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高級的情商,是懂得好好說話

最高級的情商,是懂得好好說話。那麼,我們需要掌握什麼樣的套路呢?

第一,交換言外的資訊。

交換言外之意的資訊,指的是除了說話之外,還需要注意傾聽、表情和姿態等。

優質提問的最重要態度,

就是“積極地傾聽對方”的話。要做到積極傾聽,就要凝神傾聽對方的話語,同時認真面對“言外之意”和“真正想傳達的心情”,並且也向對方提供回饋,從而深化發現的積極姿態。

提問者在積極傾聽的過程中,也需要留意自己的表情和姿態。再高明的優質提問,如果愁眉苦臉地問,也不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無論言語上多麼尊重對方,一旦表現出與之相反、仿佛是在否定對方的表情或態度,

就會傳遞給對方負能量。

第二,提問應順勢而行,現想現問。

作為優質提問的應有態度,積極傾聽固然重要,但從技巧上來說,最基本的則是“提問應順勢而行,現想現問”。

我們經常見到在面試的時候,很多學生不顧現場的氣氛和勢頭,

單方面陳述自己已經背好的自我介紹。這種“事先準備的語言,是無法打動對方的”。

提問也是如此,需要根據特殊的場景思考提問的方式和內容。

很多記者採訪名人的時候,總是無法問出特別精彩的問題,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懂得“順勢而行,現想現問”。

為什麼魯豫、水均益採訪別人時會非常有意思?就是因為他們把握到了這一點。

第三,當場思考各種提問的方法。

這一條實際上和第二條是一脈相承的。

很多人覺得“順勢而行,現想現問”很難,那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其實我們可以依循5W1H法則,比如問對方:

“你是什麼時候產生這個創意的?”

“在什麼地方工作能讓你的效率翻倍?”

“你認為誰在你的晉升道路上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為了提升業績,你打算怎麼做?”等等。

第四,提問不提建議。

提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幫助被提問者獲得新發現。

但是提問不代表就一定要提建議,有時候提了建議,反而限制對方的思維。

而且,假如你提的建議被他採用,但是最終證實全都失敗或無效,你是不是可能要附帶責任呢?如果成功了,對方則有可能會對你產生依賴心理。

所以,比起好的建議,“優質提問”更容易成為“一生的財富”。

第五,提問應排除雜音,專注於“我”想做的事。

提問時的“雜音”,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就是對方無法理解提問者的語意。

比如,任職於外企的人在日常對話中免不了夾雜著很多英語,可是在外面談判業務的時候,這樣特殊的表達方式容易讓他人理解不了。

第二種模式更棘手。比如,我們經常能在名人演講會等場合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提問時,會握住話筒,不厭其煩地陳述自己的見解或開場白。

例如“我是某某某教授的學生,非常有幸能向您提問。方才,您講了一個關於養老保險的故事,聽完之後我非常受益。但是關於類似的事,我聽某某某教授說過這樣的話……”

就這樣提問者一個開場白就說了五分鐘,到最後誰也不懂他到底想問什麼。

第六,對“你”提問。

針對“你”提問,能夠增加提問的重量。

例如,一名總經理問下屬“怎樣才能達成工作目標”時,明顯語氣上軟弱了一些。如果能改成“你覺得怎樣才能達成工作目標”的話,明顯效果會更好一些。

尤其是對於那種愛把工作不順利歸咎于周圍環境,認為下屬或上司不協助自己的人,應該問他們:“你自己想怎麼做?”

會握住話筒,不厭其煩地陳述自己的見解或開場白。

例如“我是某某某教授的學生,非常有幸能向您提問。方才,您講了一個關於養老保險的故事,聽完之後我非常受益。但是關於類似的事,我聽某某某教授說過這樣的話……”

就這樣提問者一個開場白就說了五分鐘,到最後誰也不懂他到底想問什麼。

第六,對“你”提問。

針對“你”提問,能夠增加提問的重量。

例如,一名總經理問下屬“怎樣才能達成工作目標”時,明顯語氣上軟弱了一些。如果能改成“你覺得怎樣才能達成工作目標”的話,明顯效果會更好一些。

尤其是對於那種愛把工作不順利歸咎于周圍環境,認為下屬或上司不協助自己的人,應該問他們:“你自己想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