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而思暑期班,到底在搶跑些什麼?

已有22萬+父母訂閱了尖叫童年

溫柔地改變,給孩子高品質的親子陪伴

ID: JJtongnian

作者 | 李梓新,非虛構寫作平臺”中國三明治“創始人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

杭州下城區的5658文創園一座不起眼的五層小樓前,並不寬敞的馬路上,交警催促著放下乘客的車輛趕快開走,避免交通阻塞。這些下車的乘客大多數是到學而思參加暑假班的家長和孩子。

教學點的前臺支起了易拉寶,醒目地寫著三個大字:久等了!下面列出了杭州學而思在這個暑假新開的6個服務中心,

“進駐蕭山、三墩”。

去年11月,這座城市最大的都市報《都市快報》用了8個版的篇幅,以《瘋狂學而思》為題,報導學而思現象,認為其綁架了家長和孩子,製造了教育焦慮。學而思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半年多過去,

學而思在杭州乃至全國的熱潮並未減退。我懷著好奇和寫作者的責任心,來到風暴的發源地杭州,又奔波於北京上海兩座教育最焦慮的城市之間,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學而思是怎樣的一隻龐然怪獸,掀起了陣陣巨浪,卻仍然在家長中有深遠影響。

全民數學迷思

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像一個巨大的高壓鍋,底下煎熬的是家長的焦慮,中間翻騰的是無數學子的汗水,

最受人注意的是“鍋蓋上”各種言論的怨氣衝衝。

以學而思為代表的培訓機構,一直飽受爭議,他們究竟是底下助燃焦慮的柴薪,還是試圖掀開密閉鍋蓋系統的破局者?

效率,是這個崇尚結果的國度最注重的東西。學而思無疑是市面上提高孩子成績效率的代表。反復的精進、錘煉,熟練的大腦運作模式帶來的效率讓人著迷,無論是施教還是受教者,都醉心於其中,

也因此獲得了現實層面的巨大回報。

在學而思的課程規劃裡,暑假課程其實是“預習課”,在兩周十天的課程內,基本預習秋季學期的課程內容。

我對這種需要提前預習下學期課程的邏輯有些不明所以。學而思的老師解釋說,這十天裡面,可以對下學期內容有一個總體的瞭解,使孩子們在學習時更加胸有成竹。開學後的學而思課程,則會在課程的基礎上“更深一步”。

我坐在五年級超常班的課堂上,13位孩子中,只有兩名是女生。他們已經是公立小學中的數學佼佼者,但仍然兢兢業業地在學而思課堂上學著一些遠超他們課內難度的題型,比如用到離散數學原理的“抽屜進階”,比如數列。

接下來的這一學期,對他們來說,是關鍵中的關鍵。以往,很多數學杯賽就發生在這個冬天,杯賽的成績決定了他們在小升初競技場上的籌碼分量。

我在教室碰到從蘇州老家過來幫忙帶孫子的老人孫女士(化名),她說孫子雖然在上海靜安區某重點公立小學成績不錯,但是面對明年的小升初,父母依然憂心忡忡,生怕有所閃失。

“如果考得不好,他只能去讀對口的較差的公立中學了。” 孫女士說。

上海教育主管部門在今年初取消數學杯賽,試圖為小升初降溫,卻反而使之顯得撲朔迷離。“往年,早已獲獎的學生會更早地篤定地等待著自己的offer。而今年夏天畢業學生要到五月底拿到offer才停止課程。” 教超常班的數學老師說。各個學校的自主考試標準不一,學生們都選擇繼續待在學而思練劍,以不變應萬變,儘管針對性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

坐在教室裡, 我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被學校老師選中參加奧數班的情形。那個時候,奧數是一種興趣,是好學生的一種獎賞,學校也試探性地讓你參加比賽,贏了是光榮,輸了也無苛責,六年級時獲得的廣東省奧數比賽一等獎也沒有對我的升學有任何幫助。

現在的小學教育,已和那時迥異,學校裡不怎麼開設數學尖子生興趣班。一來是“減負”大氣候下不願頂風作案,二是學校預算有限,老師們也不願多承擔任務。

今天的課內數學教育,被很多孩子認為“不解渴”。但這個“不解渴”有時並不是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有多高,是因為他們中的一大部分人,背負著小升初沖關名校的使命。而數學,則是沖關的關鍵。

這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小學教育減負,降低難度,另一方面,小升初過程中,名校仍然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自主招生,競爭難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際的“沖關”考試完全脫節,也就為學而思等培訓機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

在滬甯杭,初中選擇好的民辦學校是主流,而在北京,一批優秀的公立中學擁有自主招生權,這些學校都成為好學生競爭的流向。仿佛只要踏入了公立體制內的教育路徑,到培訓機構補習就像全面籠罩、揮之不去的一片灰霾。不補習,不強化的“裸考”,沒幾個家長敢這麼嘗試。

從北京到上海乃至全國,儘管小升初的題目都不只有數學一門,但數學仍然當之無愧地成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科目。中國家長也為之傾注了最多的時間和資源。

這是一種對數學的全民崇拜和迷思。“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已經喊得不能再響。100多年來,科技強國的心結一直縈回於這個大國的胸口。那時的留美幼童,也會按文理科2:8的比例安排。學校也更希望,數理化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競賽,為學校爭光。

學習一種突出的技術,意味著一個穩定的飯碗。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是最主流的選擇。

更有人認為,數學是當今“寒門出貴子”的唯一機會,理由是英語要講得好,和家庭條件、眼界環境都有關,所投入的費用亦不菲。而數學的學習,可模組化,可量化,條理清晰,易出效果。至於我們的母語,中文,在這場關係前途的競爭中,因其標準相對過於飄渺,重要性恭陪末座。當然,有人認為,當每個孩子的數學成績都經過強化之後,就到了用語文拉分的時候了。

●●

實際上,學而思早已不只是像人們想像的只培養奧賽尖子了,它已經變成全年齡段孩子提高學科成績的永動機了。

像火熱的暑假班,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讓孩子去沖奧賽。他們的訴求只在於,如果孩子能夠在學校裡其他孩子開始學習之前佔據先機,又何樂而不為呢?收費也不算很高,兩周的課程大約在人民幣2500元左右。相對于動輒過萬的暑假夏令營,已經算是“平民價”。

在漫長的暑假,保持孩子的刻苦學習習慣,為下學期做準備,也是很多家長對暑假的效率利用。

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人普遍相信,刻苦的做題練習,能夠形成類似肌肉記憶般的反射機制。如果有人幫你把各種難題條分縷析,再用例題加以練習,舉一反三。那麼,在考場上,碰到任何題目都不會慌張。

聽講、練習,多了幾道需要有所發揮的題目,孩子們靜靜地做著,做得快的孩子會舉手示意。舉一反三,“舉一”的過程在中國的教育體系裡並不太重要,因為課程時間的關係,因為有眾多優秀的老師已經總結出規律,孩子們的思考空間不是很大。

實際上,一節課的知識點排得很密集。一位學而思數學老師在課堂上說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在老師上課時掉了一支筆,撿個筆回來,你就聽不懂了。” 他的意思是提醒孩子們不能開小差。

當然,我也在學而思的課堂碰到過,一位在做題過程中想出新解法的孩子,老師邀請他到黑板上介紹方法給大家。

家長們坐在教室後面,或有所記錄,或看著手機。我聽五年級超常班的那個週一下午,13個學生有12位家長旁聽,其中有2位是爺爺(外公),1位是奶奶(外婆),9位是媽媽,到最後才來了一位爸爸。看起來媽媽們相對工作時間靈活一些,但要同步學習這些數學定理,對她們也是一個挑戰。

我相信掌握這些定理和規律,是一條解題的捷徑。但我不知道,除了能享受解開一道道難題的樂趣和培養的刻苦精神之外,孩子們能在投入于此的大量時間裡,另外感受到什麼教育方面的價值。

這麼小的年紀,不是更應該敞開自己的大腦,去感受世界的種種,感受藝術,感受美嗎?

我們經常看到了結果,忘記了出發點。

“黃埔軍校”體系

學而思高速擴張的秘密在哪裡?我和很多人一樣並不明瞭。我希望有機會去幕後看看。

今年6月底,我有機會參觀了學而思北京數學老師們的備課過程。

北京大鐘寺中鼎廣場,學而思北京教師的集訓中心裡,一位身穿白色鏤花上衣,黑色連衣裙,長髮及腰的女老師,正在接受內部的“過課”。

她是在場八位教師中唯一的女老師,今年剛剛畢業,即將入職學而思教初中數學尖子班。

白板上列出了一個多項式: x²y+x³y²-xy³/2+x²-6,要求對X或者Y進行升冪排列。

這樣的題目其實並不難,但對於離開學校多年的我來說,聽到“字母連同指數不變,帶係數平移”這類的指導術語,也會覺得這類題目需要認真對待,生怕錯了一個小步驟就丟了所有分數,這是烙入我們血液的教育印記。

我開始能體會那些坐在學而思教室裡的父母聽數學題時的感受了。這種看似無意義但其實非常有規則性要求的小細節,是家長為學而思這樣的專業機構“埋單”的理由之一。

學而思北京初中部數學學科培訓負責人王寅告訴我,學而思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從大學畢業生招募,再自己培養的,每年北京分部都要新招100多名老師。

這些老師每週一至三需要集中培訓,然後還要在每週末開課前再進行一次集中備課。持續一年後,新老師才能獨立放飛,但所有的老師,每週還是要集中備課一次。碰到寒暑假這樣需要密集開課的階段,老師們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集中,研發課件。

在另一個教室,初三數學的備課營上,氣氛熱烈,20多名數學老師笑嘻嘻地,輪流被一位指導老師點名上到講臺解題。一位戴著黑框眼鏡、外表樸實的老師在臺上待了五六分鐘,愣是解不出來一道幾何題,拍著腦袋說“卡住了,卡住了”。大家卻不以為意,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丟人的。最後指導老師替他指點了迷津。

我坐在教室裡,恍惚間好像回到了中學數學課堂,眼前是一群活在學校裡不願長大,以解數學難題為樂的理科生。其實,真實世界遠比一道道數學難題複雜很多。

有人告訴我,學而思從上到下,大多是單純的理科生。這話我能信70%。

7月25日,在上海長寧區婁山中學進行的一場低調卻高規格的“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融合發展研討會”上,我見到了37歲的學而思創始人張邦鑫。他身著慣常的白色襯衣,談起他在2003年23歲之時創辦學而思的情形:

“當時在北大讀研究生,做家教一開始教了三個學生,其中一個學生家長覺得效果不錯,一共介紹了20個學生給我,我不得不開始分班教學。剛開始有點惶恐,所以提出了學得不滿意可以退費的規定,還讓家長可以旁聽。這兩個慣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學而思。”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北大畢業生當家教,仍然被當做是一種資源浪費。但是14年來,學而思複製了無數個張邦鑫。

目前,3000多個學而思老師中,有10%左右像張邦鑫這樣的北大清華學生,他們大多是核心骨幹。圍繞這些骨幹的,是70%左右的985和211院校學生。以理科生為主,當然我也聽說有讀了日語系最終還是去教數學的個例。

大學畢業生如何成為有經驗的老師?他們也同樣需要刷題,刷的題目,不僅有學而思自己的題目,也有競爭對手高思出的題庫。“人家也有自己的優勢嘛。”王寅說。

經過熟悉題目、團隊建設、上課技巧培訓等等流程之後,新老師會被安排到一些不那麼重要的班級開講,有時是頂替一些比如懷孕、請假老師的缺。每個老師受到的家長回饋和續班率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指標。在學而思,專職老師沒有底薪,全靠上課的課時費,多勞多得,能夠多排課,是收入的保證。課多的老師,每週會排到七八節課以上,月入輕鬆過萬。

畢業的新人,學而思會有年薪十萬的保底薪酬。所以他們在校園招聘中,打出了“每月上八天班,月入8000起”的口號,因為每個月真正上課的時間通常只有四個週末,每個週末兩天。這樣的薪酬機制,使學而思在近年來並不樂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上顯得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北京的理科院校,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一部分畢業生認為教數學是一種比較單純的職業選擇。隨著學而思聲望日盛,大學畢業生選擇學而思也不再像以往那樣覺得難以啟齒。王寅回憶說,早年和別人介紹學而思,還需要說,“就像新東方那樣的教育培訓機構”,現在直呼“學而思”,很多人都覺得不用解釋了。

●●

在杭州,我碰到了從清華本科畢業即加入學而思的盧磊。他來自高考強省江蘇,在畢業之時,他並未像自己眾多同學一樣出國,而是選擇到學而思工作。當時杭州學而思剛剛建校不久,校長到北京招徠人才,力勸盧磊到南方。盧磊被說動,南遷一直工作至今七八年,他也迅速成為杭州學而思的數學學科帶頭人,在教學同時承擔一部分管理工作。

相比在北京上海的同事,他也顯得幸運一些,可以落戶在杭州,並通過學而思提供的30萬元無息貸款額度的幫助,在杭州買了房。而北京上海的同事,落戶困難,而且即使公司無息貸款額度達到50萬,對於買房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像盧磊這樣承擔了管理職能的老師叫作全職老師。他們仍然不脫離教學第一線。比如北京的王寅,在培訓其他數學老師的同時,每週還要教七節課,工作量驚人。其他的老師,分別是專職老師和兼職老師。專職老師是指只教課不承擔行政事務的老師。兼職老師的數量相對較少,他們大多是在校大學生。

全職老師的機制,使學而思在各地的行政成本極大降低。在我參觀的上海、杭州等分校,除了前臺、財務,幾乎其他教學行政工作都由老師們完成了。而且學而思在各地並沒有設立明顯的校長機制,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學科帶頭人組織相關老師完成。校長的個人作用並不明顯突出。

這也符合張邦鑫所說的,教育第二階段是“大後臺,小前臺”的理念,也就是說,內容研發、財權等都高度集中在總部,而且力求標準化、規模化。

黃埔軍校式的培訓體系,確保了學而思近乎清教徒式的DNA傳承,也是最有效率的批量複製方式。

主導學而思的人在想什麼?

北京中關村核心地帶,丹棱SOHO是一座白色的,略微顯得有點性冷淡的辦公空間。學而思母公司好未來集團的總部就位於15層以上的幾個樓面。

作為集團層面,這個大腦的運轉和所思考所策劃的內容,和各地的分校呈現出迥異的姿態。它像是一個超然物外的實驗室,放眼國際的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者,正在策劃著天馬行空的資本舉措。

當然,它也為自己的公眾形象略感煩惱。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學而思乃至好未來,一直處在“悶聲發大財”的階段,從不打廣告,也絕少和外界互動,連公關部都是紐交所上市之後才組建的,學而思的公關也由集團代管,沒有專職人員。張邦鑫篤信教育是“口碑驅動”的事業。但是當一個公司大到一個階段,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張邦鑫今年以來對好未來的公關格外重視。一方面,政府對民辦教育仍然處在一種探索階段,並沒有一棍子打死。像好未來這樣的民辦教育機構排頭兵和納稅大戶,教育相關部門前來調研和互動仍然相當之頻繁。

好未來已然如同中國民辦教育界的一個航母,它所涉及的基礎教育培訓,比起另一艘教育航母新東方所擅長的留學業務更加和廣泛的中國家庭產生關係。

●●

目前,學而思已經在37個城市開設了567個教學點,遍佈大多數一二線城市,並開始向常州、無錫等有條件的三線城市滲透,線下學生超過了100萬,線上註冊學員接近2000萬。

新開教學點,是學而思應對“饑餓行銷”質疑的一種方法。當然,焦慮的家長並沒有停止為他們罵過的學而思“埋單”。在學而思的輿論風波爆發之後,我在朋友圈隨機徵集正在或者曾經送孩子到學而思的家長,聊聊他們對學而思的感受。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中大多數對學而思的教學品質持肯定和滿意的態度。認為學而思收費不算高,教的也比較基礎,論難度,市面上有比他們高的機構。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提高校內數學成績也是能讓家長開心的。

顯然,在公立教育體制的“生存”壓力下,鮮有家長能夠“獨善其身”,用全面、審慎的眼光來看待低齡化就接受這種高效率應試教育的利弊。

事實上,焦慮已經在越來越低齡兒童的家長間彌漫。我的朋友陳女士,就為孩子報了學而思幼稚園中大班的課程。“早點占坑”,能使孩子順利地一路讀上去。實際上,學而思學生的續報率非常高,一般的家長不會輕易“棄坑”,因為覺得機會得來不易。

7月初,在上海學而思的課堂上,我去觀摩了幼稚園大班數學提高班的課程。10幾個五歲孩子可能是在人生第一次被要求坐在課桌旁。他們雖然身板稚嫩,但還保持得不賴,一個小時的課程中竟然沒有人跑到教室後排找自己的家人。不過這還不夠,課上那位昵稱“小魚”的男老師,在維持秩序上頗有一套,除了不太鼓勵讓孩子們隨意發言之外,他說:

“如果我喊‘一二三!’,大家就回應'請坐直!',好不好,來,我們試一下!”

喊坐直的時候,孩子的腰板就直了一些,雖然過不了多久,又會往下塌。

“一二三!” ,這類似軍操的口號,那個下午響起了四五次。

一個小時的課程裡,他們學習了兩幅相似圖片找不同的方法。老師希望孩子們按照他教的方式,從圖形的頂部一步步觀察下去,才是“最不會出錯的方法”,而不是看到什麼就喊叫起來。

這批孩子,不自覺地已經站到了一個征途的起點。

這個征途接下來將去向何方,沒有人知曉,但我注意到一個看起來有些“可怕”的現象,就是更多的高科技,比如人工智慧,會被結合到這種高效率的學習過程中來。

目前,學而思的資訊化系統已經領先於其他機構。每個學而思的學生都會帶上一個iPad去上課。學而思的教室會配備專用於IPS的無線網路。學生們在IPS系統上答題。每週帶回家的大約10道練習題也在上面完成。這樣,在學生未到校之前,任課老師已經能夠提前看到學生的答題紀錄了。而每答一道題,學生也能查看一個簡單的答題視頻,告訴他答案是怎麼得來的。而家長也能便捷地在學而思的App上自主退費、換課。

而出身於百度、騰訊的好未來集團CTO黃琰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人臉識別技術,即時掌握教室裡每個學生的動作和神情,判斷他們的專注程度和老師的授課品質。

學而思將之稱為是一種“精准教育”,精准可謂其對效率化的最大追求。這種方向,對於中國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

●●

學而思還在繼續擴張。他們的胃口其實不只是金字招牌的數學學科,學而思英語和語文在7月31日公佈的新品牌戰略裡面被單列出來,而留學和遊學服務命名為“學而思國際”。

他們接下來的想法,是想通過好未來總部所投資的品牌為其賦能,提供各種資源,增加其科技和知識含量。醞釀中的計畫包括邀請“知識份子”的幾位元科學家通過視頻方式開展科學教育,“讓孩子們在科學家身邊成長”;邀請眾多名師重新定義“大語文”,做真正的語文素質教育。當然,具體如何開展實施,還不得而知。

這是學而思對外打出的“素質教育”品牌的嘗試。他們甚至想成為將來社會上的一個學習中心,為什麼學習中心只能是設在學校呢?“去標準化、個性化、定制化將會成為未來學習的方向”(朱永新語)。即使在學校層面,斯坦福這樣的著名大學也開始推行更靈活多變的學制,教育週期正在彈性化。

這是學而思構思的“曲線救國”路線圖。但要取得人們的信任,他們既要保持自己的利潤增長,又要擺脫其在人們心目中和功利化的培訓教育的聯繫和印象。這個任務,並不簡單。

我對學而思的探訪和研究暫時告一段落,有幾點個人小結:

“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生意。“補習經濟”在東亞地區一直熱門,無論是韓國、新加坡還是香港,這和民族文化性有關。恐怕沒有學而思,也會有別的機構冒頭。

學而思的規模化複製,自動得有點可怕。師資不成問題,家長們的期待也比較簡單,易於從成績得到回饋。如果缺乏獨立思考和遠見,以提高成績為目的,主流中國家長不會排斥這類補習機構。因為大多數家長還是熟悉和相信傳統中國教育刻苦耐勞的刷題方式。

學而思的轉型,謹慎觀望之。素質教育不是說做就能做的。但是如果一家巨大的民營機構能夠挑戰並動搖傳統教育裡面不夠好的地方,還是值得鼓勵和觀望的。我對學而思投Minerva這樣的大學感到好奇,也想看看他們和美國矽谷的新型明星大學能夠擦出什麼火花,而不只是做做品牌。

我小時候也學奧數,也拿過省級一等獎,除了有些解題的樂趣之外,對今天很難說有很大的作用。孩子情商的發展還是更重要。”

是關鍵中的關鍵。以往,很多數學杯賽就發生在這個冬天,杯賽的成績決定了他們在小升初競技場上的籌碼分量。

我在教室碰到從蘇州老家過來幫忙帶孫子的老人孫女士(化名),她說孫子雖然在上海靜安區某重點公立小學成績不錯,但是面對明年的小升初,父母依然憂心忡忡,生怕有所閃失。

“如果考得不好,他只能去讀對口的較差的公立中學了。” 孫女士說。

上海教育主管部門在今年初取消數學杯賽,試圖為小升初降溫,卻反而使之顯得撲朔迷離。“往年,早已獲獎的學生會更早地篤定地等待著自己的offer。而今年夏天畢業學生要到五月底拿到offer才停止課程。” 教超常班的數學老師說。各個學校的自主考試標準不一,學生們都選擇繼續待在學而思練劍,以不變應萬變,儘管針對性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

坐在教室裡, 我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被學校老師選中參加奧數班的情形。那個時候,奧數是一種興趣,是好學生的一種獎賞,學校也試探性地讓你參加比賽,贏了是光榮,輸了也無苛責,六年級時獲得的廣東省奧數比賽一等獎也沒有對我的升學有任何幫助。

現在的小學教育,已和那時迥異,學校裡不怎麼開設數學尖子生興趣班。一來是“減負”大氣候下不願頂風作案,二是學校預算有限,老師們也不願多承擔任務。

今天的課內數學教育,被很多孩子認為“不解渴”。但這個“不解渴”有時並不是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有多高,是因為他們中的一大部分人,背負著小升初沖關名校的使命。而數學,則是沖關的關鍵。

這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小學教育減負,降低難度,另一方面,小升初過程中,名校仍然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自主招生,競爭難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際的“沖關”考試完全脫節,也就為學而思等培訓機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

在滬甯杭,初中選擇好的民辦學校是主流,而在北京,一批優秀的公立中學擁有自主招生權,這些學校都成為好學生競爭的流向。仿佛只要踏入了公立體制內的教育路徑,到培訓機構補習就像全面籠罩、揮之不去的一片灰霾。不補習,不強化的“裸考”,沒幾個家長敢這麼嘗試。

從北京到上海乃至全國,儘管小升初的題目都不只有數學一門,但數學仍然當之無愧地成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科目。中國家長也為之傾注了最多的時間和資源。

這是一種對數學的全民崇拜和迷思。“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已經喊得不能再響。100多年來,科技強國的心結一直縈回於這個大國的胸口。那時的留美幼童,也會按文理科2:8的比例安排。學校也更希望,數理化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競賽,為學校爭光。

學習一種突出的技術,意味著一個穩定的飯碗。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是最主流的選擇。

更有人認為,數學是當今“寒門出貴子”的唯一機會,理由是英語要講得好,和家庭條件、眼界環境都有關,所投入的費用亦不菲。而數學的學習,可模組化,可量化,條理清晰,易出效果。至於我們的母語,中文,在這場關係前途的競爭中,因其標準相對過於飄渺,重要性恭陪末座。當然,有人認為,當每個孩子的數學成績都經過強化之後,就到了用語文拉分的時候了。

●●

實際上,學而思早已不只是像人們想像的只培養奧賽尖子了,它已經變成全年齡段孩子提高學科成績的永動機了。

像火熱的暑假班,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讓孩子去沖奧賽。他們的訴求只在於,如果孩子能夠在學校裡其他孩子開始學習之前佔據先機,又何樂而不為呢?收費也不算很高,兩周的課程大約在人民幣2500元左右。相對于動輒過萬的暑假夏令營,已經算是“平民價”。

在漫長的暑假,保持孩子的刻苦學習習慣,為下學期做準備,也是很多家長對暑假的效率利用。

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人普遍相信,刻苦的做題練習,能夠形成類似肌肉記憶般的反射機制。如果有人幫你把各種難題條分縷析,再用例題加以練習,舉一反三。那麼,在考場上,碰到任何題目都不會慌張。

聽講、練習,多了幾道需要有所發揮的題目,孩子們靜靜地做著,做得快的孩子會舉手示意。舉一反三,“舉一”的過程在中國的教育體系裡並不太重要,因為課程時間的關係,因為有眾多優秀的老師已經總結出規律,孩子們的思考空間不是很大。

實際上,一節課的知識點排得很密集。一位學而思數學老師在課堂上說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在老師上課時掉了一支筆,撿個筆回來,你就聽不懂了。” 他的意思是提醒孩子們不能開小差。

當然,我也在學而思的課堂碰到過,一位在做題過程中想出新解法的孩子,老師邀請他到黑板上介紹方法給大家。

家長們坐在教室後面,或有所記錄,或看著手機。我聽五年級超常班的那個週一下午,13個學生有12位家長旁聽,其中有2位是爺爺(外公),1位是奶奶(外婆),9位是媽媽,到最後才來了一位爸爸。看起來媽媽們相對工作時間靈活一些,但要同步學習這些數學定理,對她們也是一個挑戰。

我相信掌握這些定理和規律,是一條解題的捷徑。但我不知道,除了能享受解開一道道難題的樂趣和培養的刻苦精神之外,孩子們能在投入于此的大量時間裡,另外感受到什麼教育方面的價值。

這麼小的年紀,不是更應該敞開自己的大腦,去感受世界的種種,感受藝術,感受美嗎?

我們經常看到了結果,忘記了出發點。

“黃埔軍校”體系

學而思高速擴張的秘密在哪裡?我和很多人一樣並不明瞭。我希望有機會去幕後看看。

今年6月底,我有機會參觀了學而思北京數學老師們的備課過程。

北京大鐘寺中鼎廣場,學而思北京教師的集訓中心裡,一位身穿白色鏤花上衣,黑色連衣裙,長髮及腰的女老師,正在接受內部的“過課”。

她是在場八位教師中唯一的女老師,今年剛剛畢業,即將入職學而思教初中數學尖子班。

白板上列出了一個多項式: x²y+x³y²-xy³/2+x²-6,要求對X或者Y進行升冪排列。

這樣的題目其實並不難,但對於離開學校多年的我來說,聽到“字母連同指數不變,帶係數平移”這類的指導術語,也會覺得這類題目需要認真對待,生怕錯了一個小步驟就丟了所有分數,這是烙入我們血液的教育印記。

我開始能體會那些坐在學而思教室裡的父母聽數學題時的感受了。這種看似無意義但其實非常有規則性要求的小細節,是家長為學而思這樣的專業機構“埋單”的理由之一。

學而思北京初中部數學學科培訓負責人王寅告訴我,學而思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從大學畢業生招募,再自己培養的,每年北京分部都要新招100多名老師。

這些老師每週一至三需要集中培訓,然後還要在每週末開課前再進行一次集中備課。持續一年後,新老師才能獨立放飛,但所有的老師,每週還是要集中備課一次。碰到寒暑假這樣需要密集開課的階段,老師們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集中,研發課件。

在另一個教室,初三數學的備課營上,氣氛熱烈,20多名數學老師笑嘻嘻地,輪流被一位指導老師點名上到講臺解題。一位戴著黑框眼鏡、外表樸實的老師在臺上待了五六分鐘,愣是解不出來一道幾何題,拍著腦袋說“卡住了,卡住了”。大家卻不以為意,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丟人的。最後指導老師替他指點了迷津。

我坐在教室裡,恍惚間好像回到了中學數學課堂,眼前是一群活在學校裡不願長大,以解數學難題為樂的理科生。其實,真實世界遠比一道道數學難題複雜很多。

有人告訴我,學而思從上到下,大多是單純的理科生。這話我能信70%。

7月25日,在上海長寧區婁山中學進行的一場低調卻高規格的“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融合發展研討會”上,我見到了37歲的學而思創始人張邦鑫。他身著慣常的白色襯衣,談起他在2003年23歲之時創辦學而思的情形:

“當時在北大讀研究生,做家教一開始教了三個學生,其中一個學生家長覺得效果不錯,一共介紹了20個學生給我,我不得不開始分班教學。剛開始有點惶恐,所以提出了學得不滿意可以退費的規定,還讓家長可以旁聽。這兩個慣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學而思。”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北大畢業生當家教,仍然被當做是一種資源浪費。但是14年來,學而思複製了無數個張邦鑫。

目前,3000多個學而思老師中,有10%左右像張邦鑫這樣的北大清華學生,他們大多是核心骨幹。圍繞這些骨幹的,是70%左右的985和211院校學生。以理科生為主,當然我也聽說有讀了日語系最終還是去教數學的個例。

大學畢業生如何成為有經驗的老師?他們也同樣需要刷題,刷的題目,不僅有學而思自己的題目,也有競爭對手高思出的題庫。“人家也有自己的優勢嘛。”王寅說。

經過熟悉題目、團隊建設、上課技巧培訓等等流程之後,新老師會被安排到一些不那麼重要的班級開講,有時是頂替一些比如懷孕、請假老師的缺。每個老師受到的家長回饋和續班率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指標。在學而思,專職老師沒有底薪,全靠上課的課時費,多勞多得,能夠多排課,是收入的保證。課多的老師,每週會排到七八節課以上,月入輕鬆過萬。

畢業的新人,學而思會有年薪十萬的保底薪酬。所以他們在校園招聘中,打出了“每月上八天班,月入8000起”的口號,因為每個月真正上課的時間通常只有四個週末,每個週末兩天。這樣的薪酬機制,使學而思在近年來並不樂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上顯得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北京的理科院校,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一部分畢業生認為教數學是一種比較單純的職業選擇。隨著學而思聲望日盛,大學畢業生選擇學而思也不再像以往那樣覺得難以啟齒。王寅回憶說,早年和別人介紹學而思,還需要說,“就像新東方那樣的教育培訓機構”,現在直呼“學而思”,很多人都覺得不用解釋了。

●●

在杭州,我碰到了從清華本科畢業即加入學而思的盧磊。他來自高考強省江蘇,在畢業之時,他並未像自己眾多同學一樣出國,而是選擇到學而思工作。當時杭州學而思剛剛建校不久,校長到北京招徠人才,力勸盧磊到南方。盧磊被說動,南遷一直工作至今七八年,他也迅速成為杭州學而思的數學學科帶頭人,在教學同時承擔一部分管理工作。

相比在北京上海的同事,他也顯得幸運一些,可以落戶在杭州,並通過學而思提供的30萬元無息貸款額度的幫助,在杭州買了房。而北京上海的同事,落戶困難,而且即使公司無息貸款額度達到50萬,對於買房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像盧磊這樣承擔了管理職能的老師叫作全職老師。他們仍然不脫離教學第一線。比如北京的王寅,在培訓其他數學老師的同時,每週還要教七節課,工作量驚人。其他的老師,分別是專職老師和兼職老師。專職老師是指只教課不承擔行政事務的老師。兼職老師的數量相對較少,他們大多是在校大學生。

全職老師的機制,使學而思在各地的行政成本極大降低。在我參觀的上海、杭州等分校,除了前臺、財務,幾乎其他教學行政工作都由老師們完成了。而且學而思在各地並沒有設立明顯的校長機制,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學科帶頭人組織相關老師完成。校長的個人作用並不明顯突出。

這也符合張邦鑫所說的,教育第二階段是“大後臺,小前臺”的理念,也就是說,內容研發、財權等都高度集中在總部,而且力求標準化、規模化。

黃埔軍校式的培訓體系,確保了學而思近乎清教徒式的DNA傳承,也是最有效率的批量複製方式。

主導學而思的人在想什麼?

北京中關村核心地帶,丹棱SOHO是一座白色的,略微顯得有點性冷淡的辦公空間。學而思母公司好未來集團的總部就位於15層以上的幾個樓面。

作為集團層面,這個大腦的運轉和所思考所策劃的內容,和各地的分校呈現出迥異的姿態。它像是一個超然物外的實驗室,放眼國際的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者,正在策劃著天馬行空的資本舉措。

當然,它也為自己的公眾形象略感煩惱。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學而思乃至好未來,一直處在“悶聲發大財”的階段,從不打廣告,也絕少和外界互動,連公關部都是紐交所上市之後才組建的,學而思的公關也由集團代管,沒有專職人員。張邦鑫篤信教育是“口碑驅動”的事業。但是當一個公司大到一個階段,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張邦鑫今年以來對好未來的公關格外重視。一方面,政府對民辦教育仍然處在一種探索階段,並沒有一棍子打死。像好未來這樣的民辦教育機構排頭兵和納稅大戶,教育相關部門前來調研和互動仍然相當之頻繁。

好未來已然如同中國民辦教育界的一個航母,它所涉及的基礎教育培訓,比起另一艘教育航母新東方所擅長的留學業務更加和廣泛的中國家庭產生關係。

●●

目前,學而思已經在37個城市開設了567個教學點,遍佈大多數一二線城市,並開始向常州、無錫等有條件的三線城市滲透,線下學生超過了100萬,線上註冊學員接近2000萬。

新開教學點,是學而思應對“饑餓行銷”質疑的一種方法。當然,焦慮的家長並沒有停止為他們罵過的學而思“埋單”。在學而思的輿論風波爆發之後,我在朋友圈隨機徵集正在或者曾經送孩子到學而思的家長,聊聊他們對學而思的感受。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中大多數對學而思的教學品質持肯定和滿意的態度。認為學而思收費不算高,教的也比較基礎,論難度,市面上有比他們高的機構。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提高校內數學成績也是能讓家長開心的。

顯然,在公立教育體制的“生存”壓力下,鮮有家長能夠“獨善其身”,用全面、審慎的眼光來看待低齡化就接受這種高效率應試教育的利弊。

事實上,焦慮已經在越來越低齡兒童的家長間彌漫。我的朋友陳女士,就為孩子報了學而思幼稚園中大班的課程。“早點占坑”,能使孩子順利地一路讀上去。實際上,學而思學生的續報率非常高,一般的家長不會輕易“棄坑”,因為覺得機會得來不易。

7月初,在上海學而思的課堂上,我去觀摩了幼稚園大班數學提高班的課程。10幾個五歲孩子可能是在人生第一次被要求坐在課桌旁。他們雖然身板稚嫩,但還保持得不賴,一個小時的課程中竟然沒有人跑到教室後排找自己的家人。不過這還不夠,課上那位昵稱“小魚”的男老師,在維持秩序上頗有一套,除了不太鼓勵讓孩子們隨意發言之外,他說:

“如果我喊‘一二三!’,大家就回應'請坐直!',好不好,來,我們試一下!”

喊坐直的時候,孩子的腰板就直了一些,雖然過不了多久,又會往下塌。

“一二三!” ,這類似軍操的口號,那個下午響起了四五次。

一個小時的課程裡,他們學習了兩幅相似圖片找不同的方法。老師希望孩子們按照他教的方式,從圖形的頂部一步步觀察下去,才是“最不會出錯的方法”,而不是看到什麼就喊叫起來。

這批孩子,不自覺地已經站到了一個征途的起點。

這個征途接下來將去向何方,沒有人知曉,但我注意到一個看起來有些“可怕”的現象,就是更多的高科技,比如人工智慧,會被結合到這種高效率的學習過程中來。

目前,學而思的資訊化系統已經領先於其他機構。每個學而思的學生都會帶上一個iPad去上課。學而思的教室會配備專用於IPS的無線網路。學生們在IPS系統上答題。每週帶回家的大約10道練習題也在上面完成。這樣,在學生未到校之前,任課老師已經能夠提前看到學生的答題紀錄了。而每答一道題,學生也能查看一個簡單的答題視頻,告訴他答案是怎麼得來的。而家長也能便捷地在學而思的App上自主退費、換課。

而出身於百度、騰訊的好未來集團CTO黃琰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人臉識別技術,即時掌握教室裡每個學生的動作和神情,判斷他們的專注程度和老師的授課品質。

學而思將之稱為是一種“精准教育”,精准可謂其對效率化的最大追求。這種方向,對於中國教育,是好事還是壞事?

●●

學而思還在繼續擴張。他們的胃口其實不只是金字招牌的數學學科,學而思英語和語文在7月31日公佈的新品牌戰略裡面被單列出來,而留學和遊學服務命名為“學而思國際”。

他們接下來的想法,是想通過好未來總部所投資的品牌為其賦能,提供各種資源,增加其科技和知識含量。醞釀中的計畫包括邀請“知識份子”的幾位元科學家通過視頻方式開展科學教育,“讓孩子們在科學家身邊成長”;邀請眾多名師重新定義“大語文”,做真正的語文素質教育。當然,具體如何開展實施,還不得而知。

這是學而思對外打出的“素質教育”品牌的嘗試。他們甚至想成為將來社會上的一個學習中心,為什麼學習中心只能是設在學校呢?“去標準化、個性化、定制化將會成為未來學習的方向”(朱永新語)。即使在學校層面,斯坦福這樣的著名大學也開始推行更靈活多變的學制,教育週期正在彈性化。

這是學而思構思的“曲線救國”路線圖。但要取得人們的信任,他們既要保持自己的利潤增長,又要擺脫其在人們心目中和功利化的培訓教育的聯繫和印象。這個任務,並不簡單。

我對學而思的探訪和研究暫時告一段落,有幾點個人小結:

“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生意。“補習經濟”在東亞地區一直熱門,無論是韓國、新加坡還是香港,這和民族文化性有關。恐怕沒有學而思,也會有別的機構冒頭。

學而思的規模化複製,自動得有點可怕。師資不成問題,家長們的期待也比較簡單,易於從成績得到回饋。如果缺乏獨立思考和遠見,以提高成績為目的,主流中國家長不會排斥這類補習機構。因為大多數家長還是熟悉和相信傳統中國教育刻苦耐勞的刷題方式。

學而思的轉型,謹慎觀望之。素質教育不是說做就能做的。但是如果一家巨大的民營機構能夠挑戰並動搖傳統教育裡面不夠好的地方,還是值得鼓勵和觀望的。我對學而思投Minerva這樣的大學感到好奇,也想看看他們和美國矽谷的新型明星大學能夠擦出什麼火花,而不只是做做品牌。

我小時候也學奧數,也拿過省級一等獎,除了有些解題的樂趣之外,對今天很難說有很大的作用。孩子情商的發展還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