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韓建交25周年,聽在韓中國留學生講述真實的故事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時,中國與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菲園正式簽署建交公報,標誌著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時光荏苒,中韓兩國已攜手走過了25個年頭。25年來,兩國間經濟往來密切,

文化交流頻繁,且互為最大留學生來源國、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國。回首過去,也要直面現實,為了更好地從民心上貼近這個在地理位置上離我們很近的國家,記者邀請到一位元在韓中國留學生講述她在韓國的故事。

2016年9月,季珂如(右)和媽媽在首爾仁寺洞穿韓服合影(季珂如供圖)

以下為季珂如供文:

我是一名在韓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韓已三年有餘。目前在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就讀,主修比較文化協同課程,碩士四期。

在韓國生活的這三年來,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感觸頗深。值此中韓建交25周年之際,我能有機會把自己留學期間的體驗講出來,感到十分榮幸。

記得我剛到韓國的第一天,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而又熟悉,

熟悉的是那一張張與國人相差無異的黃種人面孔,陌生是他們的語言和習俗。來韓國之後,我才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學習韓語,在這之前並沒有韓語基礎,所以剛開始的幾個月對我來說,無疑是十分艱難的。

韓國的一家排骨湯餐廳(季珂如供圖)

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難題,我也因此鬧了不少的笑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個月裡,由於在韓國語課堂上只學了“泡菜湯”的說法,我那一整個月裡的每一餐都是泡菜湯,連著吃了一個月,連食堂大媽都開始驚奇,說我是她見過的最喜歡吃泡菜的中國人。而一開始只是為了方便點餐而一直在吃泡菜湯的我,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深深喜歡上了泡菜湯的味道,

或許是習慣成了自然,又或許是一種偶然為之變成了一種情感依賴,泡菜湯如今已然成為了我的最愛。

韓國人在形容自己的文化特色的時候,很喜歡用“情”這個字。在我看來,他們也真的當得起這個字。語言不通,交流不暢的那段日子裡,萬幸的是身邊的韓國人都十分友善,宿舍附近便利店的大叔每次都會留一塊糖或者巧克力給我和我的朋友們,有的時候還會在寒冷的冬天裡給我們一人一個熱乎乎的豆沙包。

我記得很久之後我問過這個大叔,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他說:“你們千里迢迢從中國來到這裡,又不怎麼會說韓語,你們該多辛苦啊,你們的爸媽也會很擔心的吧,我們是當地人,幫助你們是應當的。”

韓國首爾街上行人(季珂如供圖)

另外一件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一個寒風刺骨的雨夜。那天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剛從國內回韓國的我,一個人拖著二十多公斤重的行李箱,艱難地上著臺階。風裹著雨打在臉上,生疼,行李箱那麼重,臺階那麼多,抬眼望去都看不到頭,內心充滿了絕望。就在這個時候,身邊路過一個韓國男生,默默看了我一會兒,終於上前來問我需不需要幫助。我出於下意識的自我保護,說“不用了,我自己能行”。說完使勁提著行李箱想再邁一磴臺階,誰知腳下一滑竟險些摔了下去。男生見狀什麼也沒說,拎起我的行李箱就開始往上走,邊走邊說“你看,我們韓國人也有好人的,你別擔心,讓我幫你吧。”我一邊說著謝謝,一邊有些羞愧又有些感動,內心卻是暖暖的。

去年9月份,我的父母來韓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旅行。那時正值中秋,韓國不少的商店都放假了。在節日祝祭中,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見一斑。傳統儒家文化裡的長幼有序,更是在韓國文化裡體現地淋漓盡致。比如年幼者與年長者對話一定要用敬語。在學習韓語的時候,三級往上,漢字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一些非常嚴肅正式的場合也會用漢語標注,由此漢文化對於韓國文化的影響之甚遠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我覺得我在韓國社會很容易地找到了一種文化認同感,一種親切的,不疏離的,文化間交織碰撞出的新鮮體驗。

韓國民眾貼春聯慶祝春節(資料圖)

為了研究生入學,我從美麗的濱海城市釜山來到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爾。剛來到這座城市最直觀的體驗便是數量龐大的中國元素。尤其是在中國遊客的最愛——明洞,隨處可見中文招牌和大量會中文的服務人員,甚至還有巨大的中國電商廣告。每所大學裡的中國留學生的數量也是十分可觀。我所感受到的,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餘,無論是教授,還是同學,前輩們,對我們中國留學生都頗為照顧。每次和同學們談論起中國,看到他們面對當代中國日益強大而發出的由衷的驚歎,我總是難掩心中的自豪。

有的時候坐計程車,司機大叔得知我是中國留學生之後,也會興致勃勃地跟我探討中國這些年的飛速發展以及他們眼中的中韓關係。印象最深的是前一陣薩德問題發生後,一位司機大叔跟我說的一番話。

他說:“我不明白政府為什麼要做這種決定,完全不能理解,安裝薩德能給我們民眾帶來什麼切實的利益嗎?還是能保障我們的安全?反而因為這個,影響了中韓關係,我表示很遺憾。不過那都是政府之間的事情,我不會因此就討厭中國,或者討厭中國人,這是兩碼事。”其實薩德事件發生之後,我的父母十分擔心我的處境,所以聽到這番話的時候,我的心裡其實是很感動的。

韓國街景(季珂如供稿)

韓國政府執意部署薩德影響中韓關係,曾經繁華熱鬧的明洞大街變得有些蕭條,以前隨處可見的中國遊客一下子全都不見了,不少商家都頂不住壓力開始瘋狂打折。在這個頗為敏感的時節,作為一個中國留學生,謹言慎行是必要的,而韓國民眾普遍持有的寬容態度也讓我頗感意外。我的大多數韓國年輕人朋友們,都覺得政治事件不應該影響民眾關係,他們並不覺得引入薩德是尊重民眾意願的正確決定,同樣,這種錯誤的決定帶來的損失也不應該由民眾來承擔。

作為一名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運的是,韓國這個國家文化強大的包容力,更幸運的是,我的身後有著一個強大的祖國。身在國外,常常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而讓祖國蒙羞,這也成為了我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身的動力。這三年裡甜蜜大過於苦澀,給予了我很多很多的成長。這份經歷,我很珍惜。在這裡,祝中韓建交25周年快樂,願兩國友誼長長久久,兩國人民也能友好相處,共同譜寫新的友誼的篇章。

另外一件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一個寒風刺骨的雨夜。那天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剛從國內回韓國的我,一個人拖著二十多公斤重的行李箱,艱難地上著臺階。風裹著雨打在臉上,生疼,行李箱那麼重,臺階那麼多,抬眼望去都看不到頭,內心充滿了絕望。就在這個時候,身邊路過一個韓國男生,默默看了我一會兒,終於上前來問我需不需要幫助。我出於下意識的自我保護,說“不用了,我自己能行”。說完使勁提著行李箱想再邁一磴臺階,誰知腳下一滑竟險些摔了下去。男生見狀什麼也沒說,拎起我的行李箱就開始往上走,邊走邊說“你看,我們韓國人也有好人的,你別擔心,讓我幫你吧。”我一邊說著謝謝,一邊有些羞愧又有些感動,內心卻是暖暖的。

去年9月份,我的父母來韓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旅行。那時正值中秋,韓國不少的商店都放假了。在節日祝祭中,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見一斑。傳統儒家文化裡的長幼有序,更是在韓國文化裡體現地淋漓盡致。比如年幼者與年長者對話一定要用敬語。在學習韓語的時候,三級往上,漢字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一些非常嚴肅正式的場合也會用漢語標注,由此漢文化對於韓國文化的影響之甚遠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我覺得我在韓國社會很容易地找到了一種文化認同感,一種親切的,不疏離的,文化間交織碰撞出的新鮮體驗。

韓國民眾貼春聯慶祝春節(資料圖)

為了研究生入學,我從美麗的濱海城市釜山來到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爾。剛來到這座城市最直觀的體驗便是數量龐大的中國元素。尤其是在中國遊客的最愛——明洞,隨處可見中文招牌和大量會中文的服務人員,甚至還有巨大的中國電商廣告。每所大學裡的中國留學生的數量也是十分可觀。我所感受到的,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餘,無論是教授,還是同學,前輩們,對我們中國留學生都頗為照顧。每次和同學們談論起中國,看到他們面對當代中國日益強大而發出的由衷的驚歎,我總是難掩心中的自豪。

有的時候坐計程車,司機大叔得知我是中國留學生之後,也會興致勃勃地跟我探討中國這些年的飛速發展以及他們眼中的中韓關係。印象最深的是前一陣薩德問題發生後,一位司機大叔跟我說的一番話。

他說:“我不明白政府為什麼要做這種決定,完全不能理解,安裝薩德能給我們民眾帶來什麼切實的利益嗎?還是能保障我們的安全?反而因為這個,影響了中韓關係,我表示很遺憾。不過那都是政府之間的事情,我不會因此就討厭中國,或者討厭中國人,這是兩碼事。”其實薩德事件發生之後,我的父母十分擔心我的處境,所以聽到這番話的時候,我的心裡其實是很感動的。

韓國街景(季珂如供稿)

韓國政府執意部署薩德影響中韓關係,曾經繁華熱鬧的明洞大街變得有些蕭條,以前隨處可見的中國遊客一下子全都不見了,不少商家都頂不住壓力開始瘋狂打折。在這個頗為敏感的時節,作為一個中國留學生,謹言慎行是必要的,而韓國民眾普遍持有的寬容態度也讓我頗感意外。我的大多數韓國年輕人朋友們,都覺得政治事件不應該影響民眾關係,他們並不覺得引入薩德是尊重民眾意願的正確決定,同樣,這種錯誤的決定帶來的損失也不應該由民眾來承擔。

作為一名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運的是,韓國這個國家文化強大的包容力,更幸運的是,我的身後有著一個強大的祖國。身在國外,常常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而讓祖國蒙羞,這也成為了我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身的動力。這三年裡甜蜜大過於苦澀,給予了我很多很多的成長。這份經歷,我很珍惜。在這裡,祝中韓建交25周年快樂,願兩國友誼長長久久,兩國人民也能友好相處,共同譜寫新的友誼的篇章。