂入社協議

田間要挖好排水溝,栽種前要追加農家糞肥,鋤草要人工處理……在貝母技術培訓課上,合作社邀請專業技術員為種植戶傳貝母種植真經,村民們也由技術盲變成“土專家”。目前,合作社已組織技術培訓4場次,田園課堂富了村民的腦袋。

“有了合作社撐腰,我們才有主心骨和靠山,種植貝母也更有底氣和信心。”今年,村民黃本萬把五畝蔬菜地全部種上了貝母,長勢十分喜人,年底即可進入收穫期,預計可收入10萬。

好種,好管,市場風險小,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貝母好“錢景”,上李坪村的貝母熱也快速升溫。社員貝母田間當“工人”,譚定明則走出去做市場推銷員,深入沿海藥材加工企業搞推廣、跑訂單,已成功與安徽亳州中藥材購銷公司簽下第一單。

無限挖掘和放大貝母的經濟價值,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譚定明巧念一本新的藥材經:建設一個貝母藥材幹品加工廠,烘乾貝母以便長期儲存。他說,貝母幹品可長期保質,錯開上市期,跟著市場跑,充分把握價格制勝的主動權,提升貝母藥材附加值。

“田間管理有專家,藥材銷售有買家,大膽種植貝母奔富路,擔心和顧慮根本不用怕。”在上李坪村,小小貝母種出了光明好“錢景”,合作社和老百姓正連袂演繹一場精彩的脫貧蛻變。

組建生漆加工生產線,搭建20個香菇種植大棚……創業帶頭人譚定明已描繪出一幅新的產業脫貧版圖,引領科技“嫁”到小山村,把窮帽子甩出大山外。

長江巴東網聲明:凡本網原創作品,版權均屬於長江巴東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簽訂入社協議

田間要挖好排水溝,栽種前要追加農家糞肥,鋤草要人工處理……在貝母技術培訓課上,合作社邀請專業技術員為種植戶傳貝母種植真經,村民們也由技術盲變成“土專家”。目前,合作社已組織技術培訓4場次,田園課堂富了村民的腦袋。

“有了合作社撐腰,我們才有主心骨和靠山,種植貝母也更有底氣和信心。”今年,村民黃本萬把五畝蔬菜地全部種上了貝母,長勢十分喜人,年底即可進入收穫期,預計可收入10萬。

好種,好管,市場風險小,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貝母好“錢景”,上李坪村的貝母熱也快速升溫。社員貝母田間當“工人”,譚定明則走出去做市場推銷員,深入沿海藥材加工企業搞推廣、跑訂單,已成功與安徽亳州中藥材購銷公司簽下第一單。

無限挖掘和放大貝母的經濟價值,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譚定明巧念一本新的藥材經:建設一個貝母藥材幹品加工廠,烘乾貝母以便長期儲存。他說,貝母幹品可長期保質,錯開上市期,跟著市場跑,充分把握價格制勝的主動權,提升貝母藥材附加值。

“田間管理有專家,藥材銷售有買家,大膽種植貝母奔富路,擔心和顧慮根本不用怕。”在上李坪村,小小貝母種出了光明好“錢景”,合作社和老百姓正連袂演繹一場精彩的脫貧蛻變。

組建生漆加工生產線,搭建20個香菇種植大棚……創業帶頭人譚定明已描繪出一幅新的產業脫貧版圖,引領科技“嫁”到小山村,把窮帽子甩出大山外。

長江巴東網聲明:凡本網原創作品,版權均屬於長江巴東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