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用四十年的青春,圓滿了男人們的夢

“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最珍貴、最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個字——“人”。

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所以,沒有理所當然,就是要在各種變數和可能之中,依然做到最好。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

由於西服的人體貼合程度非常高,所以通常不能做一些大幅度的動作,因而男士穿西服之後的動作往往帶著一點克制。

這種禁欲系的優雅大概是讓女生們著迷的原因。

小時候,外婆常常會在附近的老裁縫那裡挑一塊喜歡的面料,讓他量身為自己做一條裙子。隨著商場和品牌的衝擊,很大一部分的手藝人在一天天消失。而現在,由於私人定制的興起,熬過了手藝“寒冬”的匠人們迎來了行業內的“文藝復興”。

在每天路過八百回的黎明湖畔,如果不說,我不會知道有這裡還深藏著一位來自上海的老裁縫。

時光荏苒,如今喜愛西服的人依舊很多,但有著傳統技法的手藝人卻越來越少。

據說這位老師傅在上海時給許多達官顯貴以及演藝名人做過西服。即將見到這位西服界的老炮兒,我不免有點緊張。和想像中有點不同的是,

這位從業近四十年的老師傅,看起來似乎比我還羞怯。他微駝著背,笑容裡帶著老上海弄堂坊間的氣息。

定制店裡的裝璜很華麗,而楊師傅的親切恰好綜合了這樣的距離感,我暗戳戳的松了一口氣。

這位沒有一點架子的“老炮兒”還是習慣我們稱呼他為“老楊”。

老楊來自秀美的江淮一帶,掐指一算已經在上海做了近四十年的手藝人。在他的老家江都,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人不是學做裁縫,就是習作木匠。但由於當時木匠大多討不到媳婦,因此老楊十五歲便跟著父親學習手藝,開始了自己的裁縫生涯。

近四十年的時間打磨了技藝,西服的工藝已經深入老楊的內心。一針線,一裁剪,都能見識他的功力。

最早的時候,老楊在上海的七浦路擺攤做裁縫生意,向父親學習手藝活。當時還不允許私人開店,直到後來改革開放,老楊才有了屬於自己的服裝店。

老楊過去擺攤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上海一個很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之後,老楊與合作夥伴一起專門為老外製作了十多年的西服。這位夥伴想把老楊帶去義大利,卻被老楊拒絕了。再之後,老楊就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從事獨立打版工作,一做也是十幾年。

在老楊眼裡,世界似乎很簡單純粹,哪怕是十年如一日的重複,那些重複也能有味道,時間更多的是見證他們對於手藝的進一步昇華,見證他們對於手藝的融入。也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讓老楊在圈內累積出了知名度和好口碑。

上海西服愛好者多到難以想像,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使老楊積攢下了不錯的名氣。

而對於西服有著獨特執著的,除了老楊,還有這位生長在福州的90後男生——Mojo。

由於一直在福州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定制西服,常常往返於上海定制店的他,特別渴望能把老上海那一份精緻和講究帶回自己的故鄉。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天各一方的執著於自己對西服的熱愛和信仰。

Mojo店內的西服海報

今年三月底的上海面料展上,Mojo結識了老楊的堂妹Lucy。她在上海算是數一數二的西服店老闆。“當時我向她說明了自己想要開西服店的想法和難處,問她有沒有好的師傅可以推薦。她就向我推薦了老楊。當天下午,我就直接去拜訪了他。”Mojo說。

老楊住在上海虹口一帶,周圍並不是特別的繁華。據Mojo回憶,老楊的生活環境非常簡單,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個工作室。一進門房間裡堆放著很多很多的樣版和衣服。在這裡,老楊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

老楊每天工作的隨身物件

“我記得那天在去拜訪老楊的路上突然下了很大的雨,見到他的時候我幾乎是渾身上下濕透的狀態,一進門就拜託老楊幫我熨了一下身上的西服。”Mojo笑著說,”我當時聊了一下我對西服店的願景,對老楊說了很多很多自己的心裡話。”

“ 我對西服有愛好,但怎麼生產西服,怎麼把這個生意做好,我是一竅不通的。老楊給我的感覺和別的師傅不一樣,有的老師傅有架子,但老楊非常的隨和。我當時就想,如果他能跟我一起來福州開西服店,相信我們能把這家店做得很好。”

但老楊已經在上海生活了近四十年,期間從來沒有去過其他城市工作。對於和老楊初次見面的Mojo來說,他沒有任何信心能把老楊帶回福州。

在對品質的要求上,老楊和Mojo同樣精益求精

和老楊同期入行的老師傅們在上海很多已經是一線的大師傅。當年有一個年輕人找到了老楊最鐵的一個哥們兒擔任裁縫,在上海開了一家西服定制店。而現在這家店已經是上海一流的西服定制,GQ等高端雜誌的西服基本上也都出自於他們之手。

或許這樣的際遇,讓老楊覺得似曾相識。

“年輕小夥子創業找到我,這以前也是碰到過的。但我覺得他不一樣,很踏實,想把西服當作自己人生的事業來做。我已經到這個歲數了,也想找一個好的平臺,把心裡想表達的東西發揮出來,再做個十年八年,直到做不動為止。”老楊很認真的對我說。

適逢清明之際,老楊按照江淮一帶的習俗回到老家祭完祖,便跟著Mojo來到了福州。

老楊既是去幫助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也是在自己知天命之年去完成自己的一個還未實現的志向。有著同樣信仰和執著的人,終將比肩而立。

如果你來做一套西服,你至少會見到老楊三次。第一次量體,第二次試樣,第三次才能最終見到屬於自己的成衣。

但量體裁衣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如何分辨技術的高低呢?用老楊的話講就是,像醫生看病一樣,師傅量的尺寸就相當於病人報告上的資料,如何從資料中解讀出東西,診斷出病情,才是檢驗師傅好壞的關鍵。

做衣服,是門手藝活兒,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製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序。從量體裁衣開始,也算見識了匠人匠心精湛技藝。因此,一套西服的製作至少需要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的時間。

目前,這家西服定制店已經開業近四個月。Mojo越來越確信自己沒有請錯人,“目前所有的技術工作都是老楊在對接,四個月來沒有一個客人有任何的問題,屬於零差評,這算是比較難得的。”

說起老楊的技術,Mojo最先反應的就是細心以及耐心。

“ 就拿我自己來說,一般的西服店都是按我的尺寸給我做衣服,但老楊會觀察到體型。比如我比較胖,老楊就在我胸前打了一個褶,這樣我的前面就會很貼合並且非常好活動。這個褶非常重要,也需要很高的技術難度,但老楊會計算得很精確。”

包括每次給客人量體完,老楊都會趁自己還沒忘記客人的體型前儘快把他的尺寸算出來,儘量回憶他的體型特徵以

“我們之前碰到一個客人,第二天要去上海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今天來做衣服,第二天就要取走。這對於西服定制來說基本是不可能的。”

老楊當時挑選了一件適合這位客人的樣衣,以樣衣為基礎,連夜將西服親手趕制出來。第二天客人來取衣服的時候幾乎是不敢相信的,翻來覆去檢查了很久,但也確實也表示非常滿意。“而他也是我們除朋友外接到的第一個客人。”說起這些,Mojo一臉的驕傲。

“不輕易拒絕客人,有生意就要做”是老楊近四十年來一直秉持的原則。

老楊告訴我們:“做裁縫第一個要虛心,永遠要虛心。做手藝山外有山,這是個很厲害的東西,本事大的人還很多

“以前開廠的時候我帶了很多徒弟,但現在很多都改行了。兒子以前也有跟我學過一些手藝,不過他不太願意做這個。其實我們這行很枯燥的,以前開店的時候我們經常熬通宵,年輕人大部分吃不了這個苦,也靜不下這個心。”

被問及是否想要把一身的手藝傳承下去,老楊笑得很靦腆,看不出是羞澀或是無奈。

“如果有人想要傳承這個手藝,我還是很樂意的。但要有耐心,有恒心,當然,也要和我有緣分。”

我知道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也一直這樣。

為什麼我們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 李宗盛《致匠心》

老楊過去擺攤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上海一個很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之後,老楊與合作夥伴一起專門為老外製作了十多年的西服。這位夥伴想把老楊帶去義大利,卻被老楊拒絕了。再之後,老楊就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從事獨立打版工作,一做也是十幾年。

在老楊眼裡,世界似乎很簡單純粹,哪怕是十年如一日的重複,那些重複也能有味道,時間更多的是見證他們對於手藝的進一步昇華,見證他們對於手藝的融入。也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讓老楊在圈內累積出了知名度和好口碑。

上海西服愛好者多到難以想像,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使老楊積攢下了不錯的名氣。

而對於西服有著獨特執著的,除了老楊,還有這位生長在福州的90後男生——Mojo。

由於一直在福州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定制西服,常常往返於上海定制店的他,特別渴望能把老上海那一份精緻和講究帶回自己的故鄉。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天各一方的執著於自己對西服的熱愛和信仰。

Mojo店內的西服海報

今年三月底的上海面料展上,Mojo結識了老楊的堂妹Lucy。她在上海算是數一數二的西服店老闆。“當時我向她說明了自己想要開西服店的想法和難處,問她有沒有好的師傅可以推薦。她就向我推薦了老楊。當天下午,我就直接去拜訪了他。”Mojo說。

老楊住在上海虹口一帶,周圍並不是特別的繁華。據Mojo回憶,老楊的生活環境非常簡單,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個工作室。一進門房間裡堆放著很多很多的樣版和衣服。在這裡,老楊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

老楊每天工作的隨身物件

“我記得那天在去拜訪老楊的路上突然下了很大的雨,見到他的時候我幾乎是渾身上下濕透的狀態,一進門就拜託老楊幫我熨了一下身上的西服。”Mojo笑著說,”我當時聊了一下我對西服店的願景,對老楊說了很多很多自己的心裡話。”

“ 我對西服有愛好,但怎麼生產西服,怎麼把這個生意做好,我是一竅不通的。老楊給我的感覺和別的師傅不一樣,有的老師傅有架子,但老楊非常的隨和。我當時就想,如果他能跟我一起來福州開西服店,相信我們能把這家店做得很好。”

但老楊已經在上海生活了近四十年,期間從來沒有去過其他城市工作。對於和老楊初次見面的Mojo來說,他沒有任何信心能把老楊帶回福州。

在對品質的要求上,老楊和Mojo同樣精益求精

和老楊同期入行的老師傅們在上海很多已經是一線的大師傅。當年有一個年輕人找到了老楊最鐵的一個哥們兒擔任裁縫,在上海開了一家西服定制店。而現在這家店已經是上海一流的西服定制,GQ等高端雜誌的西服基本上也都出自於他們之手。

或許這樣的際遇,讓老楊覺得似曾相識。

“年輕小夥子創業找到我,這以前也是碰到過的。但我覺得他不一樣,很踏實,想把西服當作自己人生的事業來做。我已經到這個歲數了,也想找一個好的平臺,把心裡想表達的東西發揮出來,再做個十年八年,直到做不動為止。”老楊很認真的對我說。

適逢清明之際,老楊按照江淮一帶的習俗回到老家祭完祖,便跟著Mojo來到了福州。

老楊既是去幫助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也是在自己知天命之年去完成自己的一個還未實現的志向。有著同樣信仰和執著的人,終將比肩而立。

如果你來做一套西服,你至少會見到老楊三次。第一次量體,第二次試樣,第三次才能最終見到屬於自己的成衣。

但量體裁衣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如何分辨技術的高低呢?用老楊的話講就是,像醫生看病一樣,師傅量的尺寸就相當於病人報告上的資料,如何從資料中解讀出東西,診斷出病情,才是檢驗師傅好壞的關鍵。

做衣服,是門手藝活兒,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製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序。從量體裁衣開始,也算見識了匠人匠心精湛技藝。因此,一套西服的製作至少需要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的時間。

目前,這家西服定制店已經開業近四個月。Mojo越來越確信自己沒有請錯人,“目前所有的技術工作都是老楊在對接,四個月來沒有一個客人有任何的問題,屬於零差評,這算是比較難得的。”

說起老楊的技術,Mojo最先反應的就是細心以及耐心。

“ 就拿我自己來說,一般的西服店都是按我的尺寸給我做衣服,但老楊會觀察到體型。比如我比較胖,老楊就在我胸前打了一個褶,這樣我的前面就會很貼合並且非常好活動。這個褶非常重要,也需要很高的技術難度,但老楊會計算得很精確。”

包括每次給客人量體完,老楊都會趁自己還沒忘記客人的體型前儘快把他的尺寸算出來,儘量回憶他的體型特徵以

“我們之前碰到一個客人,第二天要去上海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今天來做衣服,第二天就要取走。這對於西服定制來說基本是不可能的。”

老楊當時挑選了一件適合這位客人的樣衣,以樣衣為基礎,連夜將西服親手趕制出來。第二天客人來取衣服的時候幾乎是不敢相信的,翻來覆去檢查了很久,但也確實也表示非常滿意。“而他也是我們除朋友外接到的第一個客人。”說起這些,Mojo一臉的驕傲。

“不輕易拒絕客人,有生意就要做”是老楊近四十年來一直秉持的原則。

老楊告訴我們:“做裁縫第一個要虛心,永遠要虛心。做手藝山外有山,這是個很厲害的東西,本事大的人還很多

“以前開廠的時候我帶了很多徒弟,但現在很多都改行了。兒子以前也有跟我學過一些手藝,不過他不太願意做這個。其實我們這行很枯燥的,以前開店的時候我們經常熬通宵,年輕人大部分吃不了這個苦,也靜不下這個心。”

被問及是否想要把一身的手藝傳承下去,老楊笑得很靦腆,看不出是羞澀或是無奈。

“如果有人想要傳承這個手藝,我還是很樂意的。但要有耐心,有恒心,當然,也要和我有緣分。”

我知道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也一直這樣。

為什麼我們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 李宗盛《致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