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暖心正能量|“兒子的命 是好心人給的!”

兩年前,來自廣東的一對夫妻在榕誕下早產兒,急需5萬救命錢;福建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求助海都,本報連續兩篇報導呼籲讀者獻愛心;如今,夫妻倆心懷感恩,想當面致謝,海都記者再次幫忙

N海都記者 陳燕燕/文 毛朝青/圖

海都訊 從閩侯青口鎮聯豐村到福州市區,40多公里的路,梁木華、馮夢雅夫妻倆卻盼了兩年。

2015年7月,他們的兒子早產,查出了敗血症,急需5萬元救命錢,為了籌錢,同樣病重的馮夢雅主動放棄治療。絕望中,福建協和醫院兒科新生兒室的醫護人員求助海都報,海都記者隨即連續采寫兩篇報導,向讀者募捐了3萬多元,最終救回了這對母子(詳見海都報2015年7月20日A06版和7月26日A06版)。

兩年來,梁木華一直惦記著幫助他們的恩人,想當面感謝海都報、海都讀者、醫生、護士等,但苦於為生計奔波,一直未能如願。他每隔兩個月就會給新生兒室護士長鄧海英打個電話,說聲謝謝。

8月22日,海都記者驅車往返200多公里,接送他們一家四口來到福州,圓了他們的夢。

馮夢雅一家與幫助過他們的醫護人員合影

一對廣東夫妻 到閩侯照顧“恩人”

梁木華,今年28歲,和妻子馮夢雅都是廣東人,現住在閩侯青口鎮的山上,與年近八旬的“爺爺”一起生活。

馮夢雅說,她從小被領養,生活在廣東清遠市陽山縣,養父母貧苦,是青口的“爺爺”幫她付了九年學費,供她讀完初中。2006年,馮夢雅來到閩侯,照顧“爺爺”的生活起居,

其間,還是男友的梁木華也跟來,在青口一家公司打工。兩人陪伴了“爺爺”三年,才回廣東老家結婚,生下女兒。隨後,考慮到“爺爺”的家人遠在香港,且“爺爺”年齡漸大,2013年,小倆口再次回到青口,照料“爺爺”的起居。

平時,梁木華在鎮上打工,馮夢雅種地、養雞,照料“爺爺”和孩子。海都記者瞭解到,這位元“爺爺”姓吳,當年曾在全國資助過許多貧困孩子上學,馮夢雅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老人家很低調,不願意對外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

“兒子的命,是好心人給的!”梁木華說,兩年前的夏天,懷孕34周的妻子突然早產,生下4斤多重的兒子,查出了敗血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住進了重症監護室。當時,妻子也查出敗血症、嚴重的腎結石等病症。

醫護人員將每一筆捐款都記在筆記本上

“海都讀者的愛心 會記在心裡”

為了給兒子籌集5萬元的救命錢,在產後4天,馮夢雅悄悄溜出醫院,回了家。協和醫院兒科新生兒室的護士長鄧海英見狀,緊急聯繫海都報,請求幫助。隨後,海都記者連續采寫了兩篇報導,呼籲社會各界幫忙。不久,梁木華就陸續收到海都讀者的捐款3萬多元,加上親友、“爺爺”的資助,他們全家才撐過了難關。

梁木華說,多數海都讀者的愛心捐款都是匿名的,他們無法一一致謝,只好默默地記在心裡。這兩年,他每天都上班,妻子身體又不好,今年剛動過一次手術,無法獨自帶兩個小孩出遠門,為此,一直未能到福州感謝幫助過他們的好人。

協和醫院的醫生陳錚記得,當時,她向梁木華解釋兒子的病情,這個老實的漢子突然哽咽,說想放棄兒子,但又捨不得。而不少醫護人員也記得,為了省錢,他從不在外面吃飯,只默默地守在病房外,有時買個饅頭對付,甚至不吃,很讓大夥心疼。

到了福州後,夫妻倆先後感謝了海都記者以及協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兩年前牽線的護士長鄧海英說,聽說這對小夫妻要來後,科室的醫生、護士自掏腰包,給他們的兒女買了玩具車、畫本、彩筆,“你們過得好,我們才開心!”

編輯:小晨

梁木華說,多數海都讀者的愛心捐款都是匿名的,他們無法一一致謝,只好默默地記在心裡。這兩年,他每天都上班,妻子身體又不好,今年剛動過一次手術,無法獨自帶兩個小孩出遠門,為此,一直未能到福州感謝幫助過他們的好人。

協和醫院的醫生陳錚記得,當時,她向梁木華解釋兒子的病情,這個老實的漢子突然哽咽,說想放棄兒子,但又捨不得。而不少醫護人員也記得,為了省錢,他從不在外面吃飯,只默默地守在病房外,有時買個饅頭對付,甚至不吃,很讓大夥心疼。

到了福州後,夫妻倆先後感謝了海都記者以及協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兩年前牽線的護士長鄧海英說,聽說這對小夫妻要來後,科室的醫生、護士自掏腰包,給他們的兒女買了玩具車、畫本、彩筆,“你們過得好,我們才開心!”

編輯: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