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鐸聲陣陣》唱響蓉城 演繹川北40年悲歡離合

“太陽出來嘛照大江囉,照得江水嘛藍汪汪囉。今天是個嘛好日子喲,又該哪家噻娶婆娘囉……”伴隨著川江號子風味的喜慶唱詞,LED背景螢幕上的一葉紅色帆船順江而下,緊接著,一隊身著嫁衣、腳穿繡花小鞋的姑娘從側台魚貫而出……8月15、16日晚,

由四川省川劇院打造的新編現代川劇《鐸聲陣陣》,為蓉城觀眾演繹了一段延續約40年、富有川北民俗文化風味的悲歡離合。這也是《鐸聲陣陣》於上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專案後的首演。

橫跨40年

講述嘉陵江畔的故事

川劇《鐸聲陣陣》是根據作家李一清的小說《木鐸》改編而成,由四川省重點簽約作者雨林、里程、安慶雲編劇,

著名戲劇導演查明哲執導。彙聚了國內優秀的音樂、舞美、燈光、服裝設計等專家,組建了一支包括梅花獎獲得者崔光麗以及鄒宏、何洪慶等在內的優秀川劇演員隊伍。

該劇講述了女主人公葛來鳳一家三口兩代人的命運故事——川北嘉陵江畔“裡鎮”,李氏鐸人(舊時一地遇大事時,負責敲擊木鐸集合民眾之人)家的兒媳葛來鳳為人率真果敢,

性格潑辣,丈夫李天開原本迂腐懦弱,葛來鳳力勸因循守舊的丈夫到成都闖蕩,不料丈夫誤入軍隊後性情大變,成了嗜血成性的小軍閥。後來,她又鼓勵兒子李長山參加抗戰,後者榮歸家鄉之後為避免兄弟相殘,最終選擇飲彈自盡。

16日19:30,舞臺大幕拉開,陣陣急促的鐸聲響起,川北嘉陵江畔裡鎮李氏族人聚集到宗祠……《鐸聲陣陣》開場,懸念就吊起了觀眾胃口。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

《鐸聲陣陣》的故事在舞臺上次第展開,時間跨度從20世紀初葉直至1949年,劇中人物歷經悲歡離合,命運的起伏不定令人歎惋,讓不少觀眾為之動情。“變革時期,兩代人不同的性格和遭遇,讓觀眾對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進行了再思考。戲中母親尤為感人,這是一出故事出奇、性格鮮明、好看好聽的大戲。”一位年輕觀眾感慨表示。

其實,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該劇女主角葛來鳳的飾演者崔光麗來說,出演《鐸聲陣陣》頗有挑戰。葛來鳳這個角色要求很高,跨越了40年的歷史,她要從少女演到白髮老人,她不知道如何來呈現葛來鳳的情與義,如何呈現葛來鳳內心的掙扎與彷徨?在與角色慢慢的磨合之中,崔光麗對角色有了更深的瞭解與感觸。“後來,我逐漸理解了這個角色,她很勇敢,也很堅強,她的精神也鼓勵了我。”

13次易稿

獲得原著作者認可

小說《木鐸》一共30萬字,歷史跨度長,描寫了兩百多年的歷史。《鐸聲陣陣》著重展現20世紀初葉至1949年這段歷史,展現女主角葛來鳳與丈夫、兒子的悲歡離合,展示了特殊時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歷史命運,藝術地傳遞了愛國愛家的核心價值觀。不過,將數十萬字的小說,濃縮成兩個半小時的舞臺表演並不容易。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省川劇院獲悉,為呈現出一部好看好聽的現代新川劇,傳遞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鐸聲陣陣》劇本易稿十三次,經過北京、成都、南充三地專家數度研討而成。

除了劇本不斷打磨,此次演出的佈景、燈光、道具,創作人員先後5次到南充蓬安、閬中等地采風,搜集民歌,學習唱法,將嘉陵江畔的水碼頭和川東古鎮的風土人情藝術地呈現在舞臺上。該劇也得到了原著作者李一清的認可,“鐸是文化符號、文化象徵。川劇《鐸聲陣陣》抓住一個家族兩代鐸人性格變化,將木鐸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出來。我認為做的很到位、很不錯。”

這也是著名戲劇導演查明哲,繼2005年執導《易膽大》後,再度攜手省川劇院打造《鐸聲陣陣》。在他看來,《鐸》擁有具有象徵意味的、詩性色彩、濃郁地域歷史風貌、深入現代理性思索的近代題材川劇的藝術風格,是一出性格喜劇與命運悲劇交融的社會正劇。“這是中國人意識到中國文化斷裂之後的自省,是社會回歸到有序、有情、有人性美好光輝、有理想追求的一種形勢。”

9段童謠

串起40年歷史跨度

“李天開,傻戳戳,娶個婆娘是大腳,走起路來‘嗶嚗嚗’,駭得天開‘神殼殼’哎喲喲……”伴隨著一聲聲童謠響起,立馬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力,幾個小演員的表現有著川劇獨有的特色,純真爛漫的歌聲與動作感染了許多觀眾,都為他們拍手叫好。其實,在《鐸聲陣陣》演出過程中,每到時空轉換之時,總有7個十來歲的孩子反復出現,念誦出總共9段童謠,這也成為該劇演出中的一大特色。

導演查明哲說,《鐸聲陣陣》裡九段特色鮮明的童謠,不但展現了嘉陵江流域的民俗風情,還有機地串聯起故事情節,使全劇完成近40年的歷史跨越。戲劇中童謠演出部分的小演員是查明哲親自到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挑選的,查明哲表示,童謠不僅承擔著交代歷史背景、推進劇情發展的重要任務,還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些小演員具有象徵性,與我們希望的寄託是連在一起的,也代表著戲劇的傳承和發展。”

當晚,成都青年劇評團眾人也來到現場,其創始人、青年編劇潘乃奇對童謠讚賞有佳:“童謠恰到好處的使用直接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給戲劇性段落的展示,而童謠又不完全游離於主題劇情之外,如劇末兒童們以李氏族人後代的身份拾起家譜、學著念家譜,又成為了劇中人。這種童謠敘事與主題劇情間跳出與跳進的靈活處理,頗具意趣。”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報導

出演《鐸聲陣陣》頗有挑戰。葛來鳳這個角色要求很高,跨越了40年的歷史,她要從少女演到白髮老人,她不知道如何來呈現葛來鳳的情與義,如何呈現葛來鳳內心的掙扎與彷徨?在與角色慢慢的磨合之中,崔光麗對角色有了更深的瞭解與感觸。“後來,我逐漸理解了這個角色,她很勇敢,也很堅強,她的精神也鼓勵了我。”

13次易稿

獲得原著作者認可

小說《木鐸》一共30萬字,歷史跨度長,描寫了兩百多年的歷史。《鐸聲陣陣》著重展現20世紀初葉至1949年這段歷史,展現女主角葛來鳳與丈夫、兒子的悲歡離合,展示了特殊時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歷史命運,藝術地傳遞了愛國愛家的核心價值觀。不過,將數十萬字的小說,濃縮成兩個半小時的舞臺表演並不容易。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省川劇院獲悉,為呈現出一部好看好聽的現代新川劇,傳遞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鐸聲陣陣》劇本易稿十三次,經過北京、成都、南充三地專家數度研討而成。

除了劇本不斷打磨,此次演出的佈景、燈光、道具,創作人員先後5次到南充蓬安、閬中等地采風,搜集民歌,學習唱法,將嘉陵江畔的水碼頭和川東古鎮的風土人情藝術地呈現在舞臺上。該劇也得到了原著作者李一清的認可,“鐸是文化符號、文化象徵。川劇《鐸聲陣陣》抓住一個家族兩代鐸人性格變化,將木鐸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出來。我認為做的很到位、很不錯。”

這也是著名戲劇導演查明哲,繼2005年執導《易膽大》後,再度攜手省川劇院打造《鐸聲陣陣》。在他看來,《鐸》擁有具有象徵意味的、詩性色彩、濃郁地域歷史風貌、深入現代理性思索的近代題材川劇的藝術風格,是一出性格喜劇與命運悲劇交融的社會正劇。“這是中國人意識到中國文化斷裂之後的自省,是社會回歸到有序、有情、有人性美好光輝、有理想追求的一種形勢。”

9段童謠

串起40年歷史跨度

“李天開,傻戳戳,娶個婆娘是大腳,走起路來‘嗶嚗嚗’,駭得天開‘神殼殼’哎喲喲……”伴隨著一聲聲童謠響起,立馬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力,幾個小演員的表現有著川劇獨有的特色,純真爛漫的歌聲與動作感染了許多觀眾,都為他們拍手叫好。其實,在《鐸聲陣陣》演出過程中,每到時空轉換之時,總有7個十來歲的孩子反復出現,念誦出總共9段童謠,這也成為該劇演出中的一大特色。

導演查明哲說,《鐸聲陣陣》裡九段特色鮮明的童謠,不但展現了嘉陵江流域的民俗風情,還有機地串聯起故事情節,使全劇完成近40年的歷史跨越。戲劇中童謠演出部分的小演員是查明哲親自到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挑選的,查明哲表示,童謠不僅承擔著交代歷史背景、推進劇情發展的重要任務,還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些小演員具有象徵性,與我們希望的寄託是連在一起的,也代表著戲劇的傳承和發展。”

當晚,成都青年劇評團眾人也來到現場,其創始人、青年編劇潘乃奇對童謠讚賞有佳:“童謠恰到好處的使用直接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給戲劇性段落的展示,而童謠又不完全游離於主題劇情之外,如劇末兒童們以李氏族人後代的身份拾起家譜、學著念家譜,又成為了劇中人。這種童謠敘事與主題劇情間跳出與跳進的靈活處理,頗具意趣。”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