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批95後已經離婚,原因是這樣!

95後的離婚可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總覺得結婚,

離婚都是一件沉重的大事,但是對於95後,好像更像是一種嘗試。

1

調查顯示:

95後整體上更加開放

最近出爐了一份《粉紅z世代——中國95後資料包告》,報告說,95後對未婚先孕的接受度很高;相比起經濟水準,95後更在意三觀是不是相符;在結婚方式的選擇上,54%的受訪者選擇“旅婚”;大部分人對“裸婚”的接受度也很高……

95後對結婚這件事很放鬆。不過,這份報告95後離婚的事。

我國《婚姻法》規定,男性最低適婚年齡為22歲。

1995年出生的男性今年剛符合標準,所以,今年至少是95後男生的“結婚元年”。

95後女生的“結婚元年”是兩年前,因為女性最低適婚年齡為20歲。

然而無論20歲結,還是22歲結,在一線城市都實屬罕見。只有哪天他們離婚了,跳出來嚇你一跳,你才反應過來,what?他們居然結過婚?

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發佈的《2015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資料顯示,95後的初戀平均年齡為12歲;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平均為17歲,

相比於80後的22歲,提早了5年。對性的態度,95後整體上也更加開放。

我們80後、90後在青春期偷看和暗自羡慕的美國青春性喜劇故事,對95後來說,都是日常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95後的進步。

可能對他們來說,相比起婚姻,單純的戀愛或滾床單,要輕鬆得多。

2

為了孩子而離婚

我表妹是個離了婚的95後。

表妹是在閩南長大的香港人。她19歲結的婚——兇殘的香港法律規定,

18歲就能合法結婚。

表妹的老公小她幾個月,高中同學。可能出於“在大陸的港澳臺會互相吸引”這條神秘的原則,他們高三就談起了戀愛。

兩個學渣一談戀愛,就雙雙考到江蘇某二本院校去了——他們堅持填同一個志願,堅持大學四年都膩在一起。

大三那年,我表妹懷孕了,在男朋友的呵護下,每天頂著大肚子去上課,期末考結束正好到香港待產。那年九月,一個健康的男嬰誕生,

我成了舅舅。第二年春天他們補辦婚禮,表妹的男朋友成了我妹夫。

《中國95後資料包告》中關於未婚先孕的調查

超過四分之三的的95後選擇“先上車,後補票”

如果未婚先孕,就把孩子生下來,結婚。顯然,他們做了大部分95後會做的選擇。

因為香港的房價太貴,

大學畢業後,他們在深圳租了套房。我妹夫隻身到香港找工作,因為學歷不好,並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只能在香港親戚家幫幫忙。每天深圳香港來回轉,通勤時間三小時以上,回到家,妻兒都睡著了。

迫于生計,我表妹在帶娃之餘做起了微商。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我遮罩了她不勝其煩的朋友圈。她的世界,逐漸只剩下代購食品的九宮格和她兒子的九宮格。

有了孩子,事情變得身不由己。妹夫常常應酬到很晚,每個月那點工資必須充公,我妹死死抓住這個家庭所有的收入來源,為了給孩子買更好的尿布,更好的奶粉。這種枯燥的生活維持了兩年後,我那個稚嫩的妹夫終於發現自己是生活在幻覺裡。

“我發現我不愛她了。我們之間只剩下孩子。”某天下午,我收到妹夫的微信,內心無比尷尬。

畢竟,他還是個孩子,一個已為人父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較晚地迎來第一份戀愛,卻過早進入婚姻和家庭,如今,父愛成了他維持家庭的唯一理由。而愛情已經消逝了。

最終,他們和平離婚。至於兒子,他們打算一起撫養長大。

多數奉子成婚的婚禮裡,夫妻會因為孩子勉強在一起,或者等孩子“長大了”再離婚,三方都在承受痛苦。

3

離婚後,我可以好好談戀愛了

96年的曉琴是相親認識鄧宇的。

第17個,是鄧宇。

見面吃完飯,她和鄧宇一起擠地鐵回家。

車廂裡剛好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侏儒症女士,大家紛紛避開。鄧宇是唯一的例外。為了把那位女士送到站,鄧宇錯過了自己那一站。

因為這件小事,曉琴喜歡上了這個男生。

兩個人半年後結婚。曉琴認為只要人善良,其他都不重要。何況她的“都不重要”,其實什麼都有了:鄧宇有穩定工作,有房有車。

結婚後,曉琴才感到不對勁。鄧宇是心地善良,但他的善良是對世間所有人的大愛。對她,他好像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感,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冷淡的。

而曉琴對鄧宇的感情,似乎也是冷淡的。

婚後三個月,曉琴和鄧宇在一個下雨的夜晚聊了一整夜。顯然,她追求的是高低起伏的愛情,他則希望平淡。兩人決定離婚。

曉琴媽以死相逼,威脅她不可以放棄這麼好的物件。曉琴說:“他條件是好,但我們的婚姻是一場誤會。我們三觀不符,就像兩個平行世界的人。”

這是95後的主流觀點。已經不是母親那代可以湊合著過日子的女性了。

《中國95後資料包告》中關於伴侶條件的調查

大部分95後最看重“三觀一致”

曉琴笑著說,“離婚後我才發現自己沒什麼戀愛經驗,現在倒是可以好好談戀愛了。”

4

反正年輕,搞砸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談論那些可笑的“相親價目表”時,第一批結婚的95後,已經離婚了。

在“大人”看來,別說95後,90後的我們都太“幼稚”:對婚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潔身自好”,要麼不結婚,要麼結婚又輕易離婚,幼稚透頂。

可能恰恰相反,他們可能是想得更通了。

身經百戰的95後老司機反過來告訴你:相比起肉體的歡愉,跟一個人長久地談戀愛要困難得多,更別提婚姻了。

性觀念上更加開放,意味著他們更需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在“成長”這件事上,95後,起碼在身體上比我們走得更早。

那麼心靈上呢?

哲學家蘇珊·奈曼在《為什麼長大》指出,從青少年轉變為成人,可能是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因為這是你第一次需要自己做出選擇,你頂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專業、這份工作、這段感情,都會影響今後的命運。而你也許要再過十年才會明白,沒有什麼錯誤是不可以補救的。

沒有什麼錯誤是不可以補救的,在這點上,95後想得比前輩們都要透徹。

而在大多數的90後婚姻中我們還不能找到兩個完全獨立的‘自我’。

第一批離婚的90後,的確對婚姻充滿焦慮:他們平均年齡27歲,在社會打滾了幾年,開始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要獨立的自我,還是婚姻的穩定?他們很掙扎。

而我接觸的第一批離婚的95後,面臨的問題一模一樣,態度卻跟90後完全不同。離婚、結婚,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嘗試:反正還年輕,搞砸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他們因此比其他玩家更有經驗,更清楚未來將要面臨怎樣的關卡。你說,這些舉重若輕的年輕人,是真的幼稚嗎?

事情變得身不由己。妹夫常常應酬到很晚,每個月那點工資必須充公,我妹死死抓住這個家庭所有的收入來源,為了給孩子買更好的尿布,更好的奶粉。這種枯燥的生活維持了兩年後,我那個稚嫩的妹夫終於發現自己是生活在幻覺裡。

“我發現我不愛她了。我們之間只剩下孩子。”某天下午,我收到妹夫的微信,內心無比尷尬。

畢竟,他還是個孩子,一個已為人父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較晚地迎來第一份戀愛,卻過早進入婚姻和家庭,如今,父愛成了他維持家庭的唯一理由。而愛情已經消逝了。

最終,他們和平離婚。至於兒子,他們打算一起撫養長大。

多數奉子成婚的婚禮裡,夫妻會因為孩子勉強在一起,或者等孩子“長大了”再離婚,三方都在承受痛苦。

3

離婚後,我可以好好談戀愛了

96年的曉琴是相親認識鄧宇的。

第17個,是鄧宇。

見面吃完飯,她和鄧宇一起擠地鐵回家。

車廂裡剛好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侏儒症女士,大家紛紛避開。鄧宇是唯一的例外。為了把那位女士送到站,鄧宇錯過了自己那一站。

因為這件小事,曉琴喜歡上了這個男生。

兩個人半年後結婚。曉琴認為只要人善良,其他都不重要。何況她的“都不重要”,其實什麼都有了:鄧宇有穩定工作,有房有車。

結婚後,曉琴才感到不對勁。鄧宇是心地善良,但他的善良是對世間所有人的大愛。對她,他好像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感,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冷淡的。

而曉琴對鄧宇的感情,似乎也是冷淡的。

婚後三個月,曉琴和鄧宇在一個下雨的夜晚聊了一整夜。顯然,她追求的是高低起伏的愛情,他則希望平淡。兩人決定離婚。

曉琴媽以死相逼,威脅她不可以放棄這麼好的物件。曉琴說:“他條件是好,但我們的婚姻是一場誤會。我們三觀不符,就像兩個平行世界的人。”

這是95後的主流觀點。已經不是母親那代可以湊合著過日子的女性了。

《中國95後資料包告》中關於伴侶條件的調查

大部分95後最看重“三觀一致”

曉琴笑著說,“離婚後我才發現自己沒什麼戀愛經驗,現在倒是可以好好談戀愛了。”

4

反正年輕,搞砸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談論那些可笑的“相親價目表”時,第一批結婚的95後,已經離婚了。

在“大人”看來,別說95後,90後的我們都太“幼稚”:對婚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潔身自好”,要麼不結婚,要麼結婚又輕易離婚,幼稚透頂。

可能恰恰相反,他們可能是想得更通了。

身經百戰的95後老司機反過來告訴你:相比起肉體的歡愉,跟一個人長久地談戀愛要困難得多,更別提婚姻了。

性觀念上更加開放,意味著他們更需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在“成長”這件事上,95後,起碼在身體上比我們走得更早。

那麼心靈上呢?

哲學家蘇珊·奈曼在《為什麼長大》指出,從青少年轉變為成人,可能是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因為這是你第一次需要自己做出選擇,你頂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專業、這份工作、這段感情,都會影響今後的命運。而你也許要再過十年才會明白,沒有什麼錯誤是不可以補救的。

沒有什麼錯誤是不可以補救的,在這點上,95後想得比前輩們都要透徹。

而在大多數的90後婚姻中我們還不能找到兩個完全獨立的‘自我’。

第一批離婚的90後,的確對婚姻充滿焦慮:他們平均年齡27歲,在社會打滾了幾年,開始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要獨立的自我,還是婚姻的穩定?他們很掙扎。

而我接觸的第一批離婚的95後,面臨的問題一模一樣,態度卻跟90後完全不同。離婚、結婚,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嘗試:反正還年輕,搞砸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他們因此比其他玩家更有經驗,更清楚未來將要面臨怎樣的關卡。你說,這些舉重若輕的年輕人,是真的幼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