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人寫字是從右到左而現代人為何摒棄這一傳統?

中國古代寫字的載體,是竹簡。用繩線將一片片竹簡連起來,在上面寫上字,然後卷吧卷吧,就成為了“一卷書”。你可以想像一下,竹簡的的書寫是不是“從右到左”最舒服?如果從左到右,

未卷開的部分總是擱在手臂下,寫字將變得十分的不便(左撇子除外)。

這也是中國古代寫字從上到下豎著寫,而不是橫著寫的原因。

中國竹簡使用的年代,主要是從春秋戰國至魏晉這個時期。隋唐是竹簡和紙張、絹帛的過渡期,宋以後,用紙張就成為了主流。

竹簡使用的這個年代,大概經歷了一千多年,時間已經長到足夠融入一個民族的基因了(春秋以前的甲骨文、金文有左行也有右行)。

於是,即便是宋以後紙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人們還是習慣性的按以前的方式書寫:從右到左,從上到下。這是因為即沒有外界的刺激去改變,也可以和古籍保持一致,更加符合閱讀和書寫的習慣。

直到1840年廣州一聲炮響,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打破。外界的刺激以一種更文明、更強大的形態出現,於是近代中國開啟了百餘年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的層面,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術”的層面,最後到全面學習西方。

具體到語言文字,經歷過白話文運動、簡化字運動,

古代文言文的書寫習慣也慢慢轉變成了現在這樣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式。

那為什麼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完全變成了從左到右的形式呢?

50年代初,由郭沫若、陳嘉庚等人提議,將漢語從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又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建議全國印刷品採用橫寫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開始正式改為橫排右行,報面上僅有少部分標題和文章採用豎排。至此,傳統的書寫方式才徹底被扭轉,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