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胞胎”青銅鼎,見證西周覆亡,北京上海臺北各藏一件

青銅鼎中的“三胞胎”,較為少見,頌鼎就是一例。

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分別收藏著一件頌鼎。這三件鼎,均為圜底,二立耳,腹飾二道弦紋,其主人為同一人,

更驚奇的是三件鼎銘文相同,顯然出自同一時期、同一人之手,堪稱“三胞胎”青銅鼎。

頌鼎銘文:“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大室,即位。宰引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王曰:頌,命汝官成周貯二十家,監新造貯用宮禦。賜汝玄衣黹純、赤、朱黃、鑾、旂、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鼎。

用追孝,祈介康純佑通祿永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從形制、文字特徵看,頌鼎三器為西周晚期之物無疑,不少學者將其定為厲王或宣王時期的青銅器。筆者考證,這是不準確的。

西周青銅器曆法均採用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五月對應夏曆三月。頌鼎銘文中,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齊全,其所載“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與厲王三年曆日不合,

與宣王三年曆日亦不合,但與幽王三年(前779年)夏曆三月二十四日(既死霸)甲戌完全吻合。所以,頌鼎三器必為幽王三年青銅器。

幽王端坐,受冊者入廷,宣讀冊命書,受冊者領命而出,向幽王獻璋,頌鼎銘文記錄了西周晚期的一次冊命典禮的全過程,是研究西周禮儀的珍貴資料。頌鼎主人受冊後,一下子製作了三隻帶銘青銅鼎,以示對幽王感恩戴德。

幽王是西周第十二任天子,

也是西周亡國之君,流傳千年的“烽火戲諸侯”(一說“擊鼓戲諸侯”)就是他為博寵妃一笑而幹的傻事。

《史記·周本紀》記載,“三年,幽王嬖愛曪姒。曪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曪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曪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因為私欲,無故廢長立幼,廢嫡立庶,幽王此舉引起朝野不滿。失道者寡助,八年後,幽王身死亡國,留下笑柄。

幽王廢立太子之年,

為幽王三年,與頌鼎三器鑄作為同一年。可以說,頌鼎見證了幽王的無道和西周的覆亡。

頌鼎三器,原為一人所有,同宿同棲,如今卻天各一方,分列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真希望它們能再次聚首。(劉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