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越瞭解越想大哭一場,我是怎麼迷上河南戲曲藝術的?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喜歡聽戲,這不奇怪,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

小時候父親會唱戲,最愛的是河南曲劇,海連池先生的《卷席筒》。

每年總有那麼幾次,父親的幾個戲迷朋友齊聚家中,

吹拉彈唱,屋內擠滿了來聽戲的鄉親們。

那時聽不懂,看個熱鬧,聽得多了,也會喊上一兩句,比如“小倉娃兒我離了登封小縣。”

海連池先生的《卷席筒》

上中學之後,對戲劇的興致就降到幾乎沒有。電視裡也會放,但看不到幾分鐘就想換台。

流行歌曲、各種電影連續劇,

好看好聽的太多了,對戲劇越來越無感,也很難靜下心去聽。

就那麼個小戲臺,場景永遠不變,演員服裝也就那幾套,經常一句“啊”,喊半天停不下來,實在急人。

這樣直到畢業參加工作,我想這輩子大概不會與戲劇再有什麼交集了。

《卷席筒》劇照,

水墨畫一般的場景

前年的某個夜裡,突然心血來潮,用手機在網上找那段“小倉娃”來聽。

這一聽,就目瞪口呆,海連池先生發自內心的呐喊,感人肺腑,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急忙去找《卷席筒》全集來看,水墨畫一般的場景,唱詞意境高妙,唱腔直擊內心,聽後令人如醉如癡。

震撼啊,經典就是經典,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人遺忘,也不會因為時人興趣的變遷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常香玉《花木蘭》劇照

大家都知道,你在網上搜了某個視頻,就會有更多同類型的內容推薦給你。

就這樣我看了“梨園春”,看了各種河南戲曲全劇和選段,認識了常香玉、馬金鳳、申鳳梅等一大批開宗立派的大師。

和一批後起之秀,如虎美玲、柏青、索海燕、張曉英等;還有一批小孩子,

如李鵬傑、孔瑩、牛欣欣等人。

多少個夜深人靜,在被窩裡捧著手機看戲,身心俱醉,通體麻木,“不知東方之既白”。

牛欣欣《西廂記》“拷紅”一折劇照

記得第一次聽越調申鳳梅大師《智收薑維》中的“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選段,

“聽山人把情由……”這個“由”字長音,再配上電子鼓樂,好似有一股電流,從頭頂直貫入丹田肺腑,

似乎每一個細胞都被啟動了,麻酥酥的,直到四肢百骸。聽完渾身通泰,震顫不已,愣在了當地。

以前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比較而言,現在的那些流行歌曲都成了無病呻吟,有什麼營養啊。

中原活諸葛,越調大師申鳳梅

聽了這一段就想看全劇,幸好,網上有的,申鳳梅大師生前錄製了電影,《智收薑維》。

除了這一部,還有六部,從“臥龍出山”到“失空斬”,幾乎囊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部部精品。

然後去看豫劇常香玉的《花木蘭》、《大祭樁》等;還有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花打朝》,

牛得草、李斯忠、胡希華……太多了,如同一下子進了寶山,到處光彩奪目,不知道先拿哪一樣了。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劇照

河南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見長,慷慨激昂,也許是因為中原這片戰略要地,從古至今殺伐太重,親人流離之故。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京戲好比《紅樓夢》,曲高和寡;河南戲好比《三國演義》,更貼近勞苦大眾。

京戲也偏好“紅樓”式的纏綿,如貴妃醉酒;河南戲偏好表現戰爭,如花木蘭、楊家將、諸葛亮。

這片飽受苦難的中州大地,群星燦爛,一直用他們不息的生命在呐喊,感天動地,令人愴然為之淚下。

馬金鳳老師和梨園春少兒版小演員們

愛上一個開宗立派的戲劇大師,就不由得想要瞭解他的一切,和我有同樣想法的應該不在少數。

我陸續看了常香玉、申鳳梅、海連池等人的傳記。都是一部部血淚史,瞭解的越多越讓人想大哭一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每一個大師,都經歷了無法想像的苦難折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們都是用全幅生命在演唱,在呐喊。現在那些明星大腕根本無法望其項背,更遑論那些小鮮肉們。

申鳳梅和馬金鳳

感謝有了磁帶、影碟,將他們奮鬥一生的成果保留了下來,讓我們今天還能夠領略到大師的風采。

流傳到現在的,都是那幾代人精神財富的提煉,大師中的大師,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

現代人太浮躁,都喜歡碎片式的資訊,很難沉下心來,是不會有多少人對戲劇感興趣的了,我感到可惜。

但仍有不少戲迷,在追思先人,用他們赤誠的心。對於這些人,我可以引為同志,因為我們之間能夠引起共鳴。

(注:對於文中提到的唱段,本人這幾天發的小視頻中都有,感興趣的友友可以關注查看。)

中原活諸葛,越調大師申鳳梅

聽了這一段就想看全劇,幸好,網上有的,申鳳梅大師生前錄製了電影,《智收薑維》。

除了這一部,還有六部,從“臥龍出山”到“失空斬”,幾乎囊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部部精品。

然後去看豫劇常香玉的《花木蘭》、《大祭樁》等;還有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花打朝》,

牛得草、李斯忠、胡希華……太多了,如同一下子進了寶山,到處光彩奪目,不知道先拿哪一樣了。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劇照

河南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見長,慷慨激昂,也許是因為中原這片戰略要地,從古至今殺伐太重,親人流離之故。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京戲好比《紅樓夢》,曲高和寡;河南戲好比《三國演義》,更貼近勞苦大眾。

京戲也偏好“紅樓”式的纏綿,如貴妃醉酒;河南戲偏好表現戰爭,如花木蘭、楊家將、諸葛亮。

這片飽受苦難的中州大地,群星燦爛,一直用他們不息的生命在呐喊,感天動地,令人愴然為之淚下。

馬金鳳老師和梨園春少兒版小演員們

愛上一個開宗立派的戲劇大師,就不由得想要瞭解他的一切,和我有同樣想法的應該不在少數。

我陸續看了常香玉、申鳳梅、海連池等人的傳記。都是一部部血淚史,瞭解的越多越讓人想大哭一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每一個大師,都經歷了無法想像的苦難折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們都是用全幅生命在演唱,在呐喊。現在那些明星大腕根本無法望其項背,更遑論那些小鮮肉們。

申鳳梅和馬金鳳

感謝有了磁帶、影碟,將他們奮鬥一生的成果保留了下來,讓我們今天還能夠領略到大師的風采。

流傳到現在的,都是那幾代人精神財富的提煉,大師中的大師,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

現代人太浮躁,都喜歡碎片式的資訊,很難沉下心來,是不會有多少人對戲劇感興趣的了,我感到可惜。

但仍有不少戲迷,在追思先人,用他們赤誠的心。對於這些人,我可以引為同志,因為我們之間能夠引起共鳴。

(注:對於文中提到的唱段,本人這幾天發的小視頻中都有,感興趣的友友可以關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