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火車上的中國:雞飛狗跳的光影人生

點擊“新浪讀書”關注我們

擁擠的走道、濃濃的泡面味,

還有高亢的推銷聲,這些場景,是你坐火車熟悉的嗎?火車上有你的記憶,是不是?

三四十年前,火車在中國承載了人們自由流動的夢想。一個改革年代撲面而來。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火車是一種情結。是呀,你很可能看過一些記錄火車的照片,場景令人震撼,乃至感歎。然而,你可曾知道,有一個叫王福春的攝影師大半生在做這件事?

| 趕往前方的人們。1991年,綏芬河--哈爾濱。王福春攝。

曾經是一名鐵道工人的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非凡的毅力,在1978年到2014年30多年間,北上漠河,南下廣州,西奔格爾木,東至上海......乘坐列車幾千次,行程20幾萬公里,拍攝近10萬張底片,跟蹤記錄了車廂裡的人生百態。

王福春,1963年考入哈爾濱鐵路局綏化鐵路機車司機學校,20世紀80年代就讀哈爾濱師範大學攝影專業,曾任哈爾濱鐵路局科研所攝影師、編輯。現為自由攝影人。拍攝有《火車上的中國人》《中國蒸汽機車》《黑地鐵裡的中國人》等攝影專題。

重溫這些照片吧,你能從中看到社會和歷史的變遷,列車上的人不斷在變,

但那些表情仿佛是永恆的,或許也能映照出某一瞬間的你。

“我慶倖自已選對鐵路這一行,與鐵路結緣。 我對鐵路的熱愛, 堅持30多年拍攝鐵軌上奔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高鐵。記錄綠皮車,藍皮車,紅皮車,白皮車的演變。是中國人的變化,鐵路的變化,也是國家的變化。”

| 1986年,從哈爾濱開往北京的18次特快列車上第一次出現電視機,全車廂的人都抬頭聚精會神地看電視。80年代中期,電視機在百姓家中還很少見。

火車是一個流動小社會,臨時大家庭。中國人出行首選坐火車,80年代初期民工潮開始湧進車廂,人滿為患,乘車難,買票難。就在那時我在火車上拍片,遇到很多困難和危險,可以這麼說,我的攝影作品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

|1987年,雙峰—長汀

我這人活的比較簡單,頭腦也簡單,除了攝影以外什麼都不想, 所以攝影成了我一生的致愛,付出代價也大。我的肋骨曾兩次骨折,左腿脛骨骨折,三九天掉進松花江,掉進鏡泊湖,坐汽車掉進興凱湖,幾次大難不死。

| 1989年,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列車上,旅客自帶收錄機在車廂裡收聽鄧麗君的歌曲。80年代,鄧麗君風靡全國,她是20世紀歌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贏得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的美譽,她甜美的聲音打動了整整一個時代。

隨著創作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關注人們的旅途生活狀態,時間與空間在交織交錯,在列車啟動時,窗外還飄著鵝毛大雪,一覺醒來,又發現自己已融入江南春色。

| 1990年,哈爾濱—上海

|1990年,哈爾冰—上海,他們的夢也許不是很甜,他的夢也許很苦...

當我的鏡頭聚焦莘莘學子苦讀時,身後還響著搓麻將的雜訊,另一車廂裡有小女孩望著車窗外默默地發呆。那麼,迎面駛來的列車裡又會發生些什麼呢?

| 1994年,從北京開往瀋陽的列車上,打麻將的旅客。

| 1991年,從上海開往重慶的列車上,擠在過道的一個狹小空間裡的一家四口。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在開往南寧的列車上,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滿身汗泥,倚在車門頭,站著就睡著了。我看著這小女孩足足有五六分鐘,我不能給她幫助,心裡十分難受和自責。就在快門釋放的一瞬間,我的心被刺痛了,憶起了自己苦難的童年……

| 1995年,武漢—南寧。“站著的孩提的夢是我不忍看到的,就在按快門的一瞬,刺痛了我的心。”

| 1991年,從綏芬河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在擁擠的車廂內,一位抱孩子的父親臉上顯露出困倦的神情,但依然緊抱孩子。

| 1992年,從南寧開往北京的列車上,由於車廂太擁擠,這位年輕的媽媽想出了用八寶粥的鐵罐來當作“臨時廁所”,以解決兒子的內急。

|1993年,從蘭州開往烏魯木齊列車上,開懷大笑祖孫倆。

很多人坐火車不習慣,睡不著覺,而我正相反。這些年總在外面跑,平均每年乘車上百次,也許習慣了這種環境。

| 1992年,從黑龍江省加格達奇開往古蓮的列車上,各自占了一張長椅睡覺的男女青年。

一次,我睡在中鋪,睡到半夜正香時,被下鋪一位老太太叫醒,我還以為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道,原來我的呼嚕聲太大了,影響了大家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老太太說,她一夜沒合眼,我聽了這話,心裡這個不好意思,趕緊說:“對不起!”

| 1996年,從北京開往呼和浩特的列車上,空調開得太大了,乘客都鑽到座椅套下去睡覺。

|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鋪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娛自樂吸引了上鋪和下鋪的青年男女的關注。

在列車上拍片,既要克服光照低、列車晃動的不利因素,又要排除列車工作人員的誤解;既要忍受個別旅客的刁難,又要忍饑耐渴抗高溫不怕疲勞。

1995年盛夏,列車通過“火爐”武漢時,車廂裡溫度高達四十多攝氏度,旅客嚴重超員,人挨人,人擠人,寸步難行。熱得我渾身是汗,頭髮跟水洗過一樣,T恤衫全部濕透,必須到餐車要鹽面沖水喝補充鹽分。

紅色T恤衫幹後結成一層白花花的鹽鹼,我真想留作紀念,由於隨行衣服帶得少,只好洗掉。那次終因流汗過多,加上一路過度疲勞而虛脫暈過去。

| 1995年,從武漢開往長沙的列車上,車廂太擁擠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 1995年。西安—西寧。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他的孩子站在車廂過道內。也許由於他的孩子太餓了,他臨時充當了“母親”的角色,讓孩子滿足地在他的懷裡睡著了。

我跑遍全國鐵路線,利用坐火車的機會,發現火車裡好多有趣的故事, 順手拍下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當專題拍,我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路線,一拍就30多年。

| 1999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一個年輕人在餐車裡用磁卡打電話。磁卡電話是中國原郵電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日本引進的一種公用通信手段,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打電話難的問題。隨著通訊設備的發展,不久,它便被手機取代了。

| 1999年,哈爾濱—牡丹江。一方螢屏,展示了前進的軌跡。

| 1994年,瀋陽—大連。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成為加速人們資訊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那個年代,它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它的出現也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 2007年,北京—哈爾濱

| 2009年,廣州—北京

| 2010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動車上,抬頭就能觀賞車廂電視裡放映的節目,每個人卻都低頭玩自已的筆記型電腦。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成為今天社會的“低頭族”。

| 2013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高鐵上,乘客舒適地躺在商務座上休息。

| 2014年,從重慶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名旅客躺在臥鋪上,用手機看電影。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用手機看視頻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列車上的乘客無需再專門走到放像車廂觀看電視,乘客在列車上的娛樂方式和地點都在發生變化。

| 2015年,上海—杭州高鐵

《火車上的中國人》是我用自己的感受寫下了世紀末中國鐵路這段無法忘懷的歷史。我很慶倖自己與鐵路結緣,拍下了火車上的時代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鐵路飛速發展的巨變。(王福春)

《火車上的中國人》 王福春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大半輩子投身鐵路攝影,王福春有個習慣,有座也不坐,累了也不休息,在車裡走上三五趟,就會被人誤認小偷。他甚至常和真的小偷不期而遇,四目相對時,點頭致意。請他設想一幅自畫像,王福春說,最醒目的一定是那雙“賊眼”:“練就賊心、賊膽、賊眼,拍賊好的照片”

| 1989年,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列車上,旅客自帶收錄機在車廂裡收聽鄧麗君的歌曲。80年代,鄧麗君風靡全國,她是20世紀歌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贏得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的美譽,她甜美的聲音打動了整整一個時代。

隨著創作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關注人們的旅途生活狀態,時間與空間在交織交錯,在列車啟動時,窗外還飄著鵝毛大雪,一覺醒來,又發現自己已融入江南春色。

| 1990年,哈爾濱—上海

|1990年,哈爾冰—上海,他們的夢也許不是很甜,他的夢也許很苦...

當我的鏡頭聚焦莘莘學子苦讀時,身後還響著搓麻將的雜訊,另一車廂裡有小女孩望著車窗外默默地發呆。那麼,迎面駛來的列車裡又會發生些什麼呢?

| 1994年,從北京開往瀋陽的列車上,打麻將的旅客。

| 1991年,從上海開往重慶的列車上,擠在過道的一個狹小空間裡的一家四口。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在開往南寧的列車上,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滿身汗泥,倚在車門頭,站著就睡著了。我看著這小女孩足足有五六分鐘,我不能給她幫助,心裡十分難受和自責。就在快門釋放的一瞬間,我的心被刺痛了,憶起了自己苦難的童年……

| 1995年,武漢—南寧。“站著的孩提的夢是我不忍看到的,就在按快門的一瞬,刺痛了我的心。”

| 1991年,從綏芬河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在擁擠的車廂內,一位抱孩子的父親臉上顯露出困倦的神情,但依然緊抱孩子。

| 1992年,從南寧開往北京的列車上,由於車廂太擁擠,這位年輕的媽媽想出了用八寶粥的鐵罐來當作“臨時廁所”,以解決兒子的內急。

|1993年,從蘭州開往烏魯木齊列車上,開懷大笑祖孫倆。

很多人坐火車不習慣,睡不著覺,而我正相反。這些年總在外面跑,平均每年乘車上百次,也許習慣了這種環境。

| 1992年,從黑龍江省加格達奇開往古蓮的列車上,各自占了一張長椅睡覺的男女青年。

一次,我睡在中鋪,睡到半夜正香時,被下鋪一位老太太叫醒,我還以為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道,原來我的呼嚕聲太大了,影響了大家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老太太說,她一夜沒合眼,我聽了這話,心裡這個不好意思,趕緊說:“對不起!”

| 1996年,從北京開往呼和浩特的列車上,空調開得太大了,乘客都鑽到座椅套下去睡覺。

|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鋪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娛自樂吸引了上鋪和下鋪的青年男女的關注。

在列車上拍片,既要克服光照低、列車晃動的不利因素,又要排除列車工作人員的誤解;既要忍受個別旅客的刁難,又要忍饑耐渴抗高溫不怕疲勞。

1995年盛夏,列車通過“火爐”武漢時,車廂裡溫度高達四十多攝氏度,旅客嚴重超員,人挨人,人擠人,寸步難行。熱得我渾身是汗,頭髮跟水洗過一樣,T恤衫全部濕透,必須到餐車要鹽面沖水喝補充鹽分。

紅色T恤衫幹後結成一層白花花的鹽鹼,我真想留作紀念,由於隨行衣服帶得少,只好洗掉。那次終因流汗過多,加上一路過度疲勞而虛脫暈過去。

| 1995年,從武漢開往長沙的列車上,車廂太擁擠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 1995年。西安—西寧。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他的孩子站在車廂過道內。也許由於他的孩子太餓了,他臨時充當了“母親”的角色,讓孩子滿足地在他的懷裡睡著了。

我跑遍全國鐵路線,利用坐火車的機會,發現火車裡好多有趣的故事, 順手拍下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當專題拍,我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路線,一拍就30多年。

| 1999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一個年輕人在餐車裡用磁卡打電話。磁卡電話是中國原郵電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日本引進的一種公用通信手段,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打電話難的問題。隨著通訊設備的發展,不久,它便被手機取代了。

| 1999年,哈爾濱—牡丹江。一方螢屏,展示了前進的軌跡。

| 1994年,瀋陽—大連。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成為加速人們資訊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那個年代,它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它的出現也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 2007年,北京—哈爾濱

| 2009年,廣州—北京

| 2010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動車上,抬頭就能觀賞車廂電視裡放映的節目,每個人卻都低頭玩自已的筆記型電腦。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成為今天社會的“低頭族”。

| 2013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高鐵上,乘客舒適地躺在商務座上休息。

| 2014年,從重慶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名旅客躺在臥鋪上,用手機看電影。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用手機看視頻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列車上的乘客無需再專門走到放像車廂觀看電視,乘客在列車上的娛樂方式和地點都在發生變化。

| 2015年,上海—杭州高鐵

《火車上的中國人》是我用自己的感受寫下了世紀末中國鐵路這段無法忘懷的歷史。我很慶倖自己與鐵路結緣,拍下了火車上的時代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鐵路飛速發展的巨變。(王福春)

《火車上的中國人》 王福春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大半輩子投身鐵路攝影,王福春有個習慣,有座也不坐,累了也不休息,在車裡走上三五趟,就會被人誤認小偷。他甚至常和真的小偷不期而遇,四目相對時,點頭致意。請他設想一幅自畫像,王福春說,最醒目的一定是那雙“賊眼”:“練就賊心、賊膽、賊眼,拍賊好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