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唱支山歌給党聽》餘音繞梁 曲作者朱踐耳昨日病逝享年95歲

說起朱踐耳的名字,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有些陌生,

但要是說到他的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那可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1963年,朱踐耳根據《雷鋒日記》裡的一闕短詩,僅用半個小時就揮筆寫成了這首原題為《雷鋒之歌》的獨唱曲,最終,《雷鋒之歌》被定名為《唱支山歌給黨聽》,並作為故事片《雷鋒》的插曲由歌唱家胡松華首次演唱。一年後,農奴出身的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瑪再次演繹了這支飽含勞苦大眾心聲與深情的作品,一曲“山歌”瞬間火遍大江南北,
一唱就是幾十年。

朱踐耳原名朱榮實,1922年出生于天津,自幼隨家人移居上海。小時候的朱榮實身體羸弱,因患上嚴重的氣管炎而不得不常年在家休養。百無聊賴之際,朱榮實向朋友借來了一台答錄機,借由廣播,他不僅第一次接觸到了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西方音樂大師創作的美妙樂章,更聆聽到了聶耳為民族命運所作的一系列救亡歌曲。從那時起,

“聶耳”的名字就牢牢地印在了朱榮實的心裡,而他也時常“不由遐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寫出動人心扉的大交響曲”。1943年,他正式給自己改名“踐耳”:“其中的‘踐’字,含義有二:一是決心步聶耳之後塵,走革命音樂之路;二是想實現聶耳未能完成的志願,也要去蘇聯留學,也要寫交響樂。”

終其一生,朱踐耳始終都在為自己“踐耳”的理想奮鬥著。1945年抗戰勝利後,朱踐耳報名參軍,成了一名文藝兵,

解放戰爭時期,他在解放區創作了不少像《打得好》和《翻身的日子》這樣廣受歡迎的作品。建國後,朱踐耳先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作曲,《大地重光》和《海上風暴》等影片的配樂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

1975年,53歲的朱踐耳開始擔任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年過半百,朱踐耳終於開始了自己的交響樂創作。雖然起步晚,自己也年事漸高,

朱踐耳對交響樂的熱情卻是十分驚人的。1986年,朱踐耳沉澱十年的《第一交響曲》問世。二十年中,他的靈感奔流不竭,相繼寫完了十部風格各異的交響曲。1997年,當取材于柳宗元《江雪》的《第十交響曲》完成時,朱踐耳已是75歲高齡的老人——寫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是朱踐耳拼搏了一生的夢想,他也同時為此感到無比的幸運。

朱踐耳的作品至今仍然常演不衰。今年六月,中國交響樂團還剛剛舉辦了獻禮建軍九十周年的《英雄的詩篇》專場音樂會,

擔任該場指揮的,正是多次執棒奏響朱踐耳作品的陳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