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傷心楚漢:一段悲慘的歷史,一群傷心的英雄,一個灰燼上的帝國

曾讀過這麼一首元曲,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秦末楚漢這段歷史,真的令人很傷心。

在這個新舊時代交替的陣痛中、在這個佈滿了荊棘的歷史轉彎處,古老的英雄與先驅們于黑暗中摸索著道路前行,經過他們不懈的嘗試和努力,總算為歷史尋到了一條還算平坦的通途。然而在其過程中,無數人為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代價之慘慟,

甚至讓最後的成功者以及劫後餘生的人們沒有半點勝利的喜悅,面對滿目蒼夷的河山,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面對北方日益強大的遊牧民族,他們滿心沉重,他們難忍傷懷,他們哭泣著掩埋好戰友與對手的屍體,歌著大風愴涕前行,天下強漢便是在這一片悲壯的氣氛中熱淚凝就。

我們且看:

自西元前210至西元前195短短十五年間,中華民族就接連歷經了秦末暴政、人民起義、楚漢內戰、匈奴入侵、異姓王叛亂等數次兵燹摧殘,

以至楚歌失聲,河山失色,英雄淚幹,生民血盡。當時天下第一大都咸陽,被諸侯聯軍屠燒,大火三月不滅;第二大都邯鄲,被秦軍夷為平地;第三大都潁川,以及武關、六邑、城父等中小城邑,也遭漢軍屠戮;其他襄城、城陽,以及三齊城郭,亦多為楚軍所殘滅;再加大天災大饑荒,導致的物價暴漲通貨膨脹,市場上米一石貴至一萬錢,
馬一匹貴至一百金,連漢朝皇帝也湊不齊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做車騎,宰相將軍出門只能坐牛車,民間更是人相殘食,餓殍遍野,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人命如螻蟻,白骨做柴薪,整個天下如同地獄一般。

據不完全統計,秦朝末年天下還有2000多萬人口,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幾至亡族滅種!

戰國時期,一個小小趙國就能擋住匈奴的鐵騎。秦朝初期,蒙恬三十萬秦軍也能讓匈奴遠遁大漠,不敢南下而牧馬。到了漢初,高祖劉邦舉全國之力攻打匈奴,竟有白登之敗,這不僅是漢朝的恥辱,更是中國的恥辱,是千年國恥!

秦末楚漢這段歷史,真的令人很傷心。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於是千年之後,

小生我與張可久靈犀相通,讀書人一齊長歎,同歎一曲英雄悲歌,同歎一聲傷心楚漢。

我們且看: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他的偉大帝國殫精竭慮,每日批閱奏章,竹簡多達一百二十餘斤,閱讀達不到這個定額,完不成規定的工作量,絕不休息。然而秦皇嬴政勞則勞矣,可惜步子走的太快,他築長城,修直道,伐匈奴,征百越,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於是紛紛起義,以至大秦二世而亡,自己也落得個累死沙丘,屍身腐臭的傷心結局。

氓隸之子陳勝吳廣,少有鴻鵠之志,敢為天下之先,於是身披堅執銳,以八百戍卒首發難,伐無道,誅暴秦,可惜後繼無力,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以至眾叛親離,見殺於部將之手。他們用畢生的悲劇為新時代鋪平了前進的路途,同時也用滿腔的熱血實現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充滿了危險與誘惑的政治宣言。草根貴族,正是自此而始。

大秦少府章邯,身為一介文官,卻在帝國風雨飄搖之際挺身而出,挑起重任,率七十萬驪山役徒橫掃天下,殺王滅國,威震諸侯,幾乎力挽狂瀾於既倒,最後卻遭奸臣趙高陷害,被迫投降項羽,為秦人所唾棄,以至英雄氣短,兵敗自殺。

還有項羽、魏咎、魏豹、趙歇、韓成、田榮、田橫、羋心等六國之後,他們趁勢而起,志在恢復故國,然而故國難興,天下勢在一統,他們註定無法阻擋新時代的車輪滾滾,最終或為秦所滅、或為楚所滅、或為漢所滅,身死國破,為歷史所拋棄。

另外還有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草根英雄,其人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最後也身被刑戮,或為烹殺,或遭囚死,成為政治祭壇的犧牲品。

此外還有漢高祖劉邦,其以布衣提三尺劍而得天下,威加海內唯我獨尊,貌似風光無限而又厚黑無比,其實他身上征戰半生的傷痕累累,他內心隱秘的痛楚和糾結,他做為帝王的孤獨、無奈與悲涼,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瞭解。

事實上,劉邦費勁心力、無所不用其極而艱難打下的這大漢江山,只是一個人口只有五六百萬的灰燼帝國,還不到如今一個三線城市的人口。整個中華大地,經常百里不見人煙,城鎮凋敝,農田荒蕪,牲畜更是稀罕貨,就連丞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車。所以漢政府一向鼓勵婦女改嫁,以繁衍人口。

甚至連漢景帝的皇后,都是二婚的。

戰國時期,一個小小趙國就能擋住匈奴的鐵騎。秦朝初期,蒙恬三十萬秦軍也能讓匈奴遠遁大漠,不敢南下而牧馬。到了漢初,高祖劉邦舉全國之力攻打匈奴,竟有白登之敗,從此中國北邊烽火連天,好幾次胡馬都開到了長安城下,真是千年國恥!

1840年後的百年國難算什麼。看看秦末楚漢十五年吧,中華民族簡直就是泡著苦水長大的。珍惜眼下的太平時光吧!

自己也落得個累死沙丘,屍身腐臭的傷心結局。

氓隸之子陳勝吳廣,少有鴻鵠之志,敢為天下之先,於是身披堅執銳,以八百戍卒首發難,伐無道,誅暴秦,可惜後繼無力,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以至眾叛親離,見殺於部將之手。他們用畢生的悲劇為新時代鋪平了前進的路途,同時也用滿腔的熱血實現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充滿了危險與誘惑的政治宣言。草根貴族,正是自此而始。

大秦少府章邯,身為一介文官,卻在帝國風雨飄搖之際挺身而出,挑起重任,率七十萬驪山役徒橫掃天下,殺王滅國,威震諸侯,幾乎力挽狂瀾於既倒,最後卻遭奸臣趙高陷害,被迫投降項羽,為秦人所唾棄,以至英雄氣短,兵敗自殺。

還有項羽、魏咎、魏豹、趙歇、韓成、田榮、田橫、羋心等六國之後,他們趁勢而起,志在恢復故國,然而故國難興,天下勢在一統,他們註定無法阻擋新時代的車輪滾滾,最終或為秦所滅、或為楚所滅、或為漢所滅,身死國破,為歷史所拋棄。

另外還有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草根英雄,其人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最後也身被刑戮,或為烹殺,或遭囚死,成為政治祭壇的犧牲品。

此外還有漢高祖劉邦,其以布衣提三尺劍而得天下,威加海內唯我獨尊,貌似風光無限而又厚黑無比,其實他身上征戰半生的傷痕累累,他內心隱秘的痛楚和糾結,他做為帝王的孤獨、無奈與悲涼,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瞭解。

事實上,劉邦費勁心力、無所不用其極而艱難打下的這大漢江山,只是一個人口只有五六百萬的灰燼帝國,還不到如今一個三線城市的人口。整個中華大地,經常百里不見人煙,城鎮凋敝,農田荒蕪,牲畜更是稀罕貨,就連丞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車。所以漢政府一向鼓勵婦女改嫁,以繁衍人口。

甚至連漢景帝的皇后,都是二婚的。

戰國時期,一個小小趙國就能擋住匈奴的鐵騎。秦朝初期,蒙恬三十萬秦軍也能讓匈奴遠遁大漠,不敢南下而牧馬。到了漢初,高祖劉邦舉全國之力攻打匈奴,竟有白登之敗,從此中國北邊烽火連天,好幾次胡馬都開到了長安城下,真是千年國恥!

1840年後的百年國難算什麼。看看秦末楚漢十五年吧,中華民族簡直就是泡著苦水長大的。珍惜眼下的太平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